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衰退期表现以市场经济为主体我国市场规制主体中国最穷的十个省

  • 2023-12-18
  • John Dowson

  中国石化总公司的诞生,为中国石油化工业建立起一道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屏障

经济衰退期表现以市场经济为主体我国市场规制主体中国最穷的十个省

  中国石化总公司的诞生,为中国石油化工业建立起一道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屏障。通过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场优势,为企业改革发展赢得了宝贵资源。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南巡讲话,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思想认识和理论上迎来一次根本性突破。

  在此基础上,1997年9月,十五大就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进一步提出了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改革指导思想上实现一次质的飞跃。

  1997年11月19日,中国东联石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东联集团)揭牌成立,堪称此次大重组前奏。

  东联集团隶属国务院,是由金陵石化公司、扬子石化公司、仪征化纤集团公司、南京化学工业集团公司四家企业和江苏省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强强联合”而组建成的特大型石化联合企业。被中外誉为中国国有企业中的第一艘航空母舰。

  东联集团的成立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关注以市场经济为主体。它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支持下组建的,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对国企改革的重大举措,是“ 抓大放小” 的生动体现。

  它的建立,有效避免重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壮大规模经济。东联集团的几家成员企业都地处南京附近的长江沿岸,最远的距离也只有30来公里。由于历史的原因,条块分割,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从发展规划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有自成体系的倾向,这势必造成重复建设。而组建东联集团后,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可以优化国有资产的配置, 提高国有资产的效益。同时,通过联合的形式组建大集团,可以使各个企业优势互补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为进行结构调整、发展规模经济提供更大的空间,增强国际竞争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东联集团的改革试验是党中央国务院启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公司战略性重组前的一次成功试验,是我国现代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中的第一次重要尝试,也是中国石化35周年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改革开放近20年中,中国石油工业仍处在计划向市场的过渡期,企业之间相对封闭。企业竞争力、管理能力以及盈利能力,远不及世界石油“百年老店”。

  先石化总公司我国市场规制主体。因“用好1亿吨原油”而生的中国石化总公司,经过八十年拓振兴、九十年代内涵发展,不断沿着炼油和化工主业在演进。重组之前的1997年,公司原油加工量达到1.25亿吨,乙烯产量280万吨。

  但1983-1997年这一时期,企业不生产原油量。为破解严重依赖原油的发展瓶颈,迫切需要向上游油气资源勘探领域进军。

  再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下称中国石油总公司)。1988年9月17日,根据中国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政府职能转换的要求,国务院撤销石油工业部,以其所辖主要资源和资产为依托,成立中国石油总公司。

  作为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中国石油总公司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上游领域的生产业务,兼有部分政府管理、调控职能。

  上游原油业务触角相互延伸,下游炼化壁垒也在不断打破。以统一管理和经营陆上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生产建设为主业的中国石油总公司,在大型油田基础上开设炼油厂我国市场规制主体,不断涉足石油炼化业。

  两家石油公司业务趋同,同业竞争的局面已无法回避。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人为割裂的产业链也亟需对接,一场石油石化行业国有资产大重组势必到来。

  1998年3月10日,全国九届全国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在原中国石油总公司、中国石化总公司的基础上,分别组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国石化)。按照“各有侧重、互相交叉、保持优势、有序竞争”和“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原则,对石油开采、加工和成品油销售企业实行无偿划转。

  1998年7月27日,两大集团公司成立大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强调,“要尽快理顺集团公司内部的产权关系和管理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大胆进行体制创新,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运作,尽快建成具有较强竞争能力,跨地区、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

  十届全国会副委员长、原中国石化总公司总经理曾感叹,“重组后的中国石化以市场经济为主体,政企分开,成为一个真正的经营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重组意在两大集团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同台较量。但摆在眼前的现实是,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家企业的“原始”基因不同,无法同赛道竞技。

  “过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只管油田,不管炼油和化工,上游的油田被它垄断了。中国石化总公司只管炼油和化工,中下游的炼油、化工企业就由它垄断了。两者之间不是竞争的关系。”陈锦华在《国事忆述》中回忆。

  按照区域布局,北京以南的东部、南部地区的企业划归中国石化,北京以北的东北、华北的大部分地区的企业,以及西北以市场经济为主体、西南部分地区的企业划归中国石油。两家企业战略性调整,打破了原来的纵向分工,以南北划分,形成两大集团的平行竞争格局。

  董秀成告诉《国资报告》记者,“重组的最大贡献在于,两家企业市场意识有所增强。但更重要的是,国家为了让企业PK成为现实,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全面实行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

  著名石油史学家丹尼尔·耶金认为,从国际石油业的发展历程来看,石油业一直遵循着这样一条不变的经营法则——“不断地追逐最后的价值”。

  原油不是最终产品,生产原油的石油公司只有向下游延伸才能保证“油路”畅通,加工原油的炼油公司只有向上游延伸才能得到稳定的“油源”。英国石油公司、道达尔、埃克森美孚、壳牌等石油公司,无不经历了这一演变历程。

  为弥补上游短板,在政府主导下,有着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新星公司并入中国石化。同时,中国石化发挥老油田和新星石油融合的优势,持续加大勘探开发投入,储量产量稳定增长,呈现出“东部硬稳定、西部快上产、天然气大发展”的良好格局。

  在销售端,政府将地方石油公司按照区域划分,分别并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石化通过收购、控股、参股联营、特许经营等方式,大量收购社会加油站和油库。时至今日以市场经济为主体,中国石化完善的成品油销售网络,拥有世界第二的加油站数量,正是源于这一改革的推动。

  为统筹国内国外市场,中国石化在国家外贸体制改革背景下,逐渐通过成立联合公司的方式,涉足原油贸易、成品油贸易、LNG贸易及仓储物流等国际石油贸易业务。

  中国石化重组成立后,充分发挥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优势,坚持炼油化工规模化中国最穷的十个省、集约化、集体化发展,不断加强布局和结构优化调整,有力促进了我国石化工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仅在1997年至2000年间,中国移动经济衰退期表现、中国联通、中国石油等多家国有大型企业,接连登陆资本市场。这些成功范本,彰显了政府改革的力度和决心,为中国石化营造出十分有利的国际资本环境。

  “与国外大公司相比,差距很多,比如说产业结构、资本结构、技术进步、成本等,但最根本的是体制和机制上的差距。”时任中国石化总经理、党组李毅中表示。

  通过整体上市,改革体制和转换机制成为中国石化下一步的改革目标。为此,中国石化正式踏上长达两年的资本征程。

  从1998年底到1999年7月,中国石化主要是提出整体上市思路,通过调查研究,制定方案,筹备上市工作。中国石化按照主业与辅业分离、优良资产与不良资产分离、企业职能与社会职能分离的原则,对业务、资产、债权债务、机构、人员等实施全面重组,集中主业和优质资产,独家发起创立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7月,中国石化启动整体重组和改制上市。集中主业和优质资产设立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先后于2000年10月和2001年8月,在香港、纽约、伦敦和上海四地上市。

  “对于国际资本市场,我的第一个感受:它是严肃的,混是混不进去的。”李毅中谈上市感受,“投资者在选择你是不是可以进入的时候,必须经过它的严格审核。”

  成功上市后,中国石化乘胜追击,完善一级法人管理体制。针对股份公司上市后内部产权结构仍然复杂分散的问题,从2002年开始采取资产回购、吸收合并、要约收购等方式,先后完成湖北兴化、燕化高新、中国凤凰、北京燕化、镇海炼化、齐鲁石化、扬子石化、石油大明、中原油气的整合。

  同时,继2001年股份公司收购新星石油公司主业资产后,通过资产置换或收购方式,茂名乙烯、天津乙烯、中原乙烯、天津聚酯、洛阳聚酯、西安石化、塔河石化、海南炼化等资产先后进入股份公司。

  整体股份制改革以后,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在管理体制上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市场规制主体,实现了对外经营战略、重大投融资决策、资金结算、对外合作、重大科研、信息系统等方面的集中统一管理,克服过去多级法人、多层决策、分散投资的弊端,内部资源得到进一步的优化配置。

  事实上,石油石化的大规模重组上市承担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试点和探索的任务。中国石化股份制改革的成功,对于未来的改革与发展,对于中国石化股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到每桶20美元以下,油田企业怎么办?如果国外大公司与民营企业联手进入成品油销售市场以市场经济为主体,销售企业怎么办?如果国外大公司与国内化工经销商联手抢占石化产品市场,化工企业怎么办?”石化三问,引人深思。

  为迎接入世挑战,中国石化做出“扎紧篱笆打好桩”的战略部署,从码头、炼厂、管线到油库、加油站等各环节落实措施,扎实构筑一个完整的营销网络。

  特别是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企业果断推进大规模新建、收购、租赁加油站,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将加油站总数从8000余座增加到2.4万座,成品油零售市场占有率从15%提高到60%,极大增强了国有经济的市场控制力。

  稳定国内市场,也要拥抱国际变化。入世以来,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大鱼吃小鱼经济衰退期表现、快鱼吃慢鱼、群鱼吃孤鱼”的市场竞争法则,越来越突出和明显,市场开拓逐步告别小规模的和分散的游击形式,朝着规模化和整体化的方向发展。

  对比分析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拥有中国最为丰富的油气资源,海外重大合作项目规模较大。中海油于1982年成立以后,独自拥有中国海区石油的对外合作开采权,一开始就摆脱了国有企业发展的旧模式,走上了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与中国石油中国最穷的十个省、中国海油相比,中国石化整体走出去较晚,整体上有些“上弱下强”,基础相对薄弱。

  2001年,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国勘公司)成立。中国石化通过风险勘探、资产收购、公司并购等方式积极布局上游,在非洲、中东、南美、俄罗斯-中亚、北美等地区开发执行了一批油气投资合作项目,海外权益油气产量实现了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石化积极开展海外炼化投资机会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如沙特延布炼厂、新加坡润滑油脂项目建成投产,俄罗斯丁腈橡胶和西布尔项目经营良好,阿联酋富查伊拉、荷兰VESTA仓储项目投入运行。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石化在海外拥有50个油气项目,分布在26个国家。2012年境外权益油气产量近3000万吨油当量,全球资源投资格局初步形成。

  在国际化浪潮中走出去,投资上游油气资源,是机遇,同样是挑战。由于海外油气资源投资环境复杂,且国际油价起伏跌宕,为中国石化海外收益出现波动埋下“种子”。

  从1991年开始,中国石化针对带有共性、关键性和对自身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技开发项目以市场经济为主体,将科研、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生产和销售等单位组织起来,形成了“十条龙”科技攻关机制并坚持至今。

  “十条龙”科技攻关坚持“开发一批、转化一批、准备一批”的滚动发展方针,力求瞄准国家先进水平,解决一些共性的、关键性的技术难题,实现以点带面的推广,成为中国石化重大科技开发的代名词和富有石化特色的科技攻关组织模式。

  科技“十条龙”攻关,作为中国石化走出的一条特色创新之路,截至2017年底,累计163项成套技术顺利“出龙”并实现工业转化。

  乙烯,是中国石化的战略主业。技术“卡脖子”的问题,却始终制约企业发展质量效益的提升。与世界一流化工企业比肩,中国石化清晰认识到,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显然不足以支撑企业进军世界一流队列。

  1997年,中国石化力排众议、主动承担风险,决定在大庆石化30万吨乙烯改扩建至48万吨工程中实施乙烯裂解气压缩机和丙烯压缩机产国化。

  十余年的创新探索中,中国石化形成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中国最穷的十个省,达到国外同类技术水平,可以依靠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设计建设百万吨级乙烯生产装置。拥有成熟的异丙苯、丙烯腈等有机化工成套技术,开发了大型气液法聚乙烯、第三代环管法聚丙烯我国市场规制主体、稀土异戊橡胶、溴化丁基橡胶、SBS、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合成材料成套技术。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是中国石化的重点攻关项目。自2003年勘测发现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高含硫天然气田——普光气田。仅在这一项目上,中国石化攻克了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自主创新形成了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高产高效开发,特大型高含硫气田腐蚀防护,高含硫天然气特大规模深度净化,特大型高含硫气田安全控制等技术,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中国石化“十年磨一剑”,攻克高含硫气田开发世界性难题,这也是是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

  掌握着一批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的中国石化,实现了从“跟跑”向“并跑”与“领跑”的重大转变。(国资报告记者 王倩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