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财富丨光华思想力书系

  • 2022-12-31
  • John Dowson

宏观经济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财富丨光华思想力书系

  受益于冷战结束、技术与全球化加深,全球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2008年金融危机前经历了一段较长的稳定增长、低通胀和低风险时期,许多经济学家称之为大缓和时期(Great Moderation)。这一时期宏观经济整体运行平稳,风险较低,虽然中间也曾爆发亚洲金融危机、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拉美金融危机等局部风险,但并没有演化成全球性衰退,经济也很快就修复正常。可以说,宏观经济对决策者、企业、个人的影响并不明显,人们生活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时代。

  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至今,全球宏观经济与政策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一方面,全球宏观经济中各类系统性冲击连续接棒出现,市场风险明显加剧,加之技术红利收缩、老龄化加深和全球化止步,使经济进入到一个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高债务的陷阱。另一方面,宏观政策无法快速回归常态化,货币政策长期使用零利率、负利率与量化宽松等非常规工具,财政政策上政府债务和赤字率普遍扩大,导致了资产通胀和商品通缩并存,收入差距和社会矛盾明显加大。这使得部分国家开始把经济矛盾更多归结到游戏规则、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全球风险已经不限于经济领域。因此中国企业发展和投资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开始上升。

  在各类宏观风险乃至黑天鹅事件冲击下,无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还是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波动明显加剧。对于各国政策制定者来说,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压力日益加大,加之常规政策空间收缩,这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宏观经济调控走向未知领域。因此,无论企业的生产与投资,还是个人的职业发展、消费与投资,均面临更多不确定性,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与政策背后的逻辑,变得更为重要。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看下图给出的近3年中国和汇率的波动情况,就可以明显感受到不断扩大的市场风险。实际上,引起金融市场呈现趋势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宏观经济与政策,只有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深刻影响了市场的流动性与预期,才能使金融市场发生长期单向变化。比如,2018年中国全年下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2017年底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三大攻坚战,首位就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而防风险的重点是防金融风险。这使市场进入到以资管新规为标志的防风险去杠杆政策周期,流动性明显收紧。政策周期传导到实体经济,形成了投资和消费增速下行的经济周期,加之中美贸易摩擦对市场预期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大了跌幅。

  再比如,从2020年5月底至今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超过了7%,进入到了升值周期。这背后的原因也是宏观经济与政策。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发达国家央行政策极度宽松,而中国政策相对适度,这使中国与发达国家将保持一段较长时期的市场利差。另一方面,中国快速有效地控制了疫情,二季度起经济就呈现了稳定快速的复苏态势,2020年很可能会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国家,而其他主要经济体仍然面临疫情再次爆发造成的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市场风险加剧。此外,中国金融市场持续扩大开放和金融制度不断深化改革,也有助于吸引外资流入,推升人民币汇率。

  因此,为了更加准确把握金融市场变化,非常有必要加深对宏观经济与政策背后运行逻辑的理解。比如,为什么中国要防风险去杠杆,为什么发达国家要零利率,宏观政策会有什么影响,利率和汇率是如何决定的,实体经济运行受哪些因素影响,理解这些问题,才能在日益加剧的市场波动中赢得先机,占据优势。

  《宏观经济学与中国政策》一书能够帮助零基础的读者系统理解中国宏观经济与政策,助力企业与个人的发展。

  虽然市面上经济类书籍较多,但为零基础读者全面系统而又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宏观经济与政策的书籍,可供选择的并不多。一些国外宏观经济学教材和宏观经济读物虽然提供了很系统扎实的理论模型和详实丰富的案例,但是并没有系统介绍现实中的具体数据,令读者难以应用理论模型去实际分析现实宏观经济,哪怕是美国经济;而且也并没有多少内容专门介绍中国经济与中国政策,更缺少中国宏观数据的详细解读。国内宏观经济学教材和宏观经济读物在理论上基本沿袭了国外教材,并没有专门讨论宏观经济理论如何体现中国特色,对现实经济的解读也多是专题性的,缺乏对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政策与逻辑的系统性总结。

  这实际上造成了中国宏观经济学教育与普及的一个问题。一方面,一些读者学习了数学公式图形建构的宏观理论模型,但没能深刻理解经济机制与运行逻辑,在应用理论思考复杂的现实经济问题时,只感受到理论模型的局限性,而无法深入看清现实经济所体现的理论机制。另一方面,一些读者由于没能系统学习中国宏观的现实数据与具体政策,在市场中分析现实宏观经济、在决策部门制定现实宏观政策时,感到运用所学无从下手,需要另找各类资料,难以短期形成系统性框架。

  因此,面对全球宏观经济、政策与市场的新变化,中国宏观经济学教育与普及的现状与问题,我们通过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宏观经济学与中国政策》一书,希望能够帮助零基础的读者系统理解中国宏观经济与政策。

  本书内容分为“实体经济数据”、“经济增长理论”、“货币和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理论”、“开放宏观经济”共五个部分十八章,全面覆盖了当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概念、理论与模型,并系统总结了中国宏观经济的核心数据、政策与事实。

  本书目标是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综合掌握中国宏观经济的数据结构和分析逻辑,从而深刻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政策权衡。本书既适宜作为本科生、研究生和MBA等各层次宏观经济学的通识教材,也可以成为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的零基础读者的学习参考。本书具有以下三点鲜明特色。

  特色之一:注重精炼内容,一图读懂宏观经济与中国政策。本书为中国经济的数据结构、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分析逻辑等归纳了基本框架,以简洁明了的图形进行展示,便于读者直观地把握中国宏观经济与政策的整体逻辑关系。比如下图全面展示了中国实体经济数据的主要数据及其关系。可以看到,实体经济状况可以由生产(也就是供给)方面数据、需求方面数据、劳动力市场数据和一些侧面指标数据等来衡量。在整体把握逻辑关系结构基础上,读者可以进一步深入阅读本书,了解每部分数据反映了实体经济的什么具体情况。本书在五个部分最后,分别用一图给出了“中国实体经济数据结构”、“中国经济增长分析逻辑”、“中国货币、财政和价格数据结构”、“中国经济波动分析逻辑”、“中国对外经济数据结构”。

  特色之二:注重经济机制,淡化数学模型。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当代宏观经济的主流理论和机制,突出经济直觉,使读者建立科学系统的宏观分析逻辑。数学理论模型是为了让读者理性而有逻辑地思考现实经济,但学习理论模型更应关注模型背后的经济机制,如果只关注于模型本身的曲线变化而忽视了背后的经济变化,就会本末倒置,脱离现实。在本书第二部分“经济增长理论”、第四部分“经济波动理论”、以及第五部分“开放宏观经济”的部分内容,我们介绍了当代宏观经济学的主流理论和模型,但在介绍模型中更加注重梳理清楚模型背后的理论逻辑。

  特色之三:注重现实经济,强化中国特色。本书综合系统地介绍中国宏观经济的核心数据和政策,突出中国案例,使读者理解中国特色的经济运行特征。本书把宏观经济学从概念、数据到模型的成体系的内容中密切结合了中国宏观经济的数据和政策,基本涵盖了现实中国宏观经济的主要数据、主要政策工具,并且对数据的一些结构性的特征做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在介绍理论模型时,本书也注重讨论理论模型如何应用于分析现实经济,中国经济运行逻辑在理论模型中得到体现。在本书第一部分“实体经济数据”、第三部分“货币和通货膨胀”、以及第五部分“开放宏观经济”的部分内容,我们介绍了宏观经济的主要概念和中国数据、政策,较为全面地总结了中国宏观经济的主要事实。

  颜色,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北京大学政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曾担任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资深经济学家。研究方向是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和经济历史,在上述研究方向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