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找到一些人性中不变的东西,找到一些能满足这些东西的生意。会不会比那些固化的社会中取得的成功更大?
我们在雪球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这样一个问题的讨论: 房产是不是货币蓄水池? 这个问题本身并不复杂,为什么很多聪明过人的朋友却总是容易误解,以致于反反复复讨论?
这里面的关键原因,其实是视角问题~如果始终站在微观的视角看,你就会觉得,我的一笔钱变成了房子当然没法消费了,然后以这种微观视角来类推:当每个人的钱都变成了房子。
然而宏观视角来看这个问题显然不是这样:对你来说一笔钱变成了房子的同时,这笔钱本身却并未消失,它成为了房产销售人员的奖金,建筑工人的收入,钢铁厂,水泥厂员工的工资。。。只不过是在不同人之间转手而已,根本不存在蓄水池功能~这是在你全款买房的前提下。如果有按揭,那是你用未来的收入偿还来请求银行帮你创造一笔当下的货币贷给你,这时不但没蓄水,反而“超发”了货币~对于那些始终怀疑“货币超发”又搞不清来源的朋友,这就是他们百思不解的实情~如果非得要说存在“货币超发”的话。
理由就在于,他从微观的视角来看,以前自己去商场一次说不定能买五样东西。现在电商平台买五样东西是比原来更方便更便宜,但就得有五个快递员配送,过去自己一个人用的时间现在要消耗五个人,没错自己是方便了,但感觉对社会是浪费。然后同样以这种微观视角来类推:当每个都用电商购物,每个人都多消耗另外五个人的时间。
从宏观视角来看这个问题也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电商与传统零售这样的商品分发方式相比,其配送环节对整个社会而言不但没有多耗人力,而是恰恰相反:专业分工导致一个电商发达的社会相对一个电商不发达的社会,存在巨大的效率提升,释放了无数潜能。
如果站在自己所处的微观角度,用微观外推宏观的方式来看这个问题。很容易出现上面提到的这一类误解。
一个真实的例子:某城市一个核心商圈百货店,面积一万多平米,最辉煌的时候年销售总额十几个亿。最近几年江河日下,去年全年销售额只有三个亿。
站在它的经理的角度看,这不仅是一个经济周期问题,未来也看不到什么希望,如果他望着自己店内日益稀少的人流,以此外推,认为中国的未来就是自己这个店未来的加总,那就错了。
不要说蓬勃的线上,我去成都国金中心这样的线下店调研的时候(专门挑了非节假日),发现连这种线下高端零售店都人如潮涌。
假如我们把全球两百多个国家看成两百多个公司,GDP看成它们的年营收,看看哪些公司(国家)值得做多?
很明显,中国这家公司的年营收静态来看并不是特别有吸引力,至少相对其人口而言是这样~中国的人口相当于美国的四倍多,GDP却低于美国。
然而,如果我们倒回到1820年,会惊讶地发现当时中国的GDP约占全球的30%,大致相当于18个美国。
已经站在今天的我们,都能轻松给出正确答案。当时我们应该投资的是英国,美国。1890年美国的GDP赶上了中国,到1978年,美国的GDP已经反过来相当于16个中国。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会发现1820年的英国和美国从投资吸引力上就己经远远超过中国了~它们率先进入了工商业社会,而中国到1978年都依然是农业社会。
尽管,站在一个当时农民的微观角度来看,他不一定会认为这种效率提升是一件好事。正如巴菲特所说:“如果对一个200年前的农民说,有90%的农业岗位将被消灭,那他会觉得天都要塌了”。
同样的道理,全新的互联网社会显然比工商业社会的效率更高(如果能理解前面解释过的电商与传统零售的效率对比,再想想服务业的情况,应该很容易理解这一点),但站在那些正在被更高效方式所替代的传统零售,传媒,金融。。。等等数量庞大的传统从业者的微观角度看,一定会有200年前一个农夫同样的焦虑。
然而高效战胜低效,最终进一步大规模释放整个社会潜能的规律并不会改变。宏观视角下的结果是:在世上,人必须做的事情越少,意味着释放的潜能会越多,意味着,大家会过得越好。
所以,从宏观来看今天最应该投资的,是那些率先进入互联网社会的国家,而不是那些GDP最高的传统工业国。就跟1820年应该投资更高效的工业国而不是GDP最高的传统农业国道理一样。
一个现实的例子:二十五年前的深圳GDP只有香港的二十分之一,类似1820年美国和中国的对比一样。美国超过中国用了七十年~结果毫无悬念,因为当时美国和中国的对比,是莫里斯运河公司,伊利铁路公司,和农村家庭手工作坊的对比。是新崛起中的工业文明和自我完善了千年的农耕文明的对比。
深圳超过香港用了二十五年~结果同样毫无悬念,因为现在深圳和香港的对比,是腾讯,华为和长实,新鸿基的对比。是野蛮生长中的互联网文明,与承袭了工商业文明,并达到完美颠峰的东方之珠的对比。
如果大家觉得这个对比太空洞,难以看出中国互联网化的程度在世界上究竟如何,是否值得投资。这里可以列举几组具体的数据:
2.去年中国互联网零售总额1.36万亿美元,全球3.02万亿。排名第二的美国0.53万亿(这是在它的传统零售总额高于中国的背景下的对比)。
3.从人们使用网络支付的频率,也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互联网化程度。去年中国以外的全球网络支付主要由Paypal,Apple pay,以及荷兰的支付新锐Adyen完成。其中Paypal约90亿笔,Apple pay没有公布年度数据,从库克在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提到的数据来类推,大约40亿笔。Adyen约10亿笔。加起来共140亿笔。而中国的支付宝一家就有1950亿笔。这还不是全部,腾讯财付通4600多亿笔。
互联网社会用全新的方式提高效率,释放人的潜能,加上它迭代了传递信息,聚合资本的能力,等于是把产生更多idea的潜力加上了更优化的实践idea的条件,导致它在互联网以外的创投活动也必将明显超过工商业社会。
我这里有一个朋友的专门从事生物医药风投的公司所提供的,过去四周医疗健康领域的全球创投项目融资数据:
这个时段里在中国以外的全球市场上共有个57个项目成功融资,而在中国,即便是在现在这种大家公认是创投不景气的阶段,同期内就有个39个(包括CRO平台“药研社”,mRNA药物研发商“斯微生物”,专注于免疫系统调节疗法的“高诚生物”,专注于人工骨科植入的“嘉思特医疗”,专注于细胞水平精准诊断技术的“宸安生物”。)
也就是在这一时段,全球两百多个国家该领域的创投项目与一个国家的数量对比是1.46:1,从这里也可以管窥这个国家的互联网化程度~大家可以顺便想想满清时期为啥没几个中国人想到利用当时国家搞得风生水起的各种新技术赚钱,一是没信息,二是没资本,三是,大家都在农田里“充分就业”,没啥人被“淘汰”。
从农业社会到工商业社会,再到互联网社会,由于释放的潜能不同,会有不同的人均GDP瓶颈。马可波罗眼里的中国完美农业社会再神奇,它的人均GDP也无法达到一个普通工业社会的十分之一。
大家都听说过一个概念叫中等收入陷阱,仔细观察会发现,掉进这个陷阱的国家都是工业化不完全的国家。
我个人偏爱日本文化,喜欢武田信玄,毛利元就,德川家康的历史故事,也喜欢它的工匠精神与日趋完善的工商业社会结合之下的美感。
但就在我用马可波罗赞赏中国农业文明的眼光赞赏日本精美的工商业文明的同时,对比它和美国,却可以看到它在4万多美元的人均GDP这个位置遇到了瓶颈。而美国依靠互联网化提升效率,突破了这个瓶颈~为什么历史上擅长学习,曾先后成功模仿过中国农业文明和英国工业文明的日本,这一次却没能及时跟上美国的互联网化?这是一个迷。
如果要试着从激励机制上找原因,可能跟它高福利下年轻人竞争动力日渐丧失,大家普遍以进大企业养老为目标有关。日本的从明治维新以来一直都差不多,但人性的固有缺陷,重复博弈的结果,导致它的激励机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像过去在一意追求公平的社会实验中失败时期的苏联和中国,那种论资排辈大锅饭。区别只是,苏联和中国是一次性走到了这一步,日本是在很多次选举中缓慢地走到了这一步。。。
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像当年日本赶上工业化一样,幸运地赶上了互联网化,而且是互联网化最快的国家。
因此大家根本不需要担心什么中国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之类的问题。互联网社会的人均GDP瓶颈必将远远高于工商业社会。想想将来中国人均GDP十万,二十万美元时的情景吧。
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一点:从宏观角度看,做多中国的核心理由也同样是做多美国,做多世界的坚实理由~很多投资者习惯从个人的微观角度看这个问题:
自己的钱是有限的,买中国的股票就要卖美国的股票,买内地的股票就要卖香港的股票,然后推想到每个人都这样的话。于是他会认为做多中国就是做空美国,做多内地就是做空香港(或者反过来,为此不同配置的朋友之间,常常为这种“利益冲突”争得面红耳赤)。
事实上正好相反,股票资产是靠收益率吸引资金。宏观视角来看,长期潜在资金总量是无限的。关键是有没有经济发展与回报来吸引这些资金。
因此用个人资金有限的情况来外推出零和结论是完全错误的~中国的发展会惠及美国,深圳的发展会惠及香港~过去二十五年香港的发展速度的确远不及深圳,但如果和日本比,它的人均GDP却从仅仅相当于后者一半多的位置,发展到去年反超后者26%。
甚至对日本来说,大家也可以想想,如果过去二十五年里中国和香港都停滞不前,它会更好还是更糟(1994年日本对中国出口总额187亿美元,2018年1439亿美元,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出口地)?
理解宏观有助于理解一些可靠的长周期结论:比如总是会涨,中国总是会越来越好,做多中国,做多世界总是不错的选择,被动投资总是可以慢慢变富。
但更多的人关心的其实是主动投资。而真正的主动投资其实是微观经济活动(如果你特别擅长某些生意,确实有可能超过平均水平~只不过无法超到天上去,依然是另一种慢慢变富)。我见过不少在宏观问题上稀里糊涂,在微观问题却精明敏锐的生意人,他们一样能赚大钱。
然而是反过来,能够理解宏观难以精通微观的人,能赚钱的却似乎很少(当然能打通宏观与微观,随时在两种视角间转换的人好像更少)。这说明宏观对实际投资的意义不大。
为什么很多朋友对宏观问题兴趣盎然?他们的感觉与前述客观事实正好相反:你懂生意又怎么样?靠生意一年能有多高的回报?要是懂宏观那就不同了~比如今年知道房价不涨买房兴趣一降,“超发货币”的蓄水池消失了猪肉价格就要大涨。知道电商是伪创新,中国经济迟早崩溃所以人民币一定会大幅贬值。用这种“宏观大局”的料事如神,开着火车吃着火锅赚钱,那才叫真爽。
对的,开着火车吃着火锅赚钱是很爽,但如果今年因为上述判断赚到了,那不是因为懂宏观,而是因为不懂。
由此可以看出依靠懂宏观是真赚不了钱,所谓人生发财靠康波,靠宏观能赚大钱,本质上是自认为懂然后去赌~既然是赌当然有赢的时候,既然是赌场上赢钱,当然比任何生意都快(缺点是也有输的时候,那时就变成了坐着火车输钱)。所以这是一种投机需求。
只是对宏观,对投机活动,理解得越多,就越会发现:宏观不但无助于投资赚钱,也无助于投机赚钱~投机嘛,除了靠运气,靠啥都没用啊。。。
我们麦之投资是专注于主动投资的职业机构。我们的一贯理念是:投资股票就是买下生意的一部份,靠生意赚钱,通过高确定性下的复利累积慢慢变富。
我个人有某些对宏观的粗浅理解,在雪球上分享得相对多一些。因为我很少在公开场合讲具体的公司~尽管我们主要的精力是放在对具体生意的研究上,宏观仅仅是具体生意看多了之后的自然感悟。
不讲是由于我有一个坏习惯,总觉得讲具体生意,有一种从钱包里掏钱出去的感觉。。。所以我更喜欢听别人讲(如果有人担心,要是人人都不讲那怎么办?请放心,这种现像不会发生。一定会有人讲,而且会有很多人坚持要拉着别人讲~这又是一个宏观视角。)
但实际上,我们并不依靠那些宏观理解投资,我们所做的真实投资其实都是在假设那些宏观理解本身错误,所投生意依然能赚钱的背景下进行的(只是对了的话能赚更多)。
我们在具体的投资中并不关心一个生意是代表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还是“互联网社会”。只关心它是不是能长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会不会在可预见的未来被对手替代。
因此尽管宏观上互联网社会是更高效的社会,我们却并不一定要投资互联网公司(就好像淘金能赚大钱的时候,你不一定要投资金矿,投资牛仔裤生意也一样能赚)。
雪球上流行过一种说法,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投资上市公司回报会不如那些固化的社会,因为这种社会在不断释放潜能的过程中,总是容易出现一些脑洞大开的新生意,对那些成熟公司形成冲击,这种社会适合风投。从上市公司的总体来看这种说法有一定#做多中国#道理。
然而换个角度想,如果你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找到一些人性中不变的东西,找到一些能满足这些东西的生意(互联网优化了世界,但不会改变一切,有很多古老的需求一直都存在)。会不会比那些固化的社会中取得的成功更大?
为此我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我多年来在投资中取得的回报,凭自己平庸的才智,在固化社会是无法取得的,它就是来源于中国的快速发展。未来我们依然会继续坚持这种先为不可胜的投资哲学,努力把能做的事情做到极致,在对投资的热爱中与投资人一起快乐前行。
风险提示:雪球里任何用户或者嘉宾的发言,都有其特定立场,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要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