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网页最下方的诸如诚信网站、可信网站、网站安全认证等标签往往是投资者打开网站首页后直观可见的标识,有人视其为官方或专业机构认可其正规性的证明,因而相信平台具有一定的资质保障。另外,有投资者会对网络技术方面的问题产生误解,例如常常有人认为交易界面使用http传输协议风险很大,使用https则会安全、正规很多。
其实,很多网站安全认证标签花钱即可办理,并无太大可信度。至于https/http,则是为网页提供的加密服务,应用https并不能代表公司的安全和正规性。网站遭受的攻击绝大部分是针对服务器进行的,https并不能保证服务器的安全,以此来甄别网贷平台的安全性并不可靠。
投资者在一开始就应明确:对平台的考察是综合而细致的工程,切不可被平台网站的小伎俩所迷惑,更不能轻信、夸大一些类似https协议等未经证实的传言。
第三方资金托管是指第三方支付机构为平台开发定制账户系统,提供系统外包运营服务。一方面,为P2P平台提供支付和结算服务,帮助平台和用户实现充值、取现、资金划拨等;另一方面,保障用户资金由第三方支付机构全程监管,平台无法触碰。第三方资金托管需开设托管账户,即为投资人和借款人设置虚拟二级平级独立账户,实现点对点的资金流动监控。投资者充值到第三方支付账户,通过平台完成投标以后,投标信息匹配到第三方支付的系统里,第三方支付把投资人的钱直接拨至借款人帐户中,整个交易过程由第三方支付机构监管、操作,平台无法触碰资金,有效规避了资金池模式。因此,有投资认为只要平台资金在第三方托管就万无一失了,平台无法触碰资金,也就无法圈钱跑路。
资金第三方托管下平台虽无法触碰投资人资金,但并非就不会发生平台所有人利用平台集资的风险。比如一些实行线下债权转让模式的平台,其利用自有资金在线下放贷,在线上进行转让,投资者投标后的资金最终还是流向平台所有人。一些平台甚至可以虚构借款人账户发行假标,直接为自己圈钱,这些也都有以往案例可循。
投资者应认清资金托管的有效性和局限性。重点研究平台上的标的详情,考察借款项目信息的披露是否足够,审核材料、相关合同是否完备且有公示,平台是否有发布假标和自融的嫌疑。
一个公司的管理团队直接决定公司的发展运营能力,所以,管理团队分析也是风险考察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常会看见有平台在其网站团队介绍栏中将其管理团队的履历极尽吹捧,并会挂出一些看似大有来头的律师、顾问团队,投资者或许认为这么多优秀人才管理的平台一定比较靠谱。
实际上,P2P平台管理团队中的律师、导师、顾问等虚衔大都是熟人拉来充门面的,一旦平台出现问题,这些人所能承担的责任十分有限,因此,我们考察一个平台的管理团队是否强大,还需看其是否真实参加了公司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对于真实参加公司管理工作的人员介绍也不可尽信,经常看见平台会把其管理团队吹捧的天花乱坠,某某如何如何经验丰富,曾在哪些大型企业担任管理岗位,有着几十年金融从业经历等等。从星火钱包多次线下考察的经验看,平台管理团队的实际简历和能力与网站上所介绍的出入甚大,例如某平台网站上介绍该平台的风控总监有着光大银行从业经验,但翻看其实际的简历却并没有。因此,对于平台管理团队的介绍不能盲目迷信。
对于管理团队的考察,重点应放在学历、专业程度、从业经验等方面,网站上的介绍仅能作为参考,建议投资者还应通过第三方途径(如第三方论坛、QQ、第三方调研)核实平台管理团队的经历。
最近不少风投机构都进入网贷市场,拿下一个风投好似找到一个靠山,投资者普遍认为经过专业风投机构考察并投资了的平台安全性肯定没问题,加之一些山寨财经新闻报道的渲染,大家自然更觉靠谱,于是也把资金纷纷投入了该平台。但这些所谓获得风投的平台融资情况是否属实,风投机构自身实力如何呢?就像前段时间的上咸bank,同样也是获得风投并且媒体争相报道,可最后还是“雷”了。另外,部分平台经常在网站的合作机构栏挂出一些知名大企业,例如知名银行、媒体、大金融机构等等,投资者因对这些大型机构的认可也增加了对于平台的信任。
首先“获得风投”事件的真实性不能仅听媒体的报道,很多媒体只要有钱就可宣传,并无太多毫无操守可言。哪怕是应该最靠谱的央视,前一段时间旗下的影响力生活栏目就报道过一批P2P平台,结果其中有很多后来还是跑路了。其次,即使真获得了风投,风投机构的身份、实力也都值得怀疑,现在创投行业火爆,各种山寨风投机构层出不穷,平台自己搞个关联企业投点钱是不是也算获得风投背书了呢?另外,部分平台为了给自己增信而在网站上挂出一些所谓的合作伙伴,其真实性有待查证,甚至是不可查证。例如有的银行只不过为平台提供了支付通道,平台就宣传与此银行合作,其实都是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对于声称自己获得风投的平台,大家首先应在专业第三方机构确认消息的真实性,最好能在相应风投机构自己的网站上查证。其次,对风投机构的信息、实力也应做相应的详细考察。而对于网站上所列的合作机构,应考察其与平台到底是怎样的合作关系,有无实质的协议证明等等。
担保是目前P2P平台最为常见的风控措施,各平台使用的担保模式也都不尽相同,其作用当然也是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有投资者就认为有了担保就一定能降低投资风险,即便出了问题反正也能由担保公司兜底。
自2008年以来,为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紧张以及融资难等问题,国家推动担保机构设立的力度逐渐加大,由此催生的各家担保公司品质良莠不齐,自身担保资质让人质疑。
首先,担保公司的人员素质问题堪忧。担保工作是一种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工作,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也有相应要求。但目前很多担保公司的专业性人才及其缺乏,仅是凭借老板的个人经验便为某公司提供担保,对被担保公司的财务情况、运营状况都未做相应验证,因此极易引发风险。
再者,担保公司自身实力不易查证。很多担保公司甚至并无实际资产,仅由几个自然人股东认缴几千万的注册资本,后期将资金作为某股东的借款转移,公司账户中无留存资金,公司名下也无任何资产,一旦发现出现问题则无半点赔付能力。公司就像一个空壳,隐性风险巨大。
有一些平台不具备资产抵押的资质,因此需要将债务人的一些抵押物登记在具备此类资产管理资质的公司名下,从而与这些公司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但是此类公司并不对平台的债权或者平台本身提供任何担保责任。还有些平台自称由某担保公司对平台标的提供本息保障,但是既无担保协议,也无担保合同,一旦出现问题,此担保权益的法律效力也无从考证。
首先,担保公司可能存在超限担保。根据担保法规定:担保公司的资金杠杆比例是在注册资本的十倍以内,超过范围均属于违规担保,存在风险隐患。例如近期发生的河北融投事件,一个42亿注册资本金的公司其担保额度却远在420亿以上,与50多家P2P平台合作,风险爆发后问题频出、牵连甚广。
其次,担保公司可能存在自保。在国家大力提倡构建担保体系的情况下,大量资金涌入担保行业,也出现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解决自身融资难的问题,自己设立或投资担保公司,担保公司为自身的股东公司债权提供担保的案例时有发生,在无外部监管或者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担保公司内部存在很大可操作性,风险隐患较大。尤其是很多资金困难的房地产公司利用这种方式填补资金黑洞,由此引发的风险将使投资人损失惨重。
考察平台的担保情况要综合分析其担保资质、自身实力,相关审核材料是否完备并且在网站上公示,是否存在违规担保,是否有失信记录(可在全国失信系统查询)等。另外,还应注意网站关于担保的限制提示,是100%全额担保还是部分担保?是本金担保还是本息担保?是担保公司担保还是平台兜底?这些都需要投资者详细阅读网站相关公告和说明,做好认真考察之后再进行投资。
很多投资者考察平台的过程中比较关注注册资本这一指标,信奉“注册资本是平台实力的体现”,注册资本越高越安全。
注册资本也叫法定资本,是公司制企业章程规定的全体股东或发起人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本总额,并在公司登记机关依法登记。据2013年12月28日《公司法》修改所示,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和缴足出资的期限。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
由上可知,P2P平台所鼓吹的“注册资本是平台实力的体现”这一说法并不确切。大多数P2P平台成立于2014年之后,受益于公司法修正案的影响,并没有注册资本的检验(验资)和实缴。那么平台的注册资本只是根据企业法人的喜好,随意填写的吗?其实也并非如此,企业的注册资本代表企业运营所使用的资金,一般而言金额越多,企业的实力也越强。针对P2P平台而言,当平台倒闭,债权人可以依法对公司资产进行处置时,法人将会补缴注册资本金。这样在极端情况下(公司没有其他任何资产)注册资金的数额就是债权人可以处置的资产总额。但有些平台从成立开始就没想过资产处置问题,这类平台本来就没有什么资产,反正最终都要跑路,因此还不如恶意夸大注册资本金额来吸引不了解法律的投资者。
这样看来,平台的注册资本对投资者可谓是双刃剑,既可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平台的资金实力,也有可能是一个骗局的开端,那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甄别呢?
不同于注册资本可以延期缴纳,实缴资本则是实打实的,并且一旦缴纳除非公司缩减规模否则不能退回。如果一家平台可以直接实缴5000万资本,说明其股东的实力确实比较雄厚,也显示其在P2P借贷领域发展的决心,平台跑路的概率也会比较低。
虽然注册资本不能代表公司实力,但过高或过低的金额也可反映出平台的问题。比如注册资金只有50万,看起来很诚实,有多少就写多少,可在投资者看来,注册资本过低的平台要么是没胆量的欺诈平台,要么是确实资本实力匮乏的“土”平台,投资者都应该避免投资;又比如一个小地方的不知名平台,却宣传注册资本过亿,这就明显有夸张的嫌疑。综合国内P2P平台的发展现状,公司的注册资本大多集中在1000万至5000万之间,星火的投资建议是选择注册资本超过5000万的实力平台或高于1亿的知名平台进行投资。
很多时候,投资者为P2P平台的高收益率心动而砸下重金,期待借款到期时赚的盆满钵满。可实际收益到手后却发现和想象的不同——怎么这么低呢!那么到底是平台在骗人还是自己的算数没学好呢?
作为投资者,在投标前我们最关注的是标的收益率、期限和风险等问题,一般而言期限较长、风险较大的产品收益也相对较高,通常以这种逻辑来判断、比较标的收益率是没有问题的,但投资者们不要忘记还有一个指标也非常重要——还款方式。我们先来看看P2P借贷的几种主要还款方式:1.每月还息,到期还本;2.到期还本付息;3.每月等额本息。前两者的最终收益一般和标的显示差别不大,而第三种则是投资者误区产生的原因。每月等额本息还款的原理非常简单:全部还款按月均分,每月还相同金额的钱,也就是说随着还款的进行,借款的本金在不断的减少,刚开始的还款里本金占主体,而到最后的几期则是利息占主体。只了解这些也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投资者的收益会变少了,那么问题出在哪呢?其实是平台标注的标的收益率有问题。投资者实际的收益是本金所产生的那部分利息,但随着等额本息中本金的减少,利息也会相应减少,而有些平台标注的收益率是这些本金不减少时该标的预期收益率。投资者如果想要达到这种收益水平,就需要在每月本息回款后,立刻将还回的本金投出(复投)。这种情况下平台有自动投标机制还好,如果只能手动,这月新投出的标的本金下月又会回款,还需要再投……这将耗费投资人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大多数时候,投资者常是等到全部回款结束才进行下一轮投资,那么实际收益率经粗略估算就只剩预期的一半了。就好像原本年化有20%的融金所,一下就变成了年化10%的友金所,投资人的失落可想而知。
除了还款方式这个影响标的收益的大哥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小弟也同样不能忽视。典型的比如利息管理费,利息管理费作为平台对投资者的一种收费,经常会 “润物细无声”地出现,而且只能在犄角旮旯的资费标准说明中才能找到它的踪影。利息管理费一般都取收益的10%,比如原本年化20%的收益率在除掉利息管理费后就只剩下了18%,可能很多比较随意的投资者自始至终都没发现有这个扣费的存在。除去利息管理费,还有会员费,提现费,充值费等等,不同平台不尽相同。这些小兄弟们一旦齐心协力,把年化10%的友金所变成6%的陆金所也不是梦了。
因此,投资者应特别注意平台关于收益率的计算,还款方式是不是每月等额本息还款(如果是一个月及以内的借款则没有区别)。还应注意平台是否要加收利息管理费,充值、提现等等。总之,投资者一定要擦亮双眼,认清平台的实际收益率,不要承担着高额风险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