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多重积极效应持续显现

  • 2022-10-18
  • John Dowson

宏观经济政策多重积极效应持续显现

  今年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出台实施有力有效,政策组合拳的时间效应、集成效应、协同效应、引导效应、创新效应持续显现,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总体稳定。

  近年来,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国宏观经济治理思路不断创新完善,治理能力稳步提升。今年以来,我国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出台实施有力有效,政策组合拳的时间效应、集成效应、协同效应、引导效应、创新效应持续显现,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总体稳定。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国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对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起到了关键作用。

  政策效果初步显现。按照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安排,各地区、各部门迅速反应,靠前安排、靠前发力成为今年宏观经济治理的主基调。一季度,中央财政加快了对地方转移支付的拨付进度,财政预算资金的支出进度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进度也不断加快。1—4月份,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约2.1万亿元,同比增加4000多亿元。与此同时,货币政策打足提前量,为市场提供合理充裕流动性,同时着力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增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1—4月份,企业利率比去年全年水平下降0.22个百分点至4.39%,为中国人民银行有统计记录以来的低位。得益于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出台早、落地早,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实现平稳运行,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主要消费品供给稳定,物价保持稳定温和上涨,民生持续改善,居民生活秩序井然。

  政策出台持续加力。二季度以来,面对疫情冲击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形势,党中央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力度更大、节奏更快的稳经济政策。4月26日,习总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4月29日召开的中央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强调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5月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经济主管部门积极行动,在盘活基础设施等存量资产、确保能源正常供应、支持地方落实好留抵退税和其他减税降费政策、提振工业经济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着力稳住经济。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复工复产有序推进,近期出台的扩大内需、助企纾困、保障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经济运行加快改善并加速回归正常轨道。5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同步回升。

  宏观经济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近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出台实施,始终坚持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完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手段,健全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各类政策措施的集成效应,共同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战略导向目标明确。坚持运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努力把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将“十四五”规划中的主要任务分解到年度计划中,加快推进规划落实,加快安排和推进“两新一重”工程项目建设,实现扩内需和补短板有机结合,促进短期经济持续恢复,增强中长期经济发展后劲。

  财政和货币政策各显其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在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基础上,加快对制造业、小微企业退税减税降费,完善优化阶段性降成本政策安排。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在健全基础货币投放机制、保持货币信贷与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增强金融政策普惠性,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

  配套举措形成合力。就业优先政策加大稳岗促就业力度,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产业政策强化对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的支持,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投资政策着眼于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消费政策致力于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激发消费活力,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区域政策着力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增强城乡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为了更好发挥各项政策举措的协同效应,我们坚持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机制,建立健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促进各项政策措施协调联动、同向而行,努力推动经济发展尽快回归正常轨道,促进经济发展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

  部门协同发力。围绕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着眼于更加灵活有序高效地服务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经济管理部门各司其职,从保持经济增长、促进居民就业、稳定市场物价、平衡国际收支等方面着手,加强总量指标与结构性指标的有机衔接,下更大力气抓好已出台政策的落实,积极谋划增量政策工具,着力稳住经济基本盘。

  央地联动共进。中央局对稳经济稳就业稳市场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全力扩大国内需求、稳住市场主体、做好能源资源保供稳价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各地自觉响应和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在充分考虑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地方发展实际的特色政策,并分步骤有条理地加以落实,努力形成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强大合力。

  政企深化合作。为消除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的冲击,各级政府主动了解市场主体诉求,充分听取企业意见建议,积极帮助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紧迫问题,全力打通制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的卡点堵点,确保链上核心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并带动上下游大中小配套企业协同复工复产,努力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内外互动加强。积极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一些主要经济体通胀高企等复杂严峻形势,在主动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协调的同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全力做好能源、粮食、矿产品等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持续改善外资发展的营商环境,加力提效支持外贸外资稳定发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逐步形成内外良性互动的经济循环机制。

  强化预期管理,增强政策的前瞻性、指导性,是近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显著特征之一。通过健全宏观经济政策信息发布机制等措施,及时有效引导和改善市场预期,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宏观经济政策信息发布机制日益健全。国家统计局定期发布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和专家分析报告,答疑解惑。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举办月度经济形势发布会,广泛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及时发布每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其他相关部门也不断完善政策信息发布平台和机制,努力增强政策透明度,加强跨部门跨地区信息交流共享,协同稳定市场预期。

  宏观经济监测和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高。经济主管部门积极强化基于大数据的经济监测预警能力,定期召开专家研讨会、行业分析会、企业座谈会等,适时及时对宏观经济把脉问诊,加强对各领域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的研判,并根据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政策措施,增强了政策的连续性、应变性、可预期性。强化风险意识,紧密跟踪分析重点领域、主要市场的风险变化,加强不同领域风险监测联防联控,及时做好相关处置预案,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同时,宏观经济政策出台评估更加客观审慎,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避免出现政策性风险。

  近期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思路理念、方式方法、工具手段等方面都带有创新性,有力提高了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的相机抉择能力和水平,有利于统筹实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多重目标任务。

  理念思路创新落到实处。强化定向调控,针对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因素,牢牢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从供给端发力,更多依靠市场力量,更多运用改革办法,进行“喷灌”“滴灌”,不搞“大水漫灌”。强化趋势调控,针对经济发展中的周期性因素,注重从需求端发力坚定扩大内需。做好“灵巧调控”,在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注重发挥宏观经济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坚持用更精巧的调控办法、更小的代价取得更大的治理效果。

  方式方法创新运用到位。坚持把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健全完善跨周期政策设计和逆周期调节机制,统筹推进短期周期性问题和中长期结构性问题的解决。既以传统逆周期调节中常用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影响总需求,又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促进经济总量和结构双平衡。

  工具手段创新执行有效。更加强调直面市场主体以及间接调控与直接调控相结合,既提高政策的时效性,又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创新实施一系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推动实现供给侧调控工具与需求侧管理手段更好配合,充分发挥供给对需求的适配和引领作用,推动我国经济在增速换挡中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进行一些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使得我们的整个发展模式、增长机制和分配机制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形态,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中国从贫穷到小康再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逻辑。实现共同富裕要致力于三个方面:一是上不封顶,二是要保底,三是要扩中。

  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如愿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享受生活和追求幸福。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刻、准确地理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要准确认识和适应全球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变化,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历史进程谋求战略创新,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了全方位、全过程地实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让每个人的能力、人的丰富性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着力提升国家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能够为厚植我国发展新优势构筑最为广泛、最为持续、最为强大的微观新动能。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是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电力行业实现结构性转型是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今后五年对于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好在哪里”“难在哪里”“路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梳理。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就是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和大学这两个基本主体的定位,为企业和大学创造好的环境。

  我们应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反对傲慢和偏见,倡导科技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合作精神与合作理念,共同寻求科学的答案解答,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升综合国力的正确选择。只要全体中国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充分激活中国人的潜能,中国在创新上一定能够“再攀高峰”。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要将就业目标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根据就业目标进展情况,动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力度。

  直播电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当前市场迫切呼唤更加完善的制度规范和正面引导,为直播电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