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普惠金融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要从粗放式发展走向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而中小微企业是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国家创新中的占比很高。过去普惠金融的意义更多是促进社会公平,但今天,普惠金融更重要的功能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
然而迄今为止,普惠金融都是全世界面临的难题。联合国自2005年起号召各国发展普惠金融,主张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合理的金融服务。我国采取了诸多措施,如建立起近万家小额信贷公司;监管部门号召金融机构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现在很多大型金融机构都设有普惠金融部。但是,由于尚未从根本上突破获客难、风控难两个难题,发展普惠金融始终面临不小挑战。在这一方面,平台经济下的大科技信贷建立起两大支柱,或许有望解决普惠金融的发展制约问题。
第一大支柱是平台,可以解决获客难题。我国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数量超一亿。如何找到这一亿用户并了解他们的金融需求,难度很大。传统金融机构触达户的做法是开设遍布全国的分支行,这样离客户更近,便于覆盖更多用户。但即使如此,要找到大多数潜在服务对象,成本仍然很高。而通过长尾效应,平台可以有效解决获客难题。目前,数亿用户都黏在微信、支付宝、抖音、美团等平台上,这具有性的意义。今天,在中国的任何一块土地上,只要有智能手机和移动信号,用户就可能享受到同样的金融服务。大科技信贷会对门槛内的客户进行分析,评估其资质,然后想办法将其转化为信贷客户。
同时,海量客户会在平台上有行为积累,留下大量数字足迹。这些数字足迹经过积累形成大数据后,可以帮助平台实时监测借款人的状况。传统模式下,银行以企业的财务数据作为评估依据,基本上是以季度为单位的;而数字足迹是实时数据,可以看到用户当前的行为或交易,在合理合法范围内,更及时全面了解客户对企业的评价。
第二大支柱是信用风险评估,可以解决风控难题。中小微企业、低收入家庭、农村经济等主体,本身规模很小,存在历史较短,数量又非常大,地理位置分散,不确定性很高。为这些主体提供金融服务,对信用风险分析提出了很高要求。而借由大数据可以评估两方面内容:一是预测用户的还款能力,即借钱后能否做成事情;二是预测用户的还款意愿,即做成之后是否愿意偿还借款。
用大数据评估信用风险具有可行性。典型的新型互联网银行,如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都是用大数据信用风险评估来进行放款决策,且平均不良率低于同类。大数据风控一方面可以控制不良率,证明决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在传统银行很难借到钱的小微企业和个人获得银行服务,助力实现普惠金融。更重要的是,大数据风控不仅可以解决传统金融机构较难为小客户提供服务的问题,控制信用风险,还可以把借款数据录入央行征信系统。也就是说,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机构的借款客户,他们对于传统银行来说也将不再是“信用白户”,可能因此获得银行提供的各种服务。
总结来看,大科技信贷一方面可以帮助平台获客、积累数据,另一方面也可以用大数据分析评估信用风险,这充分说明平台经济对金融体系的改变是性的。实际上,中国的大科技信贷在全世界起步很早,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国在该领域的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在这个过程中,平台公司创造了很多普惠型产品,比如规模很小、期限很短的,传统银行往往难以做到。当然这不是鼓励传统银行也沿用这套模式,因为各自的服务对象不同。但大科技信贷的服务对象确实是重要的普惠金融主体,对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移动支付、线上投资、大科技信贷和央行数字货币,因具有突出的普惠性,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借助平台和数字技术的支持,还会有更多新领域发展起来,如数字技术支持的财富管理、理财智能投顾平台,以及产业链、物联网、供应链金融等。总之,数字金融在借助数字和平台技术解决金融难题方面大有可为,平台经济将更好助力普惠金融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