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济分析怎么写产业经济

  • 2023-10-21
  • John Dowson

  “时间总是不够用

产品经济分析怎么写产业经济

  “时间总是不够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细康的语气略带无奈,眼神却闪闪发光。担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以来,他行政、科研两手抓,忙起来的时候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

  但令他最兴奋的是科学研究和到基层调研。有时候一个问题思考透了产业经济,那种喜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他带上研究团队往基层一钻,有时五六天一直在基层调研访谈,视野从不曾被眼前的工作所局限和困扰。

  “做研究,不是现实问题来了再去做知识储备,研究一定要很早地介入。”他坦言产品经济分析怎么写,如今备受学界业界关注的“生态文明”议题,他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深入钻研,如今看来仍有比较强的指导意义,“文献要摸透,问题要想透,这样提出的理论建构才有生命力,提出的政策才更有现实针对性,更接地气。”

  199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赵细康进入广东省社科院人口所工作,最初的研究方向是人口生态学。他翻阅大量的资料文献后发现:当时的人口生态问题研究许多是从技术角度切入产业经济,带有工程学的思维痕迹,“我是学生物学的,生物学的思维带有解释性,跟经济学的思维范式接近,所以用经济学的思维去做研究感觉更顺畅一些。”

  赵细康清晰地记得,自己的经济学启蒙教材是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合编的《经济学》。他告诉记者,这本书给他烙下深深的经济学思维印记,可以说是受益终身。此后七八年,在自学仍“不解渴”后,他报读了南开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正式踏入了经济学的学术之门。

  赵细康强调,做研究一定要勤思考。只有勤思考,才不会与学术界脱节,才能与国际接轨,才能对一些疑难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尤其是从事繁忙的管理工作后,如果不勤思考,很容易把自己的专业丢掉。

  从人口生态到环境经济,赵细康确定了自己新的研究方向,感到既新奇又忐忑——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环境问题,当时的学术界只有零星几人涉足这一领域。

  但赵细康相信自己的判断:纵观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几乎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一定会面临环境问题,“事实也证明,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民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正如习总所指出的,老百姓从求生存转向了求生态,从求温饱转向了求环保。做研究,不是出现了什么问题再去做知识储备,研究一定要早早介入,对问题要有预见性。”

  赵细康很早就意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试图分析环境保护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他辗转图书馆、档案馆,查阅大量资料后,开创性地构建起一套污染产业的划分标准。为了获得可横向比较的权威统计数据,他自费花了5万多元,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经济数据库(IEDB)购买了一整套世界各国海关统计的产品数据。当时这笔钱可相当于一套房首付的二分之一!

  “当时拿到的只有产品的数据,产品到产业的转换是有技巧的,但我请教了很多老师都不知道怎么转。”回忆起这段往事,赵细康颇觉乐在其中,他一个个查文献,“前后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确定环境保护力度衡量方法、确定污染产业分类、确定竞争力的数据,才着手建模做分析研究。”

  努力的汗水从来都不会被辜负。赵细康的博士毕业论文《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最早提出的关于污染产业的分类、污染产业转移分析,仍是当前做相关研究重要的基础文献之一。据了解,从2003年出版至今,基于该论文的专著《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已被600多次文献引用,如今仍是环境经济领域中每年引用率较高的文献之一。

  当天,湛江中粤能源公司以60元每吨的价格,向韶关粤江发电公司买下2.5万吨碳排放配额。站在人群中的赵细康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容量有限、资源有价、使用有偿”,上千个日夜的研究、谋划,涓涓细流终于汇成了不可忽视的新力量。这既是广东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重要落子,更让人们对生态领域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作用产生期望。

  赵细康认为,引导企业节能减排,在必要的行政手段外,应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促使企业碳排放的社会成本内部化,引导企业主动节能减碳产品经济分析怎么写。

  事实上,早在2009 年第二届全球气候变化会议在香港召开后,赵细康就敏锐地察觉到,低碳发展会与中国的发展方式结合起来,成为中国下一步发展的主题。

  作为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研究工作组的副总召集人,赵细康系统研究、设计了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的体制机制设计与市场体系设计,并在此过程中参与了很多项目。

  “低碳”的步伐并未停歇。2017年,广东正式发布《关于征集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项目的通知》,系统化地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赵细康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赵细康:我个人的观察,广东在全国率先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对倒逼企业创新转型有很大的推动。广东有两张叫得响的王牌,一个是新经济,一个是广东蓝。广东省社科院最近发布《广东绿色发展指数评价研究报告》和《中国省域绿色发展评价研究报告》,是运用环境经济学中经典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即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曲线关系),将地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纳入评价范畴,按照这样的数据排名,广东和福建绿色发展排在全国前两位。

  赵细康:按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变动轨迹,应该说目前广东已经进入拐点区间,至于是不是开始调头了不好说。是否调头要看天是不是越来越蓝,水是不是越来越清。我们不要把环保看成是负担,它本身也是转型的重要手段,广东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为全国贡献了广东经验。但很遗憾的一点是,尽管我们的环保市场很大,却没有几家叫得响的环保企业,这是我们的短板。

  1962年生,湖北黄冈人。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1991年进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工作,历任社会人口所副所长、现代化所所长、社会人口所所长,科研处处长兼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2002-2004年在暨南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这本书我在上个世纪90年代认真地读过,书中关于认识世界思维方法的论述,迄今对我做研究的影响都很大。书中主要讲的问题是,人类怎么样看世界和看他人。按照我们过去认识世界的逻辑,客观的世界是在那里的,只要人的能力无穷大,就可以把客观世界完全看透。《评价论》展示了另外一个视角,人类认识、评判世界,除了有客观的因素,还有主观的因素,所有的认识都是主观和客观合一的过程。比如说1000年、2000年、5000年前的历史,我们怎么去认识它?史官记录的历史事实受其知识背景、喜好等的影响,对某些方面感兴趣的就多记录一点,不太感兴趣的可能就忽略了。后人在研究史官记录的历史时,按照后人的兴趣又筛一遍,经过了几代人之后,我们认识的历史事实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其实做研究就是坚持做一件事不要变,在这方面没有说谁比谁聪明,只是你坚持得更久一些,就能比别人做得更多一点。

  “时间总是不够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细康的语气略带无奈,眼神却闪闪发光。担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以来,他行政、科研两手抓,忙起来的时候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

  但令他最兴奋的是科学研究和到基层调研。有时候一个问题思考透了,那种喜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他带上研究团队往基层一钻,有时五六天一直在基层调研访谈,视野从不曾被眼前的工作所局限和困扰。

  “做研究,不是现实问题来了再去做知识储备,研究一定要很早地介入。”他坦言,如今备受学界业界关注的“生态文明”议题,他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深入钻研,如今看来仍有比较强的指导意义,“文献要摸透,问题要想透,这样提出的理论建构才有生命力,提出的政策才更有现实针对性,更接地气。”

  成为环境经济与环境政策研究领域的“大咖”,一开始并不在赵细康的职业规划里。199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赵细康进入广东省社科院人口所工作,最初的研究方向是人口生态学。他翻阅大量的资料文献后发现:当时的人口生态问题研究许多是从技术角度切入,带有工程学的思维痕迹,“我是学生物学的,生物学的思维带有解释性,跟经济学的思维范式接近,所以用经济学的思维去做研究感觉更顺畅一些。”

  赵细康清晰地记得,自己的经济学启蒙教材是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合编的《经济学》。他告诉记者,这本书给他烙下深深的经济学思维印记,可以说是受益终身。此后七八年,在自学仍“不解渴”后,他报读了南开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正式踏入了经济学的学术之门。

  赵细康强调,做研究一定要勤思考。只有勤思考,才不会与学术界脱节,才能与国际接轨,才能对一些疑难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尤其是从事繁忙的管理工作后,如果不勤思考,很容易把自己的专业丢掉。

  从人口生态到环境经济,赵细康确定了自己新的研究方向,感到既新奇又忐忑——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环境问题,当时的学术界只有零星几人涉足这一领域。

  但赵细康相信自己的判断:纵观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几乎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一定会面临环境问题,“事实也证明,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民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正如习总所指出的,老百姓从求生存转向了求生态,从求温饱转向了求环保。做研究,不是出现了什么问题再去做知识储备,研究一定要早早介入,对问题要有预见性。”

  在“生态文明”成为社会的主要议题之前,赵细康坐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冷板凳”。赵细康很早就意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试图分析环境保护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他辗转图书馆、档案馆,查阅大量资料后,开创性地构建起一套污染产业的划分标准。为了获得可横向比较的权威统计数据,他自费花了5万多元,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经济数据库(IEDB)购买了一整套世界各国海关统计的产品数据。当时这笔钱可相当于一套房首付的二分之一!

  “当时拿到的只有产品的数据,产品到产业的转换是有技巧的,但我请教了很多老师都不知道怎么转。”回忆起这段往事,赵细康颇觉乐在其中,他一个个查文献,“前后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确定环境保护力度衡量方法、确定污染产业分类、确定竞争力的数据,才着手建模做分析研究。”

  努力的汗水从来都不会被辜负。赵细康的博士毕业论文《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最早提出的关于污染产业的分类、污染产业转移分析,仍是当前做相关研究重要的基础文献之一。据了解,从2003年出版至今,基于该论文的专著《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已被600多次文献引用,如今仍是环境经济领域中每年引用率较高的文献之一。

  2013 年 12 月,广东碳排放权交易正式上线。当天,湛江中粤能源公司以60元每吨的价格,向韶关粤江发电公司买下2.5万吨碳排放配额。站在人群中的赵细康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容量有限、资源有价、使用有偿”,上千个日夜的研究、谋划,涓涓细流终于汇成了不可忽视的新力量。这既是广东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重要落子,更让人们对生态领域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作用产生期望。

  赵细康认为,引导企业节能减排,在必要的行政手段外,应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促使企业碳排放的社会成本内部化,引导企业主动节能减碳。

  事实上,早在2009 年第二届全球气候变化会议在香港召开后,赵细康就敏锐地察觉到,低碳发展会与中国的发展方式结合起来,成为中国下一步发展的主题。

  作为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研究工作组的副总召集人,赵细康系统研究、设计了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的体制机制设计与市场体系设计,并在此过程中参与了很多项目。

  “低碳”的步伐并未停歇。2017年,广东正式发布《关于征集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项目的通知》,系统化地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赵细康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羊城晚报:您做环境经济研究这么多年,在您看来,广东这些年来发展绿色经济做得怎么样?赵细康:我个人的观察,广东在全国率先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对倒逼企业创新转型有很大的推动。广东有两张叫得响的王牌,一个是新经济产业经济,一个是广东蓝。广东省社科院最近发布《广东绿色发展指数评价研究报告》和《中国省域绿色发展评价研究报告》,是运用环境经济学中经典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即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曲线关系),将地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纳入评价范畴,按照这样的数据排名,广东和福建绿色发展排在全国前两位。

  赵细康:按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变动轨迹,应该说目前广东已经进入拐点区间,至于是不是开始调头了不好说。是否调头要看天是不是越来越蓝,水是不是越来越清。我们不要把环保看成是负担,它本身也是转型的重要手段,广东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为全国贡献了广东经验。但很遗憾的一点是,尽管我们的环保市场很大,却没有几家叫得响的环保企业产业经济,这是我们的短板。

  1962年生,湖北黄冈人。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1991年进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工作,历任社会人口所副所长、现代化所所长、社会人口所所长,科研处处长兼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2002-2004年在暨南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我推荐大家去读一读冯平教授写的《评价论》。这本书我在上个世纪90年代认真地读过,书中关于认识世界思维方法的论述,迄今对我做研究的影响都很大。书中主要讲的问题是,人类怎么样看世界和看他人。按照我们过去认识世界的逻辑,客观的世界是在那里的,只要人的能力无穷大,就可以把客观世界完全看透。《评价论》展示了另外一个视角,人类认识、评判世界,除了有客观的因素,还有主观的因素产业经济,所有的认识都是主观和客观合一的过程。比如说1000年、2000年、5000年前的历史,我们怎么去认识它?史官记录的历史事实受其知识背景、喜好等的影响,对某些方面感兴趣的就多记录一点,不太感兴趣的可能就忽略了。后人在研究史官记录的历史时,按照后人的兴趣又筛一遍,经过了几代人之后,我们认识的历史事实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其实做研究就是坚持做一件事不要变,在这方面没有说谁比谁聪明,只是你坚持得更久一些产业经济,就能比别人做得更多一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