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践行智库使命,持续对中国宏观经济动态追踪研究,对中国以及世界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共举办各研究版块会议 《开启常态化进程的中国宏观经济》、《2020全球金融大动荡的思考》、《2020全球金融大动荡的再思考》等论坛成员著作
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践行智库使命,持续对中国宏观经济动态追踪研究,对中国以及世界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共举办各研究版块会议
《开启常态化进程的中国宏观经济》、《2020全球金融大动荡的思考》、《2020全球金融大动荡的再思考》等论坛成员著作。为政府、企业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经济主张和政策建议,为推动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增长作出了应有贡献。
新华网、《财经》、百度财经、网易财经、新浪财经、搜狐财经、凤凰网财经、Wind、和讯财经、每日经济新闻、证券时报、南都直播、中国网等多家媒体平台的合作,直播观看人数26,030,604人次;CMF微信公众号年度累计推文539篇,其中原创推文345篇,年度总阅读量507,594人次,有效地扩大了CMF的社会影响力和研究成果的思想传播。
请跟随CMF研究的年度盘点,回顾重大经济话题,读懂全年宏观经济热点事件:2021年,随着经济动能的修复和外需的持续上扬,中国经济整体呈现复苏态势。面对新冠疫情反复、原材料价格上涨、煤炭电力短缺、房地产市场调整国家级期刊排名、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释放等冲击,我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增长韧性。我国就业有所改善,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下降,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工业生产逐步回归常态,企业效益大幅改善,内需稳定恢复,对外出口维持强劲,外汇储备充足。在宏观经济整体向好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下半年以来经济复苏有所放缓,我国在经济转型期仍面临着多重压力和挑战。新冠疫情在全球仍然有所蔓延,世界经济持续下行,全球通胀高企,国内消费和投资低迷,内需恢复仍不充分。
“宏观稳杠杆下的中国信用风险表现、趋势及防范”,会议由CMF联席主席杨瑞龙主持,CMF主要成员袁海霞代表论坛发布CMF专题报告。报告指出,当前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呈现出四大特征:国企违约增多动摇国企信仰,违约从集中于周期性及过剩产能行业转向为行业分布较为分散,违约区域分布与存续债券规模及区域财政经济实力相关,违约风险相对趋缓。从2020年下半年信用风险演变趋势来看,整体信用风险呈现一定程度加快释放的趋势,与债务违约的逻辑一致。最后,报告对于稳杠杆中的信用趋势以及未来的风险防范进行了分析及预测。知名经济学家杨再平、林采宜、伍戈、程实莅临出席,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了探讨:(1)当前中国信用风险表现及未来走势和特点;(2)如何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2021年度贸易政策议程》,就对华贸易政策表态。报告指出,要想赢得中国,需要全面性的战略及更系统性的手段而非零碎的行动,同时指出拜登政府目前正在全面审查对华贸易政策,并将动用“一切可用的工具”回应中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
我国要善用当前窗口期的市场规模优势,有的放矢对冲美国策略。中国应该抓住疫情结束前后这段关键时期,利用好市场这个关键工具,并针对美国、日本、欧盟采取不同的策略。知名经济学家刘元春、李迅雷、毛振华、张明、沈建光受邀参会,分析了拜登时期对华政策相较于特朗普时期的变化,并就中美未来的“科技脱钩”和多边主义冲突的应对措施发表了重要演讲。历经八年漫长谈判,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个亚太国家于2020年11月15日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在2021年全国上,政府工作报告和记者会均多次提及RCEP,RCEP对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拓宽国际合作空间均具有重要意义。CMF于3月10日在线上召开CMF热点会(第23期),聚焦“RCEP时代中国的机遇与挑战”,会议由CMF联席主席杨瑞龙
一是要全面做好生效实施的各项准备,二是要充分适应高标准规则,三是要构建开放、公平、透明、便利的营商环境,四是要推动企业做好充分适应RCEP的准备。知名经济学家毛振华、廖群、鲁政委、邢自强联合探讨了RCEP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未来美国是否会加入 RCEP 和CPTPP及其影响等重点问题。4月世界经济进入大转折时期,国际呈现大冲突态势,中国经济与进入新的大变革时代,重大现实问题不断涌现,相关争鸣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021年,CMF启动全新研究版块——CMF宏观经济理论与思想研讨会,
第四,新货币政策工具收到了效果,副作用不明显,未来将纳入工具箱,打开部分政策空间。第五,货币政策策略从通货膨胀目标制到“弥补”型通货膨胀目标制,为自然利率进一步下行储备充足政策空间。第六,预期管理和央行沟通处在更加核心的作用。第七,强化非线性金融风险管控和财政政策融合。第八,考虑到结构性参数和制度基础,我国货币政策比较符合目前的货币政策理论,但也要加快推进改革。知名经济学家刘元春、杨瑞龙、伍戈、张斌、张明受邀参会,就后金融危机时期传统货币政策理论面临的冲击和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发表了精彩演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0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顶层设计,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CMF于4月25日在线上召开CMF热点会(第24期),聚焦“城乡融合发展的投资机遇与挑战”,会议由CMF联席主席杨瑞龙
乡村振兴不能只靠乡村,必须以城带乡、走城乡发展之路,城乡融合的主战场应该在县域,遵循基本规律,让农民变市民,靠城市带农村。要想将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战场,关键在于乡村的地、乡村的景、城市的配套、城市的生活以及城乡的人、城乡的产融合起来,从而带动乡村振兴,推动新型城镇化。从市场需求来看,城乡融合发展的投资机遇包括农民进城、农民工回乡和市民下乡。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挑战,比如规划定位难、统筹协定难、资金平衡难、产业培育难等。知名经济学家毛振华、李铁、刘守英、魏后凯、张琦应邀参会,各位专家就新发展格局下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内涵、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路径及可能遇到的挑战等问题展开联合探讨。5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于2021年2月25日在北京举行,习总在大会上宣布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中国脱贫攻坚的胜利意味着什么,绝对贫困消除后还有没有贫困问题,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继续关注的重大问题。
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等于一切贫困都被消除,收入或支出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到一定程度就是相对贫困。我国相对贫困主要有三大特点:东、中、西部就业带来的贫困问题最为明显,农村的贫困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城市;相对贫困的性别差异不大,主要体现在年龄上;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发生率较高。相对贫困的治理需要关注三个方面:区域与个体瞄准相结合;城镇与农村瞄准相统筹;重点领域与重点人群并重。知名经济学家温铁军国家级期刊排名、叶兴庆、张琦、毛振华联合探讨了如下四个问题:(1)解决低收入问题与缓解相对贫困之间的异同;(2)如何缓解中国的贫困问题;(3)乡村振兴在解决农村低收入和相对贫困人口问题方面的作用;(4)如何通过实施乡村振兴计划使脱贫攻坚具有可持续性。2021年3月15日,习总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提到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双碳”目标已经成为我国下一阶段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CMF于5月26日在线上召开CMF热点会(第26期),聚焦“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挑战与实现路径”展开研讨,会议由CMF联席主席杨瑞龙
关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方向,主要有三点认识:(1)多目标协调、统筹推进是基本原则;(2)能源领域(电力)是关键部门;(3)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起来共同提供有效激励机制。知名经济学家李俊峰、林伯强、张永生、张希良应邀参会,主要针对以下两个问题展开讨论:(1)如何统筹兼顾、协调双碳目标和制造业稳定、经济增长目标;(2)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政策工具。6月受新冠疫情暴发和各国经济政策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自2020年4月触底后持续反弹,IMF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在一年时间内涨幅达到72%,2021年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尤为明显,食品类、工业原料、农产品、金属、能源价格呈现普涨态势,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之快历史罕见。
第一,面对成本上升压力以及通胀压力,要重点考虑如何在上中下游企业、生产者和需求者之间合理分担成本。第二,要对冲和缓解下游消费品制造行业等特定行业和企业的成本上升压力。第三,提高对特定行业和企业的资金支持,应对成本上升带来的资金压力。知名经济学家李迅雷、连平、陈道富、邵宇应邀参会,围绕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和未来趋势、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冲击、我国未来的政策是否需要做出调整等问题展开了联合研讨。2021年是中国党建党100周年,中国党的百年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理论,而且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本质上是中国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断中国化的进程。
第一,新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的经济学创新。新主义时期,同志率领党和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和建设时期,同志领导党和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基础性成就。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经济学的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开创性发展集中体现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分析上,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创新。第三,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境界的开拓。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既是对我们党已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探索成果的继承,更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境界的新时代性开拓。知名经济学家顾海良、洪银兴、逄锦聚、黄群慧、刘元春莅临出席并发表了精彩演讲。财政部等四部门于2016年2月发文规范土地储备和资金管理,自然资源部于2021年2月颁布了集中供地政策,这一政策是住宅用地分类调控系列政策中的一环,财政部等四部门于2021年6月发文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划转税务部门征收。在三大土地政策下,“以地谋发展”模式是否还能持续成为现阶段值得认真探讨的重大问题。CMF于6月23日在线上召开CMF热点会(第29期),聚焦“土地功能的变化与‘以地谋发展’模式转型”,会议由CMF联席主席杨瑞龙
代表论坛发布CMF专题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独特的“以地谋发展”模式在近些年来出现了明显衰竭。从三大土地政策的影响来看,规范土地收入、叫停土地抵押导致地方政府大规模举债,债务压力凸显;集中供地提升了市场热度,导致土地出让金更高;土地出让金转向税务部门征收可以避免将土地作为撬动金融系统的杠杆。报告认为,
要改变土地发动机功能,降低经济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性;实行土地结构改革,解决国民经济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实行土地结构改革,解决国民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成立国有土地经营公司,实现对土地增值收益的价值捕获。知名经济学家毛振华、沈坤荣中国期刊有哪些、陆铭、丰雷应邀参会,系统分析了前述三项土地政策可能造成的影响。7月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对需求侧管理进行了系统论述,并将需求侧管理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导向之一。
只有创新与完善中国特色宏观调控体系,统筹稳定政策、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在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的新框架下才能真正助力推进需求侧管理。知名经济学家王小鲁、毛振华、钟正生、徐奇渊应邀参会,共同探讨了如何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需求侧管理相结合、如何通过创新中国的宏观调控体系实施需求侧管理等议题。为应对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2020年3月27日,中央局会议指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大幅增加地方专项债规模。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我国应对疫情冲击、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大作用。
代表论坛发布CMF专题报告。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1998年之前为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1998年和2008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新时代的财政政策呈现出转型发展的态势。财政政策逻辑体系包括制度逻辑、治理逻辑和理论逻辑。新时代中国特色财政体系建设的目标在于统筹发展与安全,这需要处理好确保实质性减税降费政策有效发挥作用和确保财政可持续性等核心问题。知名经济学家
刘尚希、林双林、杨志勇、袁海霞应邀参会,共同探讨了如何更好发挥减税降费政策的作用和如何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2021年7月,CMF启动全新研究版块——CMF宏观经济国际研讨会,紧密追踪世界经济领域重要议题,不定期举办CMF宏观经济国际研讨会、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国际专题报告,并邀请来自国际组织、知名高校、重要智库国家级期刊排名、研究机构的权威经济学家参与研讨,为宏观经济研究拓展国际视野,力争为促进国内外经济学界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做出贡献。
7月21日,首期CMF宏观经济国际研讨会于线上举行,聚焦“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对于美联储货币政策产生的相应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中国可以对某些特定的金融市场或者特定的企业类型进行一些定向资产购买,通过未来中美政策的协调来进一步稳定世界经济。来自国内外的多位经济学家受邀参会,联合国贸发会议全球化和发展战略司经济事务官Jeronim Capaldo、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首席财务官Leslie Maasdorp、毛振华、汪涛、邢自强分别做主旨发言。8月2021年7月,河南郑州出现罕见持续强降水天气,到7月20日降雨量达到峰值,16时-17时降雨量超过中国陆地小时降雨量极值,7月17日到20日三天降雨量接近往年全年总降雨量。特大暴雨作为巨灾,是全球直面的治理难题。在7·20郑州特大暴雨灾害应对中,各方应急救援成效显著,但客观上仍存在个别问题,这引发了我们关于如何更好地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的思考。
特大暴雨的安全风险评估要考虑致灾因子、承灾环境、应灾主体,致灾因子需聚焦直接致死和间接致命的点位及原因,承灾环境需关注薄弱环节和连锁反应,应灾主体需改进技能缺憾和管理瑕疵。涉灾群众的安全需求可分为个体生存需求、群体生活需求和社会生产需求。报告提出了防灾应急治理体系的三点建议,分别是有效高危预警、科学应急决策和全域联合应急。知名经济学家毛振华、游志斌、朱伟、吕孝礼应邀参会,共同探讨了应急处理中如何利用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扬长避短、如何更有效率地进行灾后重建等问题。9月近年来,我国南北方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差距持续扩大,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产业发展差距全面扩大,民生福祉差距突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推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南北差距的形成原因和潜在的影响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南北差距持续扩大背后是北方地区整体面临工业增长停滞、投资增长停滞、研发创新停滞等“三大停滞问题”。南北差距持续加速扩大可能会对共同富裕和新发展格局造成影响,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报告提出要构建统筹国内国际、协调南方北方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并给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知名经济学家迟福林、史育龙、杨开忠、毛振华应邀参会,各位专家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南北差距扩大的客观必然性,并就新发展格局下南北差距扩大的趋势、如何形成“以南带北”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发表了精彩演讲。8月27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的演讲中表示,美联储将调整政策框架,引入“灵活形式的平均通胀目标”政策,以支持就业市场和美国经济。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会对全球经济造成实质性的冲击,如何应对发达国家造成的金融市场负外部性是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
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思想报告。报告的主要结论为:(1)通货膨胀目标制政策的实施和2008年金融危机间的关系,并不是因为简单的善意忽略了金融市场;(2)通货膨胀目标制有效的原因是外资流入对本币产生的挤出效应;(3)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只能起到缓解或者推迟危机的状况,很难从源头上避免全球性的危机;(4)我们在实行“双支柱”政策的同时不应该忽略对资本流动的监管。知名经济学家
张杰、张斌、张明、刘庆受邀参会,就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将会对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理论产生的影响发表了演讲,同时探讨了操作层面如何协调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与资本管制。10月随着信息经济发展,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资源向着生产要素的形态演进,数据和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其他要素一样,均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20年3月30日,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明确了数据这一新型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改革方向。
第一,要继续完善数据的立法和数据确权;第二,要继续以包容审慎原则来评估数据垄断问题;第三,要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数据技术推动数据流通与共享国家级期刊排名。知名经济学家及行业专家毛振华、申卫星、曾宇、孙克就目前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发表演讲,并讨论了我国是否要在下一阶段进行必要的反垄断立法并推进数据共享等问题。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第三次分配是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中国期刊有哪些,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体系层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代表论坛发布CMF专题报告。报告指出,我国三次分配的背景为财富不平等不断提高,收入不平等程度较高,中国转移性收入的影响相对发达国家较小。从总捐赠额、捐赠额/GDP、捐赠个人/家庭占比、捐赠额等指标来看,我国三次分配占比较低,究其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制度、主体、文化、技术等四个方面,其中文化主要影响捐赠意愿,制度、主体、技术主要影响捐赠能力。
促进三次分配的对策为: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慈善机构管理,拓宽善款流向,加大宣传教育,利用先进技术。知名经济学家毛振华、李实、曾湘泉、邓国胜莅临出席,围绕如何认识三次分配、如何改善收入分配等问题发表了精彩演讲。11月2020年11月21日,习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表示中国将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2021年9月16日,中国正式提出申请加入CPTPP。CPTPP的前身是美国主导建立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其在建立之初是有对抗中国之意的。加入CPTPP,对于中国深入参与区域经济、倡导合作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刘元春、毛振华、余淼杰、袁波、苏庆义莅临出席,各位专家就中国加入CPTPP的价值和必要的改革方向发表了观点。此外,针对我国如何以加入CPTPP为契机,融入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这一问题,专家们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并展开深入研讨。2020年8月,住建部、人民银行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提出“三线月,人民银行指出要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五档限贷政策”)。在精准调控背景下,2021年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调整,高杠杆房企债务风险开始暴露,华夏幸福、泰禾集团、中国恒大等多家房企出现流动性问题,房地产运行态势引发广泛关注。
房地产调控方式进入了精准定向分类调控的新阶段,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整仍然处在可以承受的区间,违约事件不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政策的动态调整将随时为可能的风险提供对冲和缓冲。知名经济学家刘元春、毛振华、冯俊、连平、伍戈讨论了房地产行业目前的风险、未来的走势以及如何促进行业健康平稳发展等问题。在“房住不炒”背景下,近年来中央多次重要会议提及房地产税改革。2021年10月23日国内经济学五大刊,十三届全国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财政部、税务总局将依照全国会的授权,起草房地产税试点办法(草案),按程序做好试点各项准备工作,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开始国家级期刊排名。CMF于11月24日在线上召开CMF热点会(第38期),聚焦“房地产税及宏观影响”,会议由CMF联席主席杨瑞龙
报告提出了房地产税的四种方案设计:地方税设计;中央税设计;统一征管,地方享有;先中央税,后地方税。知名经济学家刘元春、刘尚希、毛振华、白彦锋、施正文应邀参会,各位专家就征收房地产税的必要性以及功能、具体的房地产税税制设计和房地产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发表了精彩观点。12月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各国纷纷大放水,美联储在2020年再次开启大规模量化宽松(QE)操作,与此同时,通胀压力也逐渐显现。2021年11月3日,美联储推出TAPER,宣布将于11月启动缩债计划,将每月资产购买规模减少150亿美元,准备在必要时调整缩减购债规模的步伐。Taper原意为“逐渐变窄”,是QE之后的货币政策退出环节,美联储货币政策自此有所转向国家级期刊排名。
代表论坛发布CMF专题报告。报告指出,发达经济体最近一轮增长可以看成是信贷推动型增长,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与发达经济体增速的差距在缩小。在信贷推动增长的条件下,美国居民的偿债能力变强,企业杠杆率上升,但偿债压力下降,主要是因为筹资成本较低。金融市场资产价格可能存在明显泡沫。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美国推出了TAPER,但这是一个相机抉择的政策。
货币政策有所转向,预计冲击性的小动荡将成为常态,不排除部分脆弱新兴经济体出现金融市场的动荡,但类似2020年3月出现的全球金融大动荡应该是没有的。知名经济学家曹远征、毛振华、雷达、肖立晟应邀参会,各位专家共同讨论了美联储爆表是否带来经济复苏中的债务风险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全球进入大放水时代,新冠疫情暴发后欧美国家推出天量刺激政策导致货币增速进一步上升。同时,国内通货膨胀压力显现,经济增长遇到新挑战,新的内外部环境要求对中国货币政策定位做出思考。近期人民银行宣布将在12月15号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并下调了支农国内经济学五大刊、支小再利率,中国的货币政策在边际上有所调整,政策如何进一步定位和完善需要研究。CMF于12月9日在线上召开CMF热点会(第40期),聚焦“货币政策是否需要再定位、如何再定位”,会议由CMF联席主席杨瑞龙
代表论坛发布CMF专题报告。报告指出,通货膨胀问题显现、劳动力市场结构改变、经济内生动能还需提升、货币创造机制调整以及债务问题使得我国货币政策所面对的基本参数发生了改变,尤其是改变了价格决定机制,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新环境,原有的简单依靠通货膨胀目标制、依靠泰勒规则等方式来制定政策已经不够了,需要更加积极、灵活的货币政策。报告给出的政策建议为:(1)在保持稳健的基础上,加大绿色信贷投放扩大内需,进一步通过降准置换MLF等操作,降低资金成本。(2)加强预期管理,在考虑市场情绪的基础上加强引导。(3)做好国际协调,稳定汇率。知名经济学家
余永定、毛振华、管涛、钟正生围绕货币政策再定位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以1971年12月“史密森协定”(Smithsonian Agreement)为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同时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拒绝向他国中央银行出售黄金,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这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名存实亡,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五十年。目前以美元本位主导的牙买加体系表现如何,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将如何演变,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12月18日,CMF宏观经济理论与思想研讨会(第3期)于线上线下同时举行,聚焦“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五十年:美元本位评估、未来体系展望与中国货币战略”,会议由CMF主要成员刘凤良
刘元春、曹远征、张宇燕、陈卫东、张成思受邀参会,各位专家对国际货币体系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2020年9月,习总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2030年中国要实现“碳达峰”并且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2021年10月,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碳达峰的“行动方案”与“工作意见”,“双碳”目标已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核心议题。“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政策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CMF于12月22日在线上召开CMF热点会(第41期),聚焦“双碳目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风险挑战”,会议由CMF联席主席杨瑞龙
带来的机遇主要有:拉动相关产业投资,倒逼相关行业进行技术革新,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促进作用,带来的挑战主要有:“双碳”目标拖累经济增长,清洁能源成本上升,增加企业成本。报告基于能源结构调整的分析,对“双碳”目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报告提出的政策建议为:循序渐进,避免运动式“减碳”;适度超前投资,加大新能源等领域基础设施的投资;加大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加大碳减排金融支持力度,丰富绿色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支持手段。知名经济学家刘元春、毛振华、张永生、周宏春应邀参会,各位专家就“碳减排与防风险之间的关系”发表了看法,并对如何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进行了讨论。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将继续践行智库己任,发挥中国人民大学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学科优势、凝聚全社会的优秀研究力量,持续聚焦宏观经济动态和前沿性重大经济问题,继续为疫情及全球地缘复杂变局下的中国宏观经济贡献智慧与力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