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以19.5%的股权强势进逼,新浪董事会和管理层多年形成的“分权格局”正面临前所未见的强力冲击
新浪2000年上市后,其董事会前五位股东是陈立武(13.3%)、段永基(10%)、王志东(6.3%)、姜丰年(5.7%)和曹德丰(4.6%)。其中陈立武、姜丰年、曹德丰均为人,在文化上很有共同点。段永基与王志东同为土生土长的人,但在新浪的发展思路上早有不合。而二人一为最早的投资人,一为公司创始人,在公司均有很高的话语权;再加上为新浪早期融资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茅道临,新浪董事会内部形成数权分立、互相制衡的局面。当时的董事长为姜丰年,CEO为王志东,即显示了创业者主政的局面。
2001年6月,王志东去职,具有投资银行背景的茅道临接任CEO。姜仍然是董事长,但主导者已成为一群有着不同背景的投资人。在外界看来,新浪这种分散持股的董事会,一方面有利于决策机制,不易发生大的决策失误;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决策效率,容易延误战机。新浪上市五年的表现正是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稳定增长但鲜有新鲜的亮点。特别是2001年后,新浪在短信、游戏两大增值领域落后于网易和搜狐,作为“第一门户网站”的地位受到了巨大威胁。
作为新浪最早的投资人,四通集团掌门人段永基一贯主张新浪要有强势股东。段执掌的四通虽为大股东之一,但从未成为真正能够控制董事会的实力派大股东。
2001年中,段永基引入吴征,开始了冲击新浪董事会旧有格局的第一次努力。其时,新浪在CEO茅道临以及段永基的主张下,欲走跨媒体道路,与吴征、杨澜的阳光文化携手打造一个“媒体王国”。正在新浪与阳光始终就收购价格争持不下时,段永基出面斡旋谈判,力邀吴征组建“四通阳光”。
按段、吴当时构想,四通其时所持接近11%的持股量不可能实现控制新浪,恰如吴征即使拿10%的股份,也只是名义上的次大股东。段永基和吴征在新浪董事会各占一票。然而,如果两家联合,成立一家新公司,情况可能会很不一样。
最终,吴征以29%的阳光权益,换取790万美元现金和10%新浪股权,以及次年3月阳光实现一定的净利润后可兑现的6%的新浪股权。同时,段永基和吴征的阳光媒体在香港合资成立阳光四通媒体(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持有新浪20.6%的股份,并拥有6%的未来权益,成为绝对的大股东,在当时七人新浪董事会中占据两席。吴征由是成为与姜丰年并列的联席董事长。
2001年10月,茅道临实施了合并后的第一批裁员。为了止亏和保住现金以继续跨媒体战略,一些董事甚至有过“砍掉海外公司”的提议。但是没等大刀举起,从董事会到管理层的反对之声已不绝于耳。更多的元老倾向于继续做一个服务多元化的IT公司。新浪的海外公司尽管不盈利,但一直是新浪作为国际化网站的象征,且大多与海外董事关系密切。
在海外董事和公司元老的压力下,新浪海外项目的削减没有再继续。茅道临最终妥协,“新浪阳光之盟”名存实亡,新浪就此放弃了向媒体的转型。后来,同样是投资人的吴征于2002年5月出局。段永基翌年9月接任吴的董事长一职,与姜丰年继续“双董事长”时代。此后,由于从吴征手中买下部分新浪股份,段永基的四通持股陡增。但显然与实力相关,此后,段并未继续增持而在不断减持套现,大股东地位早已不再。
据公开资料显示,四通控股自2003年2月开始减持新浪股份,至2004年2月已从20.61%减去9%,此后仍在继续减持,目前仅持4.96%。由于四通控股的投资重心已转向生物保健业,所持有的新浪股票被列为短期投资。这意味着,只要有出价理想的第三方接盘,四通控股将考虑将手中新浪股票拱手相让。
与段永基同样不断套现的,还包括新浪董事会其他成员。自2000年新浪上市到2004年4月,新浪董事会和管理层集体持股由50.3%下降到只有15%左右,至今已降到不足10%。其中,原大股东陈立武、曹德丰,以及前任CEO王志东和茅道临已大半套现;另一位联席董事长姜丰年2003年7月时持股3.8%,中间经过几次减持,目前已不足1%。包括CEO汪延在内的现任管理层,股份本就极为稀少。
从2004年2月18日到2005年2月11日,公司管理层共出售手中股票119.9433万股,其中78.4433万股属于期权套现。
诚如汪延在今年2月19日给新浪员工的公开信中所言,“新浪的高层管理人员(包括曹国伟和我本人)从未在盛大购买股票前夕抛售过股票或期权。”根据这段时间的记录,CEO汪延并没有公司股份,只有期权。在交易记录上则显示,汪延分别在2004年2月18日、10月29日和11月9日三次行使特殊购买权,分别吸入5万、10万和5.4万股,均于当天卖出,共获利747.74万美元。
曹国伟则三次与汪延同时行使特殊购买权,分别套现了5万、10万和5.5万股新浪股票,共拿到757.383万美元。新浪另一董事陈晓涛在2004年12月2日套现了3.75万股股票,由于购入价格已达30.35美元,卖出价格为39.19美元,获利146.955万美元。
据统计,在2004年10月到2005年2月期间,除汪延和曹国伟,包括新浪联席董事长姜丰年在内的八位高层总共执行了99.45万股期权,并随后出售。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此番陈天桥收购新浪的举动极具实质性。在2005年的这次收购事件中,段永基的角色广受关注,媒体分析多有“勾结”之讥。但从种种迹象看,段氏此时的兴趣早已转移至生物制药,其位居新浪董事会主席一职,更多的是求名;热衷于陈天桥的进入,更主要的原因也在于手中的新浪股票。
由此,2005年2月23日,在盛大对外发布收购消息四天后,新浪董事会宣布反收购毒丸计划次日,段即坚持让四通控股在联交所发布公告,称将在公开市场抛售所持的新浪股票(通过四通控股持51%权益的阳光四通持有)。
然而,作为董事长,段永基并不能代表分权的董事会的意志。纵观整个谈判过程,段在关键时刻起到的是“mediator(协调者)的推动作用”。在权力分散的新浪董事会中,他从来只能顺势而为。
新浪董事会的利益格局在几次资本进入后并无实质性改变。在现任董事会九名董事中,最有发言权的还是“北美派”,即姜丰年、陈立武、曹德丰、陈丕宏;“四通派系”的段永基、陈晓涛则处于相对弱势;张颂义、张懿宸游离于两派势力之间,其中张懿宸当年由吴征推荐进入董事会,吴征股份转让给段永基后虽仍留任,但“在文化上与段有隔阂”。
上述九人中,只有汪延是涉及新浪日常运营的高管人员。业内因此戏称为“一个干活的,八个看报表的”。
这种势力范围的划分更进一步延及管理层。接近新浪管理层的消息人士分析,新浪目前系属弱势CEO格局,汪延位置虽高,并不具备国际公司CEO所拥有的全部管理实权。而CFO兼联席COO(运营长)曹国伟、联席COO林欣禾则属位高权重的实力派,其中曹国伟执掌财务、销售两大实权部门,“背后均有海外董事支持”。
该消息人士指出,新浪的、北美网站影响力和营利能力自建成至今都未如人意,但其消耗的运营资金却不菲。2001年茅道临欲借发展跨媒体战略之机,削减海外公司,但终因董事会和管理层部分成员的“大力捍卫”而最终妥协。时至今日,新浪再没人敢动过“鸡肋”。
可以想知,陈天桥以19.5%的强势进逼,新浪董事会和管理层及其多年形成的“新浪”,正面临着一次前所未见的强力冲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