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9日讯 12月18日,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19年12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会议发布报告认为,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要以积极的政策姿态保持稳定。维持经济平稳,需要着力处理好宏观“稳”与微观“活”之间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于泽代表课题组发布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于泽表示,11月份的宏观数据全面好于市场预期。宏观经济稳定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经济面对下行压力的韧性,展现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雄厚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在“六稳”政策持续发力下,对经济产生了良好的托底效应。
对于11月份经济超预期是短期因素,于泽指出,主要包括三个原因:一是暖冬提升基建,拉动了粗钢水泥等需求;二是11月汽车产量结束负增长,销量增速降幅继续收窄,行业持续复苏中;三是房地产进入竣工期,拉动国内建材市场。
宏观经济论坛课题组强调,科学制定2020年经济增长目标,需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是高质量发展;二是完成“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阶段性任务;三是保证社会就业基本稳定。
报告认为,维持宏观经济稳定是尤为重要的,是未来经济政策的核心导向。要经济平稳,需要处理好宏观“稳”和微观“活”的关系。第一,这二者并不是简单对等,并不是微观“活”就一定会保证宏观“稳”。第二,宏观“稳”和微观“活”可能存在着激励不兼容。最主要的是在宏观“稳”的导向下建立与市场微观主体相一致的协调机制,加快构建地方政府的正向激励机制。第三,宏观经济稳定是保证长期稳定可持续增长。核心是加快结构性调整和体制改革。这就要求宏观政策要与改革相一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要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报告指出,这里面尤其要注意货币政策性需要在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重构。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主要是依靠收入增长,此时简单以货币政策来调整结构往往会导致扭曲。货币政策还是要以优化经济环境为导向。未来,我国将会逐渐从收入增长为主导模式,走向价格为主导模式,更是需要货币政策创造良好的价格环境。尤其要注意的是,未来需要以改革提高流动性供给渠道的透明性和效率。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