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守在空间站的宇航员用机械臂抓住缓缓接近的货运飞船,使其“停泊”在空间站上,以进行太空居住物资和科学实验材料的补给
驻守在空间站的宇航员用机械臂抓住缓缓接近的货运飞船,使其“停泊”在空间站上,以进行太空居住物资和科学实验材料的补给。
近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联合宣布,17个国家的9个科学项目成为计划在2022年前后建成的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经过层层选拔的首批9个项目,涵盖了空间天文、空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航天医学、空间物理、应用新技术等前沿科学领域。这些项目的入选以及后续合作计划的酝酿,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进入新阶段,也呼应着去年“联合国外空会议50周年”高级别纪念活动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在和平利用外空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以实现命运共同体愿景,为全人类谋福利与利益”。
众所周知,空间站的建设难度、风险、投入都非常巨大。建成后,既是航天员的“太空之家”,也是科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占据着科学的“制高点”,这个一流的太空实验平台,将为科学家们取得世界级的重大突破提供机会。中国自主建造空间站,宣布并非只为本国使用,而是为全人类所用。这样的大手笔生动诠释了合作共赢,充分体现了开放包容,并始终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鲜活写照。联合国官员由衷感叹,认为“中国开放空间站是一个‘伟大范例’”。
“伟大范例”背后,是“全球共享太空”的理念和中国实实在在的行动。的确,太空属于全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是各国理应秉承的宗旨,但能否进入太空和利用太空还要看能力是否具备。从火箭、飞船、空间站的研制、发射以及航天员的培养训练,空间站建造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航天综合实力,这种实力来自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和投入。中国开放空间站使用,将有力促进载人航天国际合作,让更多国家有机会参与载人航天技术研究,跨越技术鸿沟;另一方面,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来自全球的科学实验,会进一步促进太空探索和合作,让各国发挥所长,携手作出有益于全人类的丰硕科学成果。毫无疑问,这才是共享太空的真正意义。
被称为“伟大范例”,还在于它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对接着人类探索未知、走向深空的共同梦想。小到我们每一个人,大到整个地球文明,都有探索星际的好奇与向往。空间站的开放,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科学家们能够探索更加辽远的星空。而这种开放的文明特质,对人类未来探索火星甚至更遥远星球而言,同样不可或缺。它会像黏合剂一样紧紧将人们凝聚在一起,在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中奔向未知的星辰大海。
“来吧,与中国空间站一起飞翔!”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深邃的太空中,蓝色的地球随着时间的流动光影变幻,人类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接续飞出地球,飞向灿烂无比而又寂静无声的宇宙深处。而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其中一个壮丽的节点。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许身国威壮河山”,扎根戈壁大漠默默奉献;黄旭华为研制核潜艇“甘做隐姓埋名人”,30年“水下长征”无怨无悔;黄大年“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用生命开拓中国的地球深部探测事业……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代一代科学家,为科学事业舍身探索,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为造福人类无私奉献,不仅推动了中国科研事业的长足进步,也在人们心中耸立起矢志奉献的丰碑。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这一要求赋予新时代科学家奉献精神以深刻内涵。面对推动科技跨越发展、勇攀科技高峰的时代重任,广大科技工作者唯有大力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才能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直达远方。
科学是精益求精的事业,弘扬奉献精神就要潜心研究,静心笃志、心无旁骛。据统计,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从立项到结题的研究时间平均为11.4年。从科研规律看,研究成果往往难以一蹴而就,都有一个循序渐进、量变积累的过程。越是科技创新的要求迫切,越是要下一番沉潜专注功夫。那种盲目追逐热点、随意变换研究方向的做法,往往挖不到重大科技成果的真金。“从事基础研究,要瞄准世界一流,敢于在世界舞台上与同行对话;从事应用研究,要突出解决实际问题,力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如此用心一处,刻苦钻研,方能取得世所惊叹的成果突破。
科学是持之以恒的事业,弘扬奉献精神就要淡泊名利、力戒浮躁,不为虚名所扰,不被功利所惑。以“科学家亦不能免俗”为借口,把精力放到争待遇、抢帽子上;耐不住清静孤寂,不愿下苦功夫、笨功夫,稍小有成就便浅尝辄止……凡事先计名利而后动,只会在浮躁浮夸中迷失方向,丢失科研初心。对科学家而言,只有经千难万险而不放弃、长坐“冷板凳”而不盲从、遇各种而不动摇,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科学成就。同时也要看到,大力弘扬科学家的奉献精神,不等于让科学家辛苦又清贫。我们必须落实好各项改革要求,进一步完善待遇和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科研规律、适合潜心研究的环境氛围,为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做科研创造有利条件。
“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钱学森揭示的这一真谛,解释科学路上为何最需要静心笃志。“请等一等,让我打好这篇论文再走”,身患重病的著名冶金学家叶渚沛用人生最后一篇论文,诠释了何为科学家的一生挚爱……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千千万万个科技工作者脚踏实地、默默耕耘、同心奋斗,世界科技强国的美好愿景必能早日实现。
青岛港前湾港区南岸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矗立在碧海蓝天下,数平方公里的钢铁矩阵上,巨型吊车沿着滚轴,往来于集装箱区和岸边,无人运输车踩着拟定好的节拍,精准到厘米停在目标位置。这是亚洲第一座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派繁忙景象,却鲜有活动的人影。
码头虽“无人”,但是格外流畅高效。这得益于技术的不断更迭,让港口码头更具成本优势、效率优势和性能优势。例如,青岛港研发了机器视觉集卡防吊起系统,只需要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瞬间”就能实现自动识别和处理,抓取集装箱作业实现了“零待时”。港口变得更“智慧”了,这不仅是竞争优势所在,更是未来的趋势所在。
“智慧码头”的背后是科技创新的赋能。全球首次研制成功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全球首次研制成功轨道吊防风“一键锚定”装置,全球首创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技术……在建成运营之初,这座港口就攻克了10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一个个技术创新与专利,使一系列技术因素和创新因素互相叠加,犹如港口作业的地基,稳固地支撑着发展的创新大厦。在技术革新引领之下,港口码头才能有巧劲、会干活,以2018年12月31日为例,该码头创出了单机平均效率每小时43.23自然箱的最新世界纪录。
新时代新发展,离不开新技术新应用。对于青岛港而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全面嵌入、深度植入,带来的不只是管理转型与效率提升,更是从“人力”到“全自动”、从传统到现代等生产模式的巨大转变。正如青岛港管理人员所说,“物流时代,港不是老大,船也不是老大,‘货’是老大。”让货物借由物流实现自由、经济地流通,需要在构建港口建设的规划设计、实践创新上持续下功夫。
一个港口码头犹如发展的缩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积蓄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需要在转型升级中发挥好创新这一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创新驱动,港口码头就会更加顺畅,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也会更为给力。
上世纪90年代末,一本名为《数字化生存》的书曾经风靡一时,作者在书中对未来的数字化生存方式进行了展望。如今,许多预言早已变成现实。20多年来,信息化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我们曾经的想象,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说明,信息化已经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我国正式以信息化名义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是从1993年开始的,在此之前更多的是讲计算机技术应用或微电子技术应用。这个起点的标志是1993年12月国务院成立国民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以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全国信息化工作。当时的国际背景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浪潮开始兴起,而互联网正是推动计算机技术应用转变为信息化的关键因素。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5年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化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社交方式、工作方式,展现了信息化服务于人的无穷魅力。
今天,人们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医疗社保等方面已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的支撑。比如,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1亿,73.6%的网民进行网络购物,网络购物交易规模及其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重均位居全球首位,而且目前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社交网络大大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截至2018年底,微信每月活跃用户超过10亿,每天发送信息450亿次,音视频通线亿次,这需要高水平云计算保障能力才能做到。信息化对社会就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信息化给一些传统就业岗位带来巨大冲击,但也创造了更多新的就业岗位,而且让人们的就业方式更加灵活。政府信息化已由支撑政府内部业务为主转为服务公众为主新兴科技疫苗怎么了,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和统一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虽然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很大成就,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仍然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如,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22亿,占全部网民的26.7%,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38.4%,与城镇地区74.6%的互联网普及率相比落后36.2个百分点。还要看到,我国服务业信息化发展较快,而工业和农业生产型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发展较慢。服务业信息化发展较快主要得益于消费型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但生产型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加大发展力度。近几年,在物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带动下,生产型互联网发展开始加速。
当前,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信息化正从网络化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网络化阶段的信息化以连接人为主,以原有业务流程软件化为主。进入智能化阶段,网络不仅连接人,还可连接物、流程甚至数据本身,可以处理更为丰富的信息、更为多元的数据,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能分析提供了可能,能够更好服务于人。智能化阶段的信息化在连接万物的基础上形成了智能决策和智能控制能力,在技术上可以逐步实现“机器换人”“算法胜人”。在信息化进入智能化新阶段后,更要深入思考信息化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从技术上看,应该追求机器更智能化、算法更精准化,但在处理机器和人的关系时,仍要坚持以人为核心,智能机器要与人协同,智能算法要与人为善。
信息化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都应坚持以人为核心,让信息技术造福全社会,让数字红利惠及每一个人。这才是科技进步的价值追求和意义所在。
内容提要:在新一轮科技浪潮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改变,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化推动的。世界因信息化而更加多彩,生活因信息化而更加不同。信息化不仅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还在不断拓展和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新时代,我们要解决好数字鸿沟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应用成本偏高问题、法律法规不健全问题,创造更好的数字化生活。
互联网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我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已有25年。截至2018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互联网的发展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平台,互联网与这些技术结合,推动信息技术发展进入全新阶段。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都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信息化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形成数字化生活。
当前,我们正处在信息化大潮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改变,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信息化推动的。可以说,世界因信息化而更加多彩,生活因信息化而更加不同。
信息化正在改变人们的衣食住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深刻影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在“衣”方面,依靠虚拟现实(VR)技术,人们可以在网上通过3D视觉来挑选服饰,通过机器人模特穿戴来观看效果;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让人们通过网络直接体验身穿服装的感受。此外,无论是定装还是定制鞋子,都可以依托数据库和3D模型库来实现,用批量化的方式生产个性化的服装和鞋子,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随着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的深度融合,“衣”方面的个性化定制将日益走进大众生活。在“食”方面,农业信息化可及时检测与发现土壤墒情、肥力以及病虫害,助力农业稳产增产;大数据提供精准市场信息,帮助农民增收;物联网与区块链结合,可以监控从农田、牧场到餐桌的整个流通过程,让消费者放心消费。现在,外卖十分流行,手机点餐已成为一些人的一种生活常态。在餐厅,已经可以实现后厨机器人配菜、前台机器人送餐。在“住”方面,智能建筑将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综合应用到建筑物的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中。IBM公司认为,到2025年全球联网设备将有1/5用在智能建筑中。智能家居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各类家用电器联网后可增加音控或手机遥控功能,照明和空调可识别环境条件自动启动或关闭,电冰箱可以提醒人们所储存食品的保质期,其他一些家居设备将实现安防、节能、娱乐、养老监护等多种功能。
可以说,信息化发展将使“住有所居”变为“住有优居”。在“行”方面,智能交通被认为是治理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改善道路通行状况。比如,根据经验设置的红绿灯转换节奏难以适应路况的动态变化,而利用信息技术将摄像头与红绿灯控制系统连接起来,可以实现红绿灯转换的智能化。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支撑,网约车和共享单车不断发展,方便了人们出行。5G在500公里时速下的通信能力,为未来高铁提速和无人驾驶做好了准备。
信息化正在拓展和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人的生理需要之上还有安全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信息化在深刻改变人们衣食住行的同时,还使人们的其他需要得到延伸和拓展,并且得到更好满足。
比如,安全是当前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包括人身安全、家庭安全、财产安全、健康保障等,信息化可以有效提高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水平。比如,利用遍布道路卡口的传感器和摄像头,可有效检测车新兴科技疫苗怎么了、超载车、超速车等,维护交通安全;人脸识别系统能够帮助寻找丢失儿童。再如,在医疗方面,超级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可以加速药物研制过程,高清视频和可靠的传输系统可以支撑远程医疗,AR技术可以缩短医生培训时间。学习、娱乐、运动、旅游等属于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信息化在这些方面也大有用武之地。比如,语音与文字的互相转换、母语与多种外语的自动翻译已经不是难题,人们可以将讲话实时自动翻译为数十种语言,轻松地与外国朋友交谈。微信等社交软件使人们的沟通交流更加便捷。搜索引擎、慕课等为人们了解世界、学习知识打开了一片新天地。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融合能够进一步丰富通信的功能,各种传感器嵌入手机后可以扩展人的感官能力物联网无线通讯技术,实现环境感知等功能。
信息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巨大而深刻,正在带来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数字化生活。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解决好发展数字化生活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决数字鸿沟问题,让越来越多的人享有数字化生活。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是指信息技术领域存在的差距,它既存在于信息技术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当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领域在信息化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虽然我国互联网普及率逐年提高,但不同人群在信息的掌握、拥有和使用能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信息化发展也很不平衡。贫困人口在信息化方面还面临不少障碍未来的科技结尾推荐,数字化生活对一些人来说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不能让互联网的高普及率遮蔽了数字鸿沟,必须进一步推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信息化均衡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享有数字化生活。
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提高数字化生活的安全系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应用得当可以造福社会未来科技视频、造福人民,应用不当也会危害社会、危害人民。当前,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网络安全威胁不断增加,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没有信息安全就谈不上让信息化更好造福人民。信息时代,人们享受着数字化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但网络黑客、互联网、侵犯个人隐私等又让很多人“中招”。可见,信息化应用越深入,就越要重视信息安全问题。要通过技术、法律等手段解决信息安全问题,让人们更为安全地享有数字化生活。
解决应用成本偏高问题,让老百姓用得起信息服务。创造更好的数字化生活,需要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信息化应用成本,让老百姓用得起信息服务。为此,近年来我国已推出许多有效举措。今年,我国进一步推动网络提速降费,中小企业宽带平均资费再降15%,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再降20%以上,针对低收入和老年群体推广“地板价”资费。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新型信息化应用将不断涌现。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老百姓都能用得起信息服务。
解决法律法规不健全问题,为数字化生活提供法治保障。信息化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信息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保障。当前,数字化正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深刻改变。只有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才能更好保障数字化生活健康发展。比如,今年1月1日起,我国电子商务法正式施行。电子商务法是调整我国境内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的专门法,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应全面审视、深入分析信息化发展中的法治问题,不断健全与数字化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
通过科创板架起金融资本与科创要素的桥梁,无疑是最能够体现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对高质量发展支持的途径之一
就市场各方而言,需要既保持热情,又保持理性冷静,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共同遵循资本市场内在规律
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正式开板。此后,证监会按法定程序同意首批两家企业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这些标志性时点的接连出现,表明经历7个多月紧张“施工”后,科创板这一资本市场新生事物已近水到渠成。
这200多天里,有关科创板的一举一动、每一次进展,都备受各方关注。科创板之所以如此有“明星效应”,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它与生俱来的改革“气质”。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主要承担着两项重要使命。
其一,是支持有发展潜力、市场认可度高的科创企业发展壮大。为什么要让科创板承担这样的使命?从宏观经济背景来看,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迫切要求,就是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深化结构调整,增强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物联网无线通讯技术,增强企业家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金融业要加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就是要增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适配性,通过金融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由此再来看科创板,其本质意义就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引领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通过改革,增强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的包容性,允许未盈利企业、同股不同权企业、红筹企业发行上市,进一步畅通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的循环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是资本市场的天然使命,但在不同发展阶段,这一使命的具体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当下,通过科创板架起金融资本与科创要素的桥梁,无疑是最能够体现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对高质量发展支持的途径之一未来的科技结尾推荐。
其二,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科创板的整体制度设计公布时,很多人都惊讶于改革的力度和深度。从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借鉴成熟市场经验,在发行上市、保荐承销、市场化定价、交易、退市等方面进行制度改革的先试先行,并及时总结评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表明,科创板不是孤立一招,而是着眼于资本市场发展大局而落下的一子。科创板不是简单增加一个“板”,它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在于改革,对我们完善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推动科技创新都具有重大意义。
当然,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一个全新探索,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对此,要做好充分准备。根本的应对之策,是完善法制、加大违法成本和监管执法力度,切实树立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监管理念,全面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体系,完善市场激励约束机制,压实中介机构责任,给投资者一个真实、透明、合规的上市公司。同时,积极推动增加司法供给,大幅提升违法违规成本,严厉打击虚假披露、欺诈发行等各种乱象,净化市场生态。
就市场各方而言,需要既保持热情,又保持理性冷静,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共同遵循资本市场内在规律,一起携手把科创板建设好、发展好。
18日,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研讨会举行,会上发起了“科技素养教育提升计划”。全国1000所偏远乡村小学将开设科技素养课堂,这些小学覆盖云南、江西、广西、贵州、河南、等省、自治区。据悉,该研讨会是2019年全国科技活动周重大示范活动“科普实验室”系列活动项目。(6月19日《北京青年报》)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现实的直接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特殊地位。科学技术的乘法效应,有力地表达了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和作用。综合国力的竞争本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谁掌握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谁把握住了技术风口并走在了前列,谁就掌握了发展的自主权和主动权。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拥有强大科技,就需要无数像屠呦呦那样的科学家,也需要像华为这样的科创公司,通过自主创新赢得发展占领先机未来科技视频、赢得优势。实现科创关键在人,培育科创基础也在人,让全社会尤其是中小学生,了解科学未来科技视频、熟悉科学、热爱科学到最后志于科学,通过科学素养的教育来培育科学家精神,于现实尤为重要,于未来更是形势紧迫。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经达到8.47%。但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至少要有10%的比例,如此看来,在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方面任重道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科学素养和科学意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科学情怀和科学家精神。担当、坚持、果敢是科学家精神的具体体现,从事科创要有咬定青松不放松的坚持,能禁得住、稳得住心神、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新兴科技疫苗怎么了,方能在工匠精神创新创造,开创行业和领域的新天地。反之,即便有科学素养和科学情怀,却没有勇于尝试、敢于实践、志于探索,以“中华之崛起”而尊重科学、敬畏科学,呵护和善待科学人才和科学家,则科学素养的提升就难以实现境界的升级。
相比于科学素养而言,科学追求与科学志向的缺失更令人担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13年对全国5696名中小学生做过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愿意从事科学相关工作的有52.5%,中学生降到了47.5%,智联招聘也做过一项调查,职业人员中希望成为技术专家的人里,女性仅有3%,男性也只有7%。
当孩子们的理想是做网红、当明星、玩电竞,离科学与技术创造也就会渐行渐远。一个社会没有庞大的群体愿意去从事科学创造,则实现科技创新的弯道超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以色列只是一个弹丸小国,然而却培养出大量的诺贝尔奖得主,就在于加强文化教育,提高科学素养已成一种信仰。从娃娃抓起,通过科学素养的养成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未来科技视频,继而将担当、坚持、果敢的科学家精神塑造成一种文化,才为创新与创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科技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理应得到强化。向最薄弱的乡村小学进行资源倾斜,加强软硬件建设,包括师资、设备、教材等各个方面,抓住了这些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对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未来科技视频。
“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日前,这组数字在网上引发热议。记者调查发现,中小学生自理能力缺失与劳动意识淡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时间、劳动能力“双赤字”情况突出。专家表示,“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缺失问题,已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
青少年不劳动、不会劳动、不愿劳动的现象,确实较为普遍化。比如,某县妇联对一所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做过的调查显示,从没洗过衣服的占79%,不会或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留心我们身边,也可发现太多孩子不会包书皮、不会整理书包、不会叠衣服、不会缝扣子。
但是,如果把劳动仅局限于体力劳动,或者一提起劳动就是叠衣服、洗袜子、刷碗、扫地,是不是窄化了劳动的内涵?对学生来说,当然不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应该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也应该热爱劳动,这样才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但是,把劳动等同于体力劳动,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割裂开来乃至对立起来的做法,显然不客观,也不可能让人服膺。
从“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从“成由勤俭败由奢”,到“一勤天下无难事”,中华民族不仅热爱劳动,更对勤劳、勤奋、勤俭有一种融入血液般的信仰。所谓的勤与劳,就包含丰富含义,既有动手层面的劳动,也有动脑层面的劳动,比如古人所称的“宵旰忧勤”中的勤新兴科技疫苗怎么了、“宵旰忧劳”中的劳,就不可能只是干体力活。
即便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模范,所做的也不只是体力劳动。比如,一些被誉为“匠心筑梦”的大国工匠,他们让人震撼的,是对职业有热忱,对劳动有热爱,以及掌握炉火纯青的技艺。“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如果只是简单重复“低级”劳动,而没有创新精神,没有日复一日的钻研,就不可能成为大国工匠,也不可能被评为劳模未来科技视频。
对新时代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视野更开阔,所承受的压力似乎也更大。这体现在脑力劳动更多样化,压得孩子喘不过气,究其因,脑力劳动有时比体力劳动更累。劳动是包罗万象的新兴科技疫苗怎么了,不是只干家务才是劳动,孩子做功课也可归为劳动的范畴。干创造性的事,比如搞发明创造,也是劳动。此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提醒:“各地适当开展劳动教育是有必要的。但是要注意劳动的内涵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要简单理解为只有体力劳动,这是我们曾经犯过的一个错误。”观照现实,这一断定是有道理的。
“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健全发展”,按照这一判断,无论动手还是动脑,无论流汗还是“烧脑”,只要有益于自身的健康,有益于人格塑造,都可归为劳动。
更应该看到,基于人类发展的大势,整个社会的体力劳动时间在缩短,特别是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很多体力工作完全可交给机器人。有人预言,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50%的工作都将被人工智能取代。还有一个例证是,日前,马云参加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谈线年还只会收发邮件,仍是个新人,“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是拼体力,而是拼内心、拼头脑”。其实,不是说体力劳动不好,而是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共同定义了劳动。随着时代进步,拼头脑确是大势所趋。
时代在变,劳动精神永远不变,热爱劳动的人是幸福的,也是有充实感和成就感的。崇尚劳动,就应该反对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对立的观点。一言以蔽之,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只要动起来就值得赞赏。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平台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驱动力,也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大国。刚刚过去的“6·18”消费时点,让电商知识产权保护的话题引发关注。
电商平台让消费者轻松实现“买买买”,同时也增加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复杂性。一家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平台每日新发商品逾3000万件,存量商品达15亿件以上,每年权利人投诉量上千万次,用户举报上百万次。来自法院的数据也显示,2018年全国地方人民法院新收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约28.34万件,同比增长了40.97%。在此背景下,依法打击电商平台的售假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既是维护知识产权权益人品牌和收益的必要举措,也是电商平台赢得市场的明智之举。
互联网的海量信息,电商平台上的海量商品,为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混迹其中提供了空间。但与此同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可以比线下实体更加精准地识别正品和假货,快速准确打假侵权商家。比如,有的电商平台应用“千里眼”技术,实现全网、全平台、全时段扫描疑似盗版侵权链接,从电子存证、首发商品、首发备案等方面为原创设计商品保驾护航;还有电商平台使用区块链防伪追溯技术,接入超过400家品牌商,覆盖1.2万多款商品,上链超过10亿条商品追溯数据。这些技术的运用,有效压缩了假冒伪劣产品的生存空间。
电商打假,需要形成“技术赋能+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不久前的2019电商知识产权峰会上,人民网发布的《中国电商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实践研究报告(2019)》显示,中国电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条件,可以有效节约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降低侵权风险,有力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全民普及。在实践中,由京津冀、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地区13个省份联合发起的“云剑联盟”,开创了政企合作、线上线下联动打假的新模式,有力净化了协作区域地区的市场环境。
知识产权保护的务实作为,已成为电商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中国电商从线上线下两个方向同时开启打假路径,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效震慑了侵权犯罪分子,解决了很多已经存在多年的侵权顽疾,扭转了一些国际品牌对中国电商的负面印象。同时,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中国电商不断密切与国际组织和权利人的合作,有效打击从海外到国内输入型的跨境制售假案,受到国际社会好评。
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对于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需要完善监管政策的办法,以更加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推动电商领域加快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实践。对那些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需要不断挤压其违法空间,促进利益相关方共同敬畏法律、遵守规则,从而达成发展与保护的动态平衡,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有利氛围。
截至6月18日16时,地震已造成四川宜宾市和乐山市8县(区)13人死亡,199人受伤,14余万人受灾,部分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受损。
在此次地震中,地震预警系统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在有限的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让人们赢得避难的机会,减少伤亡率,未来也应继续建设、使用和普及这一预警系统。
应对地震灾难,预报、预警、房屋的抗震级数和躲避,这些要素必不可少。应当看到,地震预警获得最长时间不过几十秒到1分钟,此次最长的预警是向成都的预警,达61秒。即便这是最长的预警时间,对于很多人来说也难以做出正确的反应,而且来不及跑出房屋,如已经熟睡的人和在高层建筑居住者,更不用说老弱病残者。
但是,如果房屋坚固,则可以保护绝大部分人。因此,现阶段以及未来防震的最重要环节和要素也要落脚于修建坚固的房屋。有了坚固的房屋,甚至可能保护所有人,尤其是来不及跑到屋外的人。
建设坚固的房屋早就是人类抗震救灾的共识未来的科技结尾推荐,在此次的长宁地震中,也再一次得到验证。从各种图像、视频和消息报道中可以看到,那些倒塌的房屋也基本上是旧房老房,很大可能是没有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建造的房屋。
鉴于此前世界各国房屋难以抗震而造成的灾难,在全球推广和建设抗御较强地震烈度的房屋已成为共识。中国建设部于1999年1月1日公布了全国统一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并于2002年1月1日实施。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发生地震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要求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50年一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475年一遇)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1641-2475年一遇)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简单地讲就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这个规范对于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要求。对四川而言,也划分了几个抗震烈度,宜宾、乐山和成都属于第五类抗震设防,房屋建设的抗震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可以预料,如果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来建设房屋,长宁地区的房子经受此次的地震冲击是没有问题的。事实也证明,建设年代较近的新房,是按照这一规范来设计的,尤其是钢筋混凝土建筑没有倒塌,主要是修建年代较长和老旧房子,如砖混结构和土木结构的房子倒塌较多,因这些房屋倒塌造成了主要的伤亡。可能的原因也是没有按抗震规范来设计和建筑房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震中质量不高的房屋会夺去人们生命,而且造成大量伤害新兴科技疫苗怎么了。2003年12月26日伊朗古城巴姆发生的里氏6.6级地震就是一个极为惨重的教训。由于巴姆绝大多数房屋是不抗震的土砖结构房屋,主要是由取自当地土壤的土砖建成的土房,造成约5万人死亡。
此次长宁地震,建筑设计是否达到抗震要求同样需要关注,而且此后的重建也必须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来实施,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在地震预警的帮助下,保护更多人的生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