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何加汉以“平和县中考状元”的身份考入全国重点中专集美轻工业学校时,他发现,能进入这所学校学习的都不是泛泛之辈,没有哪一位学生不是县前十名考进去的。这里还有个背景,1980年,“集美轻工”成为全国第一批重点中专。这是集美轻工业学校曾经的辉煌。贯穿在这所职业学校95年历史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属于它的辉煌,都有它的用武之地。
集美轻工业学校现在以培养“走出校门就能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闻名。从位于这所学校地下一层的先进制造技术中心,“集美轻工”教会学生能够谋生的一技之能、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上不可替代的本事,可见一斑。
在机器声中,中心负责人柯文场老师看着那些据说价值3000多万元的CAD/CAM工作室,数控切削加工、数控电加工机器,提高声音说,有的企业的设备,都不会比我们好。他骄傲地说,我们提供给学生实训的是“生产型设备”,而不是一些学校使用的“教学型设备”。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做出市场需要的产品,后者好像在玩过家家。设备太好了,这所学校机械类、电子类等专业的一些理论课索性搬到机器边上。柯文场说,在机床边讲,学生看到实物,枯燥的理论会变得形象。
真实环境下训练出的轻工业学校的学生做出的产品,精确度可达到小数点后三位。柯文场说,动手只是轻工业学校培养职业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学生们还必须学编程。换句话说,“集美轻工”培养的是“会动脑也会动手”的高级技术工人,他们先要通过电脑生成程序,然后直接在机床上把产品做出来。柯文场将其形容为:一手硬,一手软。这样“又硬又软”训练出来的学生,走出校门就能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优秀的毕业生甚至能直接当师傅了。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每年的技能大赛相当于普通高中的“高考”,在属于中职学生的“高考”中,集美轻工业学校一直是得奖专业户近5年来,在厦门市、福建省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校获金牌88枚。奖牌的背后,是这所学校拥有的一支“牛师”。
在“集美轻工”,有“许海峰”2010年,杜伊凡老师带领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金牌,这是学校在国赛金牌零的突破;高炳辉则是轻工学校的“刘国梁”,他曾创下连续四年指导学生荣获省赛一等奖的纪录,其中连续三年都是一等奖中的第一名;2012年及2014年,他指导的学生获得全国赛的数控铣金牌,其中,2012年的金牌不仅是厦门,而且是福建省第一块在数控方面的全国金牌,2014年的金牌是所有金牌中的第二名,是福建省机械相关专业参加全国竞赛取得的最好成绩。
高炳辉有自己独特的训练方法,譬如说,备赛的过程漫长而艰辛,他便指导学生做些简单的工件,有的学生做烟灰缸,有的做储物罐、象棋等。
每天早上6点,高炳辉带领队员开始训练,一套工件完成差不多要到下午一两点,工件做完后,还需要做各方面的测量,仅测量一项就要耗费三四个小时。在测量时,精确度要求是头发丝的七分之一。这一苛刻要求曾经让他的队员在市赛、省赛中“吃亏”,不过在对精度高要求的国赛中便如鱼得水。2014年,高炳辉指导的学生李洪成在市赛、省赛都是第三名,却在国赛中成功逆袭夺得金牌。
1992年的中国,计算机还很稀罕,集美轻工业学校已经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这个专业是从之前最热门的“糖机”专业改造过来的改革开放初期,也是我国轻工业大发展的时期,轻工业学校设置轻机、糖机、糖艺、纸机、纸艺、陶艺、分析、涉外企管等8个专业,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制糖和造纸业受产业转型影响,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少。
在糖机改为计算机应用专业后,糖艺专业很快也改造为“日用化工”,“日用化工”后来也没有吸引力了,它又蜕变为现在的“食品生物工艺”,培养的学生从事食品及其相关行业生产操作、管理、检测等工作,能掌握食品加工工艺控制技能、食品加工工艺操作技能、食品检验检测与质量控制技能。张永强说,我们时刻为未来准备着,譬如说,轻工业学校现在开办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维修、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等,就是看到可以预见的未来市场的需求。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轻工业学校还将变成中职的“航空母舰”2013年,厦门市宣布将集美轻工业学校和福建化工学校合并,福建化工学校将搬到现在“集美轻工”北部,“集美轻工”的占地面积因此从过去的222亩扩至354亩,不仅如此,两校合并后或将走高职化道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