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周刊》告读者信

  • 2022-07-31
  • John Dowson

《第一财经周刊》告读者信

  当然了,事情可不是改名这么简单。不必讳言,我们正处在这个行业的艰难时刻,以至于关乎媒体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引发唱衰。如今,对所谓传统媒体来说,“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放弃一个如此著名的媒体IP的确需要勇气,这一决定基于过去十年来我们的生活所发生的最显著也最深刻的变化:在一个24小时不关机的世界里,中国人人均每天大约要打开手机150次,社交,拍照、分享、支付、定位、娱乐、阅读——我们从未如此便捷地获得如此丰富的信息。

  好奇心获得空前满足的同时,我们内心也涌动起另一种渴求:不想完全被快速、泛滥的信息所绑架,而想寻找一些能让自己沉浸其中去思考和推敲的内容。

  移动互联网很酷,杂志也依然很酷。两者不冲突。16世纪以来,媒体的发展一直源于技术创新,书籍、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其实是在同一个阵营中传递信息并激发公众思考的。在媒体为社会公器这个层面,没有谁替代谁。

  我们所做的,就是将它们重新适配妥当。我们相信,在移动互联时代,印制精美的、接近书籍的杂志依然是深度内容的最佳载体。

  慢下来,让我们更从容地改进产品和用户体验:加强深度调查报道与视觉呈现,与互联网阅读形成鲜明的差异化感受;搭建形态和内容都更互补的媒体矩阵,策划更多有趣、有价值还特别美丽的线下互动。

  《第一财经周刊》从来不是追随者。过去十年,如果说我们有一些值得表扬之处,勇于打破常规肯定要算一个:第一次把商业报道写成大家都能看懂的样子,因为我们尊重普通人的商业好奇心;第一次让商业杂志变得好看,因为我们尊重所有人的审美;第一次让普通的公司人也能登上商业杂志,讲自己的故事;第一次放弃GDP这种官方标准,改用商业活力来评价城市,发明了“新一线”概念……

  首先要表明,我们没有更换采编团队,我们探索明亮的商业世界的价值观不会变,我们观察世界的视角不会变,我们的报道风格不会变,但在内容框架与渠道上:

  《第一财经》YiMagazine杂志将主要为关注深度信息、追求沉浸式阅读体验的读者服务。新刊会变得更厚,侧重于大型的、多元维度的重磅报道策划,以及数据的可视化呈现,还会以一种更意想不到的方式连接互联网和书籍,拓展知识的边界,可触摸,可玩味。

  另外,我们想复原文化沙龙性质的写作,因此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专栏集合将是我们的新刊礼物。还有,不谦虚,我们一定会变得更美。

  《第一财经周刊》官方微信号和微博号将统一更名为《第一财经》YiMagazine,维持日更频次。我们会在新媒体上制作更原创、更快的准深度商业报道。承蒙各位厚爱,我们的微信、微博早已是大号,未来目标是让它更大。

  《第一财经周刊》App将融入第一财经旗舰App,第一财经作为全媒体集团,将汇集全平台优势力量,以准确、客观、专业的态度,塑造一个快捷、高效的财经新闻新媒体产品。

  还记得我们那些令人难忘的“第一次”吗——是的,我们的创新从无止境——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以数据探索城市未来,是中国城市商业数据领域当之无愧的leader;金字招牌,一份坚持了十年的榜单升级为洞察最新消费行为的工作室;未来预想图,探寻全球新鲜事,启发年轻人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还出版好看的mook,跨界到了出版行业。未来,这些IP将释放更强的活力。

  过去两年,我们设计了不同的场合和各位见面,比如2018年的未来商业秀,以及有意思的小型线下沙龙。以新刊为约,我们仍在筹划具有创意的见面方式,期待大家光临。

  更快的新媒体,更深,更美,更静的杂志——她将有12种颜色,12个主题,12场引人入胜的沙龙。

  就像仍会被古典的印刷之美和新闻之美触动一样,媒体是一个必须保持一点理想主义的存在。很幸运,我们能永葆那种赤子之心。

  十年前的创刊词中有这么一句:“年轻一代的商业活动将因为市场经济制度的成熟而显示出日益明亮且单纯的色彩,他们的商业生活将像人的呼吸一样,无需用力,自然而然……”我们的改变,与不变,同样是自然而然。

  从情感上说,相信无论是我们的读者,还是所有在周刊工作过的同仁,都希望这本曾经寄托过岁月的杂志能有更好的发展。从商业角度而言,任何品牌的变化与调整,都建立在行业发展与消费者需求之上。我们也不例外。

  3. 配送方式:快递(限本平台订阅);配送范围:全国(偏远地区及港澳台地区购买前请咨询客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