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者群里,东北小城青年开始说着这样的话,突然感觉这些简单的句子,都应该像诗歌一样被裱起来。
人气回归,聚拢回归,增速回归,然后人们聚精会神地生活,不再彷徨、慌乱。这几天,某平台2022年的总结,令人潸然泪下,里面说着“2022年不该被这样画上句号,人生还有小径交叉的花园”。
我们重新站在了路口。通向何处,还未知。悲观的依然悲观,乐观的依然乐观,但2023年还是这样猝不及防地来了,这么不真实。
切换、调整、康复、重建、积累,还有那么多流程要走,急也急不来,我们这三年明明就在不断喘着气儿跑,跑得还更用力了,怎么觉得越跑越远呢?因为我们总是想回到过去。
一层一层的迷雾都取消了、消失了,还是得脚踏实地地一步步走。拖着疲惫的身躯,等着它修养好,再跑起来,应该跑向未来。
我们的日子从来都不是光走的,有的时候是连滚带爬,有的时候是高速划走、溜走、逃走的,有的时候,又是一叶扁舟优雅地飘着。只要有这样静静思考的时刻,人都可以再度变得聚精会神,活在当下。
“2023年,随着一揽子稳经济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以及新经济增长动能的逐步增强,中国经济将释放巨大的增长潜能,全年经济增速有望向潜在增长率回归。”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12月26日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2022-2023)》如是认为。
此前,外资机构纷纷上调了对我国2023年经济的展望。比如摩根士丹利从原本的5%上调至了5.4%。它表示,中国的经济活动将会在明年3月初出现反弹……
预测这件事,有时候显得挺随机的,动个变量,数值就得变,成败仍是须臾之间。此前,IMF还在说着全球各国的各种衰退,这三年放的水,都会有代价。他们预计2023年形势将比2022年更加糟糕。通胀水平仍旧高企,金融市场也处于紧张状态。而亚洲地产泡沫离破灭仅一步之遥,尤其是韩国。而世界银行本月发布的《驾驭不确定性》,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增速恢复到4.3%,并表示“这一预测存在极高不确定性”,此前9月它更新了贫困标准(从1.9美元/人·天变成2.15美元/人·天),预计明后两年我国会加快减贫步伐。
模型只是模型,人心才是意义。在路口,人们需要奔跑起来的动力。我们要改变。无论如何要改变现状。
无论是国内的经济学家还有国际的经济机构,都普遍将中国2023年的目标定为了5%以上。(2022年12月初,在姚洋、黄益平、张军、梁建章、管清友、任泽平等6人发表的“关于放开经济活动的建议”中,建议将2023年GDP增速目标设定为5%以上。)
改变就在人的呼吸之间,人们吸气的时候,交感神经系统工作,肾上腺素上升,一切都可以加速;人们呼气的时候,副交感神经系统工作,乙酰胆碱分泌,减速、平静、从容。
从康波长周期看,1991年到2047年是一个周期,2023年也是阶段性复苏的开始,因为2033年左右要攀一个新高峰。复苏之前,可能还有难关、低谷、深渊、冰冻,我们要准备好。2023年不会是简单的一年。
怎么增长啊?我们的制造业在比重32.7%达峰(2006年)之后就快速回落到26%。而美国是45%达峰(1945年),花了70年才逐渐下降的。他们每十年下降4个点,而我们是6个点。我们还是要努力发展制造业,并且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吴晓波年终秀说,“智能工厂、雨后春笋”“隐形冠军,赶超德国”。产业结构重构重塑,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另外,我们的消费,经济学家们说给中低阶层直接发钱,发消费券,给一种确定感吧,发个三五年!消费真的需要以没有尝试过的方法去刺激!这也是另一种方式的扶贫减贫。
增速需要新动能,也需要老动能。恢复、整合、借势等等,各个支柱行业都要发力。房地产、平台经济、新消费等等,有了喘息的机会,切忌又走向野蛮和疯狂,“进”字哲学背后,是均衡,不动声色地默默努力吧。实际上这三年,大部分人仍在寻找各种提升自己的机会,集中精力和智力盘活存量,以过的平常心应对艰难险阻,也有人在极端环境里冲了出来,至少熬了出来。
一个行业的崛起,至少需要一群人在这个行业辛苦而冷静地沉淀20年,才能形成一个群星璀璨的时期,比如健康医药行业便是。
2022年年末,这个国度在经历世界规模最大的集体发烧。趁着这个养病的机会,重新进入了安静的思考。
读着里尔克的《沉重的时刻》:“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哭,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哭我。此刻有谁在夜里的某处笑,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笑我。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走,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走向我。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死,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望着我。”太应景了,不知道多少人在面临生死劫。
这三年,剧烈的世事变化,没有人敢说,对自己的命运可控,命运滑到何处,都不必惊讶。“滑族阶层”,滑到哪里,全凭幸运。从另一个方面讲,在这个大洗牌的阶段,其实阶层固化的门也在打开,认知升级、智性发展甚至普及到了关系和情感领域。
除了这些诗句,里尔克有更深刻的东西。1926年12月21日,里尔克生命的最后时日,他给朋友的信中写:“可怜的瓦罐碎片还想得起自己来自泥土。”
“矿石有思乡病,它渴望,逃离铸造的命运。铸造,使生命变得贫乏。从金库,从铸造车间,它渴望沿着像血管似的矿脉,回到崇山峻岭中。它正是来自那里,现在,埋藏又一次使它安然无恙”。
里尔克明白,生命中最切近本质、强度最高、振幅最大的体验,只有三个,那便是痛苦、死亡与爱。这三年,我们就当自己在体验痛苦、死亡与爱。
还有狄兰·托马斯,他的诗歌也很应景。《不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不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虽然智慧的人临终时懂得黑暗有理,因为他们的话没有迸发出闪电,他们也并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善良的人,当最后一浪过去,高呼他们脆弱的善行可能曾会多么光辉地在绿色的海湾里舞蹈,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这首诗是狄兰写给他父亲的,让他不要放弃自己的生命。这个冬天,有多少的家人在这样祈祷老人们努力挺住。
还有他的另一首《穿过绿色茎管催动花朵的力》,“穿过绿色茎管催动花朵的力,催动我绿色的年华;摧毁树根的力,摧毁我的一切。我无言相告佝偻的玫瑰,同样的寒冬热病压弯了我的青春。”这是诗人十几岁写的成名代表作,生长、摧毁,生死密码都在一起。生、死、连接起来,生便孕育着死,死又重归新生,生死形生命运的循环整体。
这两位诗人,都在探讨生死观。他们的语言,都是心灵高峰上的一座隐居小屋。其实,人们对于命运的冷暖,是没有空隙认真感知的。经过三年,人们似乎都集体上课,上人间生死悲喜的一课,理应有更好的共鸣,不要再了,争吵了。原来只在诗人世界里的那些悲欢,那些疼痛,其实普通人,也感受到了。
疼痛,并不矫情,这个世界上的人千差万别。从此之后,人们应该过上更积极的、更纯粹的日子,知道自己珍视什么、要做什么。
我以前非常喜欢引用帕斯捷尔纳克的话,人不是活一辈子,而是活这几个瞬间。那个流传甚广的2022年视频总结,竟也引用这句话。
我最近还喜欢他的:“生命总是转瞬即逝,我愿意化成点点晨露,融进所有人温热的心里,这是我奉献给他们的贺礼。”
其实,人与人之间,挖掘得越深刻,发现所有类似的气质、姿态、态度、风格都是彼此吸引的。帕斯捷尔纳克经由他父亲认识了里尔克,又把自己最好的女诗人朋友茨维塔耶娃介绍给里尔克,然后3个诗人通起了信,了不起的灵感碰撞,持续了近一年。
里尔克于1926年12月29日因白血病在瑞士的一家疗养院逝世。茨维塔耶娃写了长诗《新年问候》纪念他。这些珍贵的稀缺的升华了的友情,值得在人世间流转千年。
人与人之间的爱,才是这个世界的良药。在里尔克那里,爱是一次经验和超验的激烈碰撞,是广义的爱。将无限的光亮引入贫困世间,这是诗人的使命。新年,没有比真诚的普通的散播的爱,更值得追求。现阶段的大爱,都是那些没日没夜在抢救病人的医护给的。
活在当下,任何一刻都是平常的一刻。爱是平常一刻里,最深的惦念。要心存善念,因为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在打一场生命的硬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