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0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对于这份经济成绩单,尽管GDP增速同比下降6.8%,但经济增速仍在预期之内,并且政策的积极效果得以在数据中体现。
由《经济观察报》发起的经济学人季度预测调查显示:45%的经济学家预测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在-5%以下,40%的经济学家预测全年GDO增速为3%~4%。
尽管对部分经济指标的设定和政策下一步的走向上仍有诸多讨论,但目前已经形成的共识是:中国对经济增长目标可能会给出更为实际的考量标准,宏观政策也将重新梳理“底线思维”,关注就业和企业生存。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的“双松”政策之下,“新基建”会承担起投资引导功能,民生托底政策力度加大,房地产继续落实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再推进一程。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解读:一季度GDP同比下滑6.8%,符合市场预期。从分项来看,复苏亮点是消费中的粮油食品、饮料等必需品,以及通讯器材、医药、日用品,此外受复工提振的还有文化办公用品。从生产端来看,医药制造、计算机电子行业也不错。
为应对疫情,政府开支加大,也有助于防止经济增速降幅过大。复苏较慢的是消费中的家电、家具等耐用品,服装、金银珠宝等可选品,而餐饮消费同比降幅则进一步走阔,投资中则是制造业复苏不及预期。宏观政策还是应该以供应端对症支持为主,比如财政减税降费、增加受冲击行业的补贴、减免房租等。
关键信息二:3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2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2020年的就业压力有多大?
广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郭磊解读:从数据上看,就业比1-2月有所改善,这一点与PMI、BCI数据亦匹配;但当前的就业变化反映的只是3-4月经济“恢复期”的影响,关键在第二个阶段即“承压期”。
3月城镇调查失业率5.9%,好于1-2月的6.2%。新增就业人数累计同比也从1-2月的-37.9%恢复至-29.3%。数据和PMI从业人员、BCI企业招工前瞻指数也大致匹配。如果单纯按照1-3月的新增就业来看,-30%算是比较好的一个数据;如果年化也是意味着今年可以在目标上较去年的1100万目标最多打三分之一的折扣。
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3-4月经济处于复工率上升、消费条件恢复所带来的“恢复期”。从工信部公布的中小企业复工率来看,2月25日为30%,3月2日为45%,3月24日为72%,3月30日为76%,4月10日已超过80%。同样,3月四周发电耗煤分别相当于去年同期的75%、 80%、 79%、 86%;4月前10天发电耗煤相当于去年同期的88%。
等到4月底中小企业复工可能差不多完成,经济将取决于需求的边际增量,这时候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双承压所带来的压力就会上来,经济将进入“承压期”,会是第二季度中后段和第三季度。就业作为一个经济的滞后指标,在承压期的压力仍需要考虑。
中银国际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朱启兵解读:居民收入抑制可选消费增速。从同比增速来看,3月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12.9%,较1-2月大幅反弹9.3个百分点,同比增速正增长的细分行业从粮油食品、饮料和中西药品,扩大到了通讯器材、文化办公用品和日用品,增速最低的行业则包括服装、金银珠宝、家电等。与1-2月相比只有服装的增速继续回落,增速回升幅度较大的则有汽车、建材、通讯等。从累计同比增速来看,1-3月只有粮油食品、饮料和中西药品正增长,负增长幅度较大的则包括金银珠宝、服装和汽车。预计4月社零增速仍将继续上行,但受到居民收入下行的影响,预计2020年社零增速继续下台阶是大概率事件。
交通银行金研中心副总经理、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解读: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将加快,成为今年拉动投资的关键。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同比-25.2%,降幅比1-2月份收窄6.3个百分点。企业复工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制造业投资改善,但需求偏弱导致制造业投资预期较差,预计二季度之后仍将负增长。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7.7%,降幅比2月份收窄8.6个百分点。疫情抑制短期房地产投资需求但不会消灭需求,疫情之后相应需求将逐渐释放出来,房产销售有望改善,融资环境也将边际趋松,房地产开发投资也将逐渐回升。
一是政策基调。与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时政策的突然转向相比,当前的房地产调控仍然保持着相当的定力。中央层面,3·27局会议明确“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预计房住不炒定位和“三稳”原则均不会动摇;地方层面,虽然地方政府在小心翼翼地试探着放松需求端调控,但最后的结果都是又退了回去。如4月14日青岛撤回了此前出台的限售松绑,成为继驻马店、海宁、广州、济南、宝鸡之后第6个收回楼市松绑政策的城市。
二是金融环境。去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仍强调“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一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再次强调“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月央行推出LPR改革以来,1年期LPR已下降20个基点,但5年期LPR仅下跌10个基点。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一踩到底不同,中国仍有一定空间,央行对于政策操作非常谨慎,坚决反对“大水漫灌”。
三是基本面。2008年末,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仅有17.9%,但经过数轮加杠杆,2019年末已经飙升至55.8%,继续加杠杆的空间已经不大。而且,随着经济下行幅度加深,失业率明显企高,居民部门收入增速下滑,继续加杠杆的能力已显著下降。
结合近期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各地政府出台多项涉及支持房地产企业复工复产、调降土地出让门槛,放宽预售、城市人才吸引、购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优惠政策叠加,短期速冻的需求将快速释放,市场回暖有望。但逆周期调节并非向市场放水,“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结合房地产金融长效机制将有效制约市场泡沫化发展。预计未来市场整体价格将实现稳中有升,一线城市及强二线城市价格增长将更加稳定,三四线城市则会出现一定分化。
重阳投资总裁王庆解读: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从需求端来看,3月消费和投资跌幅皆明显收窄。从整体来看,一季度和3月数据显示国内经济供给端领先、需求端跟随的短期格局,供需两端皆在继续恢复和改善,3月宏观经济回升的势头是扎实的。但是,疫情在欧洲、美国和全球其他地区的蔓延导致全球经济自3月中旬以来陷入停滞,对下一阶段中国的外部需求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压力。
好消息是,欧洲大部分和美国部分地区的疫情已经接近拐点,新增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数量均成下降态势。5月开始欧美国家重要的制造业,特别是全球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有望率先重启,全球贸易将逐步恢复。
资本市场作为经济基本面的领先指标,全球主要股票市场自3月下旬以来持续走强,已经收复了前期下跌幅度的50%。随着国内外各项保就业、保增长政策的实施,海外疫情逐步走向稳定,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资本市场,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我们有理由保持乐观。
中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梁中华解读:疫情的影响不仅仅是短期的,例如居民收入减少、失业增加,部分企业或个体经营户退出市场,都会影响到中长期经济的总需求。
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公布的结果,2018年底时中国城镇第三产业个体经营户就业占比达到了37%,远高于第二产业13%,其中餐饮旅游(76%)、居民服务(75%)等行业占比尤其高。疫情导致这些行业受到更大的冲击,居民收入减少、失业增加都是有乘数效应的,这些影响可能需要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来消化。
房地产市场本来就处于下行周期,如果短期经济冲击导致泡沫破裂,影响可能远远比“病毒”的影响要大得多。就像美国的情况一样,的泡沫被看空了那么多年,可最终却被病毒“打败”了。即使病毒过去了,美国居民的股票财富已经损失了30%,这个时候病毒本身还重要吗?
经济的暂停可以很快,但要重新启动恢复正常,其实是个漫长的过程。所以V型大反弹可能很难看到,还是要对经济恢复有更多耐心。
广发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郭磊解读:一季度实际GDP增长-6.8%,将会打破之前市场关于“增长锚”的预期。后面如果第二、第三、第四季度的增长分别是2%、4%、6%,则全年的实际GDP增长为1.6%;若二、三、四季度分别为5%、6%、6.5%,则全年的GDP增长为3%。翻番目标在今年应该不再会是重点。
从逻辑上来说,打破“增长锚”并不意味着政策不需要大幅加码。一则这次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特殊,直接影响20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上主要经济体都出台了力度较大的刺激措施;二则目前只是反映停摆期的影响,外需压力尚未形成传递;三则如前所述,就业相当于隐形下限。
但在召开之前,财政空间如何变化尚待明确,逻辑不太容易证实或者证伪。这会增加短期内市场对于全年政策力度和政策风格的分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