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通俗解释三大产业体系

  • 2023-12-27
  • John Dowson

  编者:在编写产业互联网讨论的过程中,特别想找一本权威的书来阐述产业的定义,从李美云的这本《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与发展》有非常详细的论述

产业链通俗解释三大产业体系

  编者:在编写产业互联网讨论的过程中,特别想找一本权威的书来阐述产业的定义,从李美云的这本《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与发展》有非常详细的论述。

  关于产业互联网,我认为互联网是工具,互联网是为产业融合服务的,所以产业的定义最为关键。研究产业互联网,还是应该先从产业的概念入手。本文是第二部分。

  英国伦敦商学院的塞普勒(J. L. Sampler,1998 )认为,以一种产品或服务作为参照系来定义产业的传统方法已不适应信息时代产业的发展要求,而较为适宜的方法应该是将“产业”定义为“拥有足够的关于同一个市场关键信息的企业群”,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产业的竞争特性,企业对消费群体拥有的信息已成为企业去的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也构成了传统产业的定义的众多不同产业里的企业展开竞争的基础,显然,这与传统产业定义对企业竞争者的界定不相符。例如三大产业体系,按照传统的产业定义及SIC编码的界定,零售银行业(retail banking)是由一组相当同质的企业构成。然而,这一界定已很难抓住该产业的竞争特性,零售银行不但来自同类企业的竞争,更多地是来自非银行机构的竞争。在银行业基本的储蓄盒票据服务业务方面正面临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美国居民的金融资产在银行机构的存款额已从1980年的49%下降到1994年的35%。在英国,许多大型的连锁零售商如M&S,正在提供一整套完善的消费者金融服务。在信用卡业务方面,非银行机构正在主导这一利润可观的市场,这一趋势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AT&T公司行用卡的发行。此后,大量的非银行公司跟进,到1995年,非银行信用卡的发行者已控制了美国消费者信用市场的40%,而且平均利润都要高于银行。在业务方面,银行同样面临着来自非银行的大公司如通用电气、西屋电气和其他专业财物公司的竞争,这一竞争格局的改变三大产业体系,源自信息技术的不断高级化使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处理加工变得相对容易,这就给一些企业进入相关行业创造了条件,如零售商通过顾客的购买行为获得了关于顾客购买习惯的信息,这些信息将带给零售商提供于银行竞争服务的机会,从而使零售商也成为银行潜在的或现实的竞争者。同样,零售企业也正遭遇到来自全球各地的网络公司的竞争。AT&T也以其比银行掌握更多更完善的有可能在银行进行金融交易的特定顾客群的信息,也使其能较容易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并成功地挑战在位者。可见,信息时代的到来已使竞争的特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也使传统的边喝边界发生了移动。因此,以信息而不是替代品来定义产业及界定产业边界,能更有效的捕捉竞争的特征,并便于企业作出竞争决策。

  美国北卡罗纳大学的贝蒂和希特(R. A. Beeties & Mi. I A. Hitt, 1998 )从战略管理的能力观出发,认为企业制胜的关键是其拥有的能力。从逻辑上看,只有具有相同能力的企业之间才会产生竞争,而不只是生产现有市场替代品的企业之间才会产生竞争。事实上,生产现有市场替代品的企业可能会因为缺少必要的能力而在未来难以参与竞争。因此,一种更合逻辑的对产业的定义方法,应该把产业定义为“一组具有相同能力的企业群体”。这些能力包括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时间、风险管理、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和整体质量管理等能力。他进一步指出,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在支撑特定技术标准或平台的企业网络间展开,网络内部企业间的竞争是为了捕获企业租金产业链通俗解释,而网络外部的企业则为成为网络成员而展开竞争。这样,进行企业的战略或竞争分析时,所考虑的环境单位应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业”,而应该是具有相似能力的企业集合。

  英国剑桥大学的梅里和菲利普(K. A. Munir & N. Phillips, 2002 )认为,传统上定义为“生产密切替代品的企业群”的产业概念,在技术稳定时期,有助于管理者和研究者识别企业竞争环境有效地进行竞争分析和战略分析。然而,在技术急剧变化的时期,如继续沿用这一概念,不但无助于企业竞争环境的识别,还有可能误导研究者和管理者,将企业引入危险的境地。到那个出现根本性的技术变革时,原已成熟的产业开始经历裂变,原来用以定义该产业的中心产品或设计开始失去其中心地位。新技术不断地改进产品品质,改善产品功能或开发出新的产品,从而打破了消费者的现有需求和预期,并构筑了未来预期的基础三大产业体系。此外,当支撑以前各种分立产品的技术融合时,各种产业活动也发生合并,并导致传统上勾勒出的业务或产业边界发生交叉。由此,传统的产业边界和进入壁垒消弭了,企业间的竞争不再围绕市场份额展开,而是面临一些方向和重要性尚不明确的新的竞争压力,这些竞争压力迫使企业重新审视或提升自身能力,以在未来的竞争中,如何通过主导产业的演进路径来发挥自己的作用。显然,在这技术普遍的年代,传统竞争者之间围绕市场份额和利润而展开的竞争将让位于定义产品或服务的新的主导设计而展开的竞争。如果仍将竞争的焦点放在以现有产品的紧密替代品来定义的产业上将是不明智的。同样,以企业拥有的关于消费者的关键信息或相似能力来定义产业,也是不恰当的,拥有完全不同能力或完全不同市场信息的企业可能会成为竞争者。例如,从技术意义上来看,柯达和富士康公司享有制造胶卷的关键能力,而索尼却有万全不同的能力, 但是他们在数码成像技术不断发展的几天,毫无疑问地成为竞争者。同样,无论是Adobe还是英特尔公司也拥有同以上各家公司完全不能的能力,因而也没有被归类统一产业的成员,但她们之间也确实存在激烈的竞争产业链通俗解释。可见三大产业体系,在技术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代,企业的竞争并不只是来自于同一企业的传统竞争者或着制造相同产品的新进入者,而更多是面临哪些从事未来中心活动塑造的所有企业。为了更明确地反映技术变革时期企业竞争的特点,梅里和菲利普建议用“活动网络”( acitivity network )的概念来替代“产业”,并将“活动网络”定义为“直接或间接致力于塑造或执行一项特定活动的一组企业”。例如,富士康、柯达、佳能、索尼、东芝等公司直接从事提供照相活动设备的企业;照相纸、化学制剂或镜头制造者是间接为照相活动的开展提供配套产品的企业;美国在线、Adobe和电脑制造者等为数码相片的共享、品质改善提供给设备或服务的企业;扫描仪和打印机制造商等为家庭提供相片的数字化和打印的企业,所有这些企业都是照相相关网络的成员。这样的企业很容易识别,因为这些企业要么是设计、要么是制造、要么是销售、要么是使用各种用于执行中心活动的制造品,如上述的与照相活动相关联的各类企业。通过集聚活动,这些企业决定了一项活动怎样得到社会的认可,创造价值和得到执行三大产业体系。因此,“活动网络”和“产业”概念的根本差异在于,产业是用相关的产品功能、关键信息甚至是能力来定义的,而活动网络是通过中心活动来区分的,这样就将企业与终端用户直接连起来了。从这一意义上,索尼、Adobe、柯达、英特尔公司和所有的相片完成者都是造像活动网络的成员,因而是竞争者。一项活动网络的所有成员可能代表各自利益,但它们之间也存在共同的利益基础,因而也能建立协作。可见,竞争者不仅包括制造相同产品,提供相同服务,拥有统一市场关键信息或享有相同能力的企业,而且包括那些属于不同产业,拒绝支持主导企业的标准或认为其技术是最可行的企业。但是,当技术路径得到巩固及广泛认同的标准出现时,活动网络就转变成技术同盟,并最终围绕使活动得以实现的各种产品服务定形为一个或几个产业,例如,围绕照相活动而形成的照相机、胶卷或软件产业。活动网络实质上是围绕不同的技术路径和竞争标准形成的子网络或竞争联盟所组成的,一旦其中的一个子网络活着联盟成功地确立了一项新的主导设计,则产业又重新出现了,生产密切替代品企业之间争夺市场份额和利润的竞争也重新确定。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产业概念及其边界的研究还处于不断探索中,正如梅里和菲利普所言:“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引起未来的研究着更多的关注产业概念”。但是从产业概念的演进来看,国外总的研究趋势是:从静态的产业及产业边界观(即认为产业的边界是明确、清晰与固定的)走向动态的产业边界观(即认为随着环境条件尤其是技术的变化,产业的边界不断地发生变换);从专注于消费者的角度对产业边界划定到着重于企业组织(如组织形式、能力、资源等)对产业边界的影响,以及到消费者和企业组织本身对产业边界的共同影响。国外学者对产业概念研究趋势的这种变动是雨技术变革时代、企业发展、产业发展的需要相吻合的。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加速变革,企业组织所面临的环境条件日趋动态化,从而给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企业组织要在这日趋动态的竞争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首先必须明确“谁是竞争者?”显然,基于静态环境条件而建立的传统产业概念及基于此概念而界定出的产业边界,难以成为动态环境条件下企业决策的关键框架。为此默雷和阿布雷汉森从企业的组织形式;塞普勒从企业对同一市场拥有的关键信息;贝蒂等人则从企业组织的能力来定义“产业”概念,希望以此界定出的产业边界框架来帮助企业作出竞争决策。这些产业定义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组织的动态化环境,便于企业作出较为有利的决策,但这些产业概念均是立足于满足对现有市场顾客需求或可预期的顾客需求之上的。实际上,技术的突破所带来的新技术变革可能重塑顾客的需求,或创造新的需求。这就可能给那些完全无关的企业,既不具相同的组织形式,也不对同一市场掌握关键信息,甚至也没有相同能力的企业,以新的机会,他们会为未来的市场而加入竞争之列。因此,在技术突飞猛进的年代,这些产业概念也难以有效地帮助企业作出有利的决策,为此,梅里和菲利普提出以“活动网络”的概念来替代“产业”概念,将那些直接或间接参入某一特定活动的所有企业都视为竞争者,这一概念虽然克服了传统产业概念的不足产业链通俗解释,较好地反映了企业组织的动态化环境,能帮助企业扩展竞争视野,但这一概念涉及的企业组织太为广泛,所有间接参入某一项活动的企业可能很多,实际上有些根本不可能成为竞争者,以此来界定竞争者往往会将企业带入到无所适从的境地,因而这一概念在实际过程中操作性不强,难以成为企业战略决策的有效框架,因此,构筑一个有效的产业边界框架仍有待学者们的努力。

  国内比较流行的“产业”定义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或经济活动的集合”,常用的具体界定方法有两种:其一、从需求的角度,将产业界定为“生产同类或密切替代关系产品、服务的经济活动集合”,这一定义常被用于产业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等研究领域;其二,从供给角度,将产业界定为“具有实用相似原材料、相似工艺技术或食用相同用途产品的经济活动集合”,这一定义常为从事产业结构研究的学者所采纳。由于不同企业使用的原材料工艺技术等的相似程度不一,因而这一产业概念有较大的伸缩性,既可以是较为广义的概念,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可以是较为狭义的概念,如石油产业产业链通俗解释,机械产业等,这两种产业概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大致勾勒出了产业边界,并成为不同研究领域进行产业分类的基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