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杂志:中央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尘埃落定

  • 2022-06-26
  • John Dowson

娱乐圈里总是有潜规则的存在,圈内人也似乎对这个规则心照不宣,有些娱乐大佬就是喜欢用这样小规则牵制新人实现所谓的掌控权。可惜,还是有耿直的新人,不谙世事也不守“规则”。 赵本山赵本站

《财经》杂志:中央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尘埃落定本站

  月20日下午,位于北京宣武门西大街26号的国家经贸委大楼内,一场高级别座谈会在此举行。新旧两届政府主要经济、、、、吴仪出席,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主持。参加座谈者囊括了国家经贸委司局长以上的干部、中央金融工委负责人及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中央企业工委负责人及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本人分别是中央企业工委和中央金融工委,去年11月新当选中央局。

  任职行将届满的国务院总理高度评价了中央金融工委、中央企业工委和国家经贸委特别是国有企业监事会在过去数年中的工作成绩。他随后强调,要积极探索有效的监督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制度。

  这是一个在特殊时间举行的特殊座谈会。在此后,新一轮中央政府机构改革大幕将逐步拉开。随着改革方案的落实,中央企业工委、中央金融工委,这两个党中央和国务院管理重点国有企业及国有金融机构的最主要的工具,行将消失;1998年上一次机构改革后吸收原10个部级机构勃然扩张一时、有“小政府”之称的国家经贸委,亦将不复存在。对于参加者来说,这是一次为了告别的聚会。

  以上三个机构可能发生的变迁,是即将进行的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一部分内容。2月26日发布的十六届二中全会公报称,“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建议国务院根据这个意见形成《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交十届全国一次会议审议。”这标志着此次机构改革方案已然定盘。

  今年初以来,新一轮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走向成为众多报刊和网络媒体的报道热点。一方面,曾对决策层有所建言者大量在媒体上发表见解,另一方面,各个涉及机构内部不断传出各种消息。如“国资委”、“银监会”、“能源委”,各种分析推测乃至主张论证纷纷扬扬,更出现“八大委整合方案”、“29部委缩减至……”等等,消息虚虚实实让人难以确信,事实上它们更多地构成了变革前夜普遍的“热身”。

  就在外围高调张扬的同时,真实的中央政府机构变革准备处在低调扎实的筹备中。《财经》了解到,自十六大结束后不久,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具体方案设计便已正式启动。因为事涉许多政府机构的命运,此次机构改革方案设计过程极其机密,有关人员全部集中在京郊玉泉山封闭作业。整个方案制定的工作由新任中央局牵头,中央编制办公室担纲,并抽调有关各部委重要高层骨干及专家学者参加。

  作为定于2月间十六大二中全会文件准备的一部分,整个工作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其间曾反复斟酌,数易其稿。至春节前夕,基本框架已经成型。春节之后,相关方案再一轮征求党外意见后,重行定稿,最后成为送交二中全会的正式文件。

  报告的题目是:《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据此,将由国务院形成《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最终提交十届全国一次会议审议。

  2月26日上午,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协商会,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有关国家机构员人选建议名单等事项,向各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听取了意见。

  当然,相关机构改革方案的正式文本惟有到人代会期间才能够全部公开,而且只有在人代会审议通过后才可能付诸实施。然而,随着改革所涉及相关部委的筹备工作分头推进,时至2月底,改革方案的基本框架已经明晰。

  五项大动作涉及的部委凡中央企业工委、中央金融工委、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局等

  春节前夕,海内外报刊都曾有所谓“机构调整涉及八大方面”一说;甚至春节以后,一些媒体对近期机构改革前景的描述,仍然涉及相当广泛的猜测和分析。《财经》派出记者在相关部委进行采访查实,可以确认所谓“八大委”改革说并不确实。事实上,此次最后定盘的机构改革方案重点是五项调整,亦即: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业部;同时,国家药品监督局将合并卫生部的食品监管职能,成立为新的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下称“新药监局”)。

  如此五项大动作,涉及的部委凡中央企业工委、中央金融工委、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局等,有的是职能的重组,而有的则将消失。此外,方案还提出部分微调主张,涉及某些现有国家部委的职能调整。

  至于传闻中要成立统一的国家能源委员会,统筹国家“三农(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国家农业委员会,统筹民航、铁路、公路运输的交通委员会,虽然专家或者相关部门频有建言,此次均不在案中。

  改革的涉及面,或不如传说中那么全面广泛而充满更大戏剧性。但《财经》访问的学者官员及业界人士无不认为,此次机构改革将是今年内最为重大和富于挑战性的改革。

  中央企业工委和中央金融工委将分别成为未来国资委和银监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从中央的派出机构转至政府序列

  有两个重要机构,成立以来一直低调行事,此次同时被置在聚光灯下。这就是1998年成立、属中央系列的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

  从公开的网站,很难查到两家工委的机构状况,甚至新闻中提及两机构,也往往一带而过。然而,这两家中央的派出机构事实上一直位高权重,分别执掌着政府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和大型国有企业的人事权和监察权(纪检)。不独如此,1998年以来确立了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而向商业金融机构和大型国有企业派出监事会体现国家所有者权益的机构,也设在两家工委内部,被称为监事会办公室。

  1998年以来,金融工委一直由主管金融的国务院副总理担任,而企业工委正是分管工业的副总理。两人均是新当选的中央局,还是新一届政府最热门的总理人选。

  现有千人左右的中央企业工委将成为未来国资委的主体部分之一。更有消息说,企业工委坐落在北京安定门外56号的17层办公楼,将成为国资委的主要办公地点和挂牌所在地。旗下掌管着190家重点国有企业的工委,握有企业权,其派驻上百家大型国有企业的数十名监事会主席中,相当一部分是副部级干部。而在机构改革方案中,直属国务院的国资委很可能按学者们的意见成为事业单位而非国务院部委。

  国资委建立的主旨是将“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统一,企业工委整个机构随其人事权并入国资委,可谓顺理成章又含义深远。企业工委的官员们出言谨慎,但对未来大跨度的改革显然充满期盼和憧憬。与这种情形相比,同样将进入政府序列的金融工委的官员们并不认为可能到来的变化有地覆天翻之势。至迟到2月20日,这家总数不过200多人的机构大多已经获悉了撤销金融工委、成立银监会的方案原则。据悉,新的银监会仍将设在目前位于工育场西路的金融工委大楼。

  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管理重点金融机构,金融工委的诸部门中,核心是组织部、金融纪工委和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组织部负责向金融机构推荐、考核从副局级到副部级的高级任职人员。金融纪工委同时对金融工委和负责,金融纪工委的身兼金融工委、党组成员。

  金融工委除了负责政府金融机构,如人民银行、保监会和证监会的人事及监察等工作,还掌握着30家大型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人事权。在这里,又按关系的紧密度分成两类,即主管18家国有大型商业性金融机构,并接受9家金融机构的“挂靠”。《财经》了解到,金融工委对其主管的18家国有金融机构派出监事会,而挂靠的9家中还包括了民营金融机构民生银行、民生证券和民生保险。

  现金融工委很可能是未来银监会的主体之一,将其人事职能划入专司监管职能的银监会虽不顺畅,或正是目前简便可行的方法。而因为银监会很可能参照证监会规格,属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金融工委的官员们身份在形式上就有了改变。此外,目前的金融工委不仅管银行还管保险和证券,所以有消息说现机构内部的相应部分可能进入证监会和保监会。当然,金融工委下属20余家商业机构中证券和保险公司加起来不过8家,所以,多数人进入银监会已经明了。

  分析家说,两个工委的主要人事职能在1998年以前属于中央和地方党委的组织部门,后来以工委架构收至中央但又独立于组织部之外,现在则一步转入政府系列,其中意义深远、不可小觑。在此格局下,进而按十六大方针实现“管人、管物、管资产”的统一,未来应当有机会出现国企离开“部、局、处级”等级别体制的局面,学界呼吁已久的从市场上选拔和聘用企业的路径已经打通。

  尽管改革的意义恢宏,对具体机构中的具体人而言,关注点只能是何去何从。《财经》在采访中意识到,虽然此次改革牵涉面不小,但手术难度比较大的只有一家机构,这就是国家经贸委。

  经贸委的前身为成立于1956年的国家经济委员会,在40多年的历史上历经分合拆建。1970年之前,经委为工交系统主管部门,1970年并入国家计委,直至1978年重建;1982年吸纳国务院多个经济主管部门如农委、机械委、能源委、基建委及国务院财贸小组,一跃成为经济超级部门之一。然而至1988年整个机构即被撤销,却又旋即于1993年重建并改名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至1998年机构改革,经贸委吸纳10个原部级经济部门而为其所主管之国家局,规模及权力均攀至顶峰。仅仅五年之后,经贸委却又面临庞大职能散入国资委、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商业部的前景。

  可以说,过去20年间,经贸委的职能和机构调整每五年即来一次,基本与历届政府履新时间相合。一方面反映作为主要经济部委的经贸委追逐形势之频繁,另一方面也表明在改革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在管理经济的各种形式间选择之难。

  按目前的方案框架,经贸委和中央企业工委同属组建未来国资委的主体。相对于轻量级的中央企业工委,包括离退休人员总数有两万多人的国家经贸委可称“巨无霸”。据悉,经贸委一分为三的格局大略是:其国内贸易管理职能划归未来的商业部;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国民经济的短中期管理以及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职能,统一归口至未来的新建的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而企业管理及改革职能则进入国资委。

  对于这个有22个司局、10个事业单位的庞大机构来说,哪些司局如何归口,特别是综合性司局如何划分,是目前内部最敏感的问题。据悉,由于经贸委改革难度大,操作复杂,经贸委高层在春节前就已经着手考虑未来拆分的具体事项。而在整个机关,人们虽早听说可能有大动作种种传言,但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宁肯相信变革只涉微调的说法。消息人士说,经贸委的人员中包括6000多名离退休人员,未来何去何从,放在哪个机构,更是十分棘手的大事情。

  由于未来的变局对个人的命运牵涉过多,采访经贸委很难得到配合。在北京宣武门西大街26号的这个昔日楼前冠盖如云的机关,许多人都显得很沉默。这种沉默中包含着对于震荡的心理准备,而震荡正是变革的需求。

  2月下旬,一部分先知先觉的高层人士口中提及发展计划委员会时,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简称“计委”,而是名之以“发改委”。

  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名称变化。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发展计划委员会将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合并,成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致力于推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机构国务院体改办亦走到独立机构的终点,被并入新成立的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体改办的消失虽然令人略有伤感,但其23年历程于今日结束,亦普遍被看作中国改革进程步入新阶段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1979年中央成立国有企业改革调研组,调研的结果是发现国有企业的问题不光是企业自身的问题,它涉及价格、金融、市场等多种要素,这些问题不可能放在哪一个部门去解决,所以就蕴酿成立体改机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告诉记者。

  1980年,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成立。体改办是直属国务院的办事机构,不在政府序列中。第一任办公室主任由国务院秘书长杜星垣兼任。杨启先于1981年调入,任规划组组长。1982年的机构改革中,体改办进入政府序列,并被更名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当时的政府总理兼任主任,从此进入了体改委时代。此后的20年间,体改委的任务一是从事调查研究、理论突破;二是制定改革的规划;三是组织协调;四是搞好试点。从1982年到1998年的大多数时间里,体改委主任由总理兼任。1998年进行机构改革的时候,中央决定把体改委缩小变成体改办。此次更并入新的改革和发展委员会,结束了其23年的历史。

  体改委参与组织和推动了中国各项大的经济改革,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到逐步放开物价,从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到实行股份制,体改委均参与其中。体改委每年要制定年度改革计划,每五年要制定五年改革计划。“这些对推动改革应该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杨启先说。

  回顾体改委长达20年的参与改革的实践,杨启先感觉改革最困难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观念问题,另一个问题是,改革必然涉及对原来权力主体的利益调整,阻力非常大。

  杨启先举企业股份制改革为例。最早提出国有企业改革可以采用股份制是世界银行北京办事处的一份工作报告,引起了领导的重视。后来体改委在《马克思文集》中找出“股份制是通向社会主义的金桥”,“股份制是对私有制的扬弃”的理论依据才开始提倡。但当时的阻力非常大,也为此提出质询,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有些重要措施只能作出一定的妥协。“现在所谓的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分就是这么来的。”

  “由此可见,企业改革最难的无非是对权力利益的再调整,而这种权力斗争往往体现在部门之中。”杨启先说。

  计委的前次更名发生在1998年,由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发展计划委员会,时有记者采访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答之以他对更名的理解:机构改革前,国家计委是综合经济部门,现在是宏观调控部门,减少了管理的具体事务。他称计委的职能将进行四项转变:一是从偏重于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转到搞好宏观调控上来;二是从对经济的直接调控转到间接调控上来;三是从局限于国有经济的管理转到引导全社会的经济活动上来;四是从过多的行政审批,转到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上来。

  此次调整及更名之后,人们对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期待是进一步去除对经济的管理职能。“我不知道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不能把过去计委手里的投资权拿掉,变成一个中央政府的企划厅。它应该成为一个负责长期预测的机构。”一位权威经济学家告诉《财经》。

  在此次改革的前前后后,最无争议、阵痛最轻者,当属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牵头,整合各部委有关内外贸易管理的职能,成立内、外贸统一的商业部。实行40余年的内外贸行政管理分立体制随之即将终止。这正是中国入世、打通国内国际市场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的内外贸分立制度始自1952年,自1949年成立的贸易部被撤销,取而代之的是商业部和对外贸易部。内外贸从此殊途。近年来,各方面的专家对内外贸分立管理制度多有批评,并曾联名向上提过建议。

  商贸理论权威、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万典武是其中颇有份量的人士。他尖锐指出,内外贸分割体制照搬自前苏联,是高度集权和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已完全不适应中国入世后的商业需求。带来的问题一则是内贸部门不能直接参与重要商品进出口贸易的宏观调控,外贸部门不能直接参与国内市场的安排,往往出现人为的供需矛盾、价格失衡等不正常情况;二则是内、外贸两套行政管理机构重叠,流通环节增加,经营成本上升。

  关于内外贸合一的具体操作,万典武曾经有过两个建议:第一个方案是把内外贸行政管理机构合并,组建新的贸易部,统一管理国内贸易和国外贸易,将国家经贸委的内外贸管理职能也划归新的贸易部;第二个方案是把内外贸易工作全部并入国家经贸委,建立类似于日本的经济产业省(原名通商产业省)。他本人倾向于前者,现在看来,正在实施的内外贸合一路径方向亦接近于此。

  内贸系统多年分合不定,由20世纪80年代集商业、粮食、全国供销总社于一身的盛况逐年萎缩,至1998年机构改革,国内贸易部更被撤销,改为国家国内贸易局,属经贸委主管。该局至2000年间亦被撤销。未来商业部的具体组建方案仍未对外透露,据熟悉贸易行政的专家们分析,目前国家经贸委的贸易管理司局如对外经济协调司、产业损害调查局和贸易市场局,以及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的经贸流通司和国外资金利用司等,均可能划入新的商业部。

  同是向国际经验靠拢,此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合并卫生部的食品管理职能,组建新药监局,却殊为不易。直到此次机构改革的最后阶段,仍然传出卫生部提交一个主张药监局与卫生部合并、成立卫生委员会的方案,在此方案中,药监局作为一个执法机构挂在卫生委员会下面。显然,此方案未获决策者首肯。

  现行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为国务院直属的主管药品监督的行政执法机构,一家1998年3月机构改革后设置的新单位。药监局的前身是由原国家经济委员会下属的国家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的药政司合并而来,又吸收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药的监管职能及部分相关人员。

  药监局成立是因应医、药分离的改革需求,而其最终目标类似美国的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但是,由于国内原有管理体制的局限,药监局成立后其职能并未完全到位。例如价格监管自1992年以来就放在国家计委,产业政策也被留在了国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下面的石化医药处,而中药制剂这块虽然被放在药监局,实际上还是由卫生部下属的中医药管理局管理。

  据药监局熟悉此次改革方案的官员透露,此次重组后,药监局最可能发生的重要变化是并入食品监管的职能。目前卫生部负责此项职能的部门为卫生法制与监督司下属的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处,该处人数目前不过十人上下,人力远远不足,在地方上则根本没有相应的处室。

  中国医药协会副会长朱长浩认为,将食品监管与药品监管放在一个部门,是典型地模仿美国FDA,全世界只有美国这样做。但是由于药监局刚刚成立也才五年,全国目前药厂1.6万多家,药品流通企业3000多家,监管尚且如此之难,全国食品企业和流通企业至少在6万家以上,监管难度更大。

  另外,随着经贸委的撤消,目前由国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石化医药处归管的产业规划职能有可能会移交到行业协会,有关人员也会合并到药监局及卫生部或下属协会。这个处是1998年国家医药管理局撤消之后的遗留产物,近年来主要负责产业政策,制订鼓励生产和限制生产的产品目录以及医药行业“十五”规划等。

  对这一朝向美国FDA模式的改革,各方有各方的解读。卫生部信息中心一位官员即认为,如果真的按FDA模式走,就应把药监局划到卫生部属下,因为美国的FDA就直属卫生部。而朱长浩则认为,FDA虽然名义上挂在卫生部,但应非常独立,不论是财政还是运作都是独立的。

  但是,业内专家均称,国内的药监局与FDA比,无论在人员的构成、专业水准以及监管的透明规范等方面距离尚远。由FDA签发的食品与药品合格证书,因其科学性与严谨性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标准,这主要得益于其背后的专家队伍,在各个领域如企业审查、药品审查和市场监管方面都集纳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担任审评专家。而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药监局里搞医的人多,搞药的人少,虽然也建了专家库,但专家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例如对药品生产企业进行质量认证(GMP),直到去年才开始将专家吸收进来。

  医药公司是药监局的监管对象,也是主要的收费对象,作为监管机构,如何避免监管者与被监管对象的利益纠葛,如何在充分利用专家队伍的同时防止医药?——权力即将进一步扩张的药监局仍需重新构造和完善自身的制度体系。

  此轮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变革幅度似不能与将40个部委削减至29个的1998年机构改革相比,然而,倘考察此次机构改革前后决策层所定的基调,更将其放入1982年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历程背景之中,此次改革——20年间第五次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的意义及其与中国改革进程的密切相关性便呈现出来 去年11月所作十六大报告中,在“行政建设与体制改革”部分,提出了“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年初,新任中央局、国务院副总理则更具体地表达了此轮改革的目标:“要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

  “前20年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脱计’,摆脱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束缚与影响,以1998年机构改革为标志告一段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杜钢建告诉记者。杜钢建是行政法专家、十六大报告起草参与者之一。“这轮机构改革在性质上和特征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杜钢建认为,根本的不同在于两大背景,一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必须履行相关承诺。但是经过一年的实践发现,要真正兑现承诺有很多障碍,政府部门利益作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政府的现有体制格局导致管理事项扯皮、事权划分不清等各种问题,也阻碍了中国拿出积极的回应挑战的措施。“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状况适应不了。”

  另一个更具根本性的背景是十六大的召开。杜钢建说,十六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要在20年内建立法治国家。要全面落实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建立法治政府。

  “新一轮政府机构的改革实实在在地启动了今后20年的改革,是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杜钢建说。在他看来,这轮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既来自于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的推动,又将触及与体制改革相关联的行政管理体制。他认为,十六届二中全会通过的方案之所以冠名为《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在机构改革之前,深意即在于此。而这一深意,又直接体承了十六大报告。

  事权的归并,固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机构重叠问题,但在中国的现实中,由于对政府权力部门的监督力量相对薄弱,实际上部门之间的牵制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权力相互制衡的作用。机构的归并无疑将消灭这一权力制衡的力量,另一方面,很多新组建部门的权力却比以前更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新一届的政府来说,如何能够在精简机关、提高效能的同时,解决这14字难题,无疑是机构改革能否成功达到目的的关键所在。

  于是,十六大报告中“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能否实现,便显得至关重要。杜钢建更将此称为公共政策领域的“新三权理论”,以区分于领域行政、立法、司法相分离的“旧三权理论”。在杜钢建看来,这不是语词游戏,而是通过行政化的追求与实践,“以行政吸纳”,以行政化来吸纳各方面的要求,使其愿望能够得到表达。“行政管理方式要发生变革,各种专家咨询制度、社会论证制度、听证制度、协商谈判制度将影响决策。”

  “机构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又是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这就是十六大报告讲的行政建设与体制改革。”杜钢建说。

  这是深知内情人士的大胆预言?或仅是专家的美好愿望而已?2月26日发布的二中全会公报已经部分地证实了杜钢建的看法。“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是推进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我国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和创新,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

  不过,问题的最终答案,还要看十届全国一次会议将公布的《政府机构改革意见》全文及人代会审议结果,更有待于新一届政府的实际作为。

本站 丝路国际智库网络2020视频年会联合倡议 丝路国际智库网络 (2020年9月29日) 1.丝路国际智库网络(SiLKS)于2020年9月29日SiLKS成立五周年之际举行2020视频年会,旨在深化全球伙伴关系,巩固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