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栾永玉:融通财经政法 淬炼特色一流

  • 2022-08-06
  • John Dowson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栾永玉:融通财经政法 淬炼特色一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下称“中南大”)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有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211工程”高校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在历次高校调整和改革发展过程中,中南大形成了历史中最重要的财经、政法两大板块。2000年,中南财经大学、中南政法学院合并组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发展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以财经政法为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70余年,中南大先后为国家培养各层次、各类型的毕业生达40余万人,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社会各界的中坚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南大开启奋力谱写财经政法深度融通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篇章。学校如何汲取红色基因力量,做好财经政法深度融通大文章,服务“国之大者”?新华网近日专访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栾永玉。

  栾永玉:1948年,在原中央中原局领导下,为了建设和巩固不断扩大的中原解放区,培养各方面急需的专业人才和干部,中原大学应需而建、应运而生。

  在7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由党创建、建校为党、成长为国、发展为人民”的初心使命,把“办人民需要的大学”作为目标。

  如今,学校正以“博文明理、厚德济世”的校训精神和“砥砺德行、守望正义、崇尚创新、止于至善”的办学精神,赓续中原大学的红色血脉,在新时代书写新的辉煌。

  “从战争走向胜利,从黄河走到长江,人民的大学,你在胜利中成长。”正如校歌所唱,红色基因对学校最大的影响就是,广大师生校友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坚定走向人民需要的地方。

  近年来,学校毕业生投身以法律、咨询、会计、金融等现代服务行业的比例在85%以上;每年有约70%的毕业生扎根中西部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事财经者为天下经财,司政法者求世间法正,学校40余万校友用实际行动传承着中南大的红色基因。

  大学精神代代相传,得益于学校长期以来对传承红色基因的高度重视,始终将红色作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学校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推进“红色校史、红色阅读、红色课堂、红色仪式、红色实践、红色地标”等红色行动,传递红色力量,坚定红色信仰。学校将红色基因融入社会实践,每年组建200余支团队,赴西柏坡、延安、红安等老区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坚定广大师生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红色基因是学校精神图谱的源头,是学校栉风沐雨70余年的精神动力,也是我们昂首阔步迈向新征程的力量源泉,滋养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南大人奋勇前行。

  栾永玉:学校的学科建设总体目标是“建成为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独特性卓越贡献的一流财经政法学科”。围绕总体目标,学校立足学科实际,按照“夯基础、固高原、建高峰、拓新篇”的建设思路,推动完善“一流的领军学科、领先的优势学科、精干的基础学科、强劲的发展中学科”整体布局。

  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通过财经、政法的深度融通,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高端智库群,产出了一批具有标志性、原创性的创新科研成果。

  学校发挥财经政法聚合效应,创建有新时代科技与知识产权学科创新基地、收入分配与现代财政学科创新基地、司法鉴定技术应用与社会治理学科创新基地、数字技术与现代金融学科创新基地等4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基地;打造了60多个法与经济交叉学科研究平台;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历史契机,推进新兴学科融通研究平台建设;还创办了全国首个新文科教育领域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新文科教育研究》等。

  学校还聚焦中国法治、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产出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围绕重点基础研究领域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产出一批具有继承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原创性的重大成果;聚焦重点应用领域展开研究,产出一批具有战略性、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重大成果,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2016年以来,学校教师出版各类专著380多部,9项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此外,学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服务全面依法治国、“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方面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与智力支撑。

  栾永玉: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明确了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是建设财经政法深度融通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围绕这一目标,学校坚持“融通性、创新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了大类培养、融通教育、宽口径、厚基础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坚持建设融通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学校坚持以本为本,围绕培养“懂经济、通法律、善管理”的一流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推进“四个回归”,先后实施了“财经政法深度融通一流人才培养计划”1.0—4.0,建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新设法与经济学、社会治理法学、经济与金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等交叉学科专业,促进法与经济学科群内部融通。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工科专业,并大力推动其与经法管相关专业融合。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9个。

  积极建设具有创新性、融通性的课程体系。学校面向所有专业类学生开设《经济学通论》《法学通论》《管理学通论》《社会原理》4门必修通识课,共计立项24门“读懂中国”系列通识选修课程。经济类、法学类各专业均增设多门前沿经济与法融通性专业课程或系统性讲座,增设保险法学等40余门本科融通课程。目前,学校共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58门。

  打造富于创新的卓越研究生教育。学校持续深化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融通性、创新型特色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项目。面向、国家治理、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关键领域加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积极探索以领军优势学科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生态文明学、数字法学等自主设置的二级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建设。完善“专业学位+X”人才培养体系,试点涉外律师、数字经济等专业学位定制化人才培养项目。

  目前,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效已显,人才培养示范区文澜学院形成了本硕博完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大量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示范效应不断提升。开设多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立足本学科前沿,融通多学科背景,不断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承担的100余项国家战略急需领域人才培养等项目,正在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适应各行业、各层次的复合型经济、法治人才。(李伟、连迅、余凌云、赵梦琪)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