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自身存在诸如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从而导致了市场总是会出现失灵的状况。从经济总量的角度来看,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想要达到一种完美的均衡,那么显然是很难实现的,不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从而出现通货紧缩,就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因而导致通货膨胀。供需的不平衡,使得国民经济发展受到阻碍,那么作为纳税人供养的政府,就必然要肩挑重担,履行其自身的职能。
任一经济形态,都必然要受到经济周期的约束发展、繁荣、衰退、萧条,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在经历了自由放任的经济体制后,一味地信奉“看不见的手”已经被证实是错误的。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资本主义大危机后,“看得见的手”日渐发挥其效用,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的、间接的调控,已经成为了当今经济发展趋势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国家预算是财政调控的主要手段,其调控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家预算收支规模的变动及其平衡状态要可以有效的调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经济出现过热时,可以通过实行国家预算收入大于支出的盈余政策,压缩预算支出规模,抑制社会需求;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经济出现不景气时,可以通过实行国家预算支出大于收入的赤字政策,扩大预算支出规模,以刺激社会需求。第二,国家预算支出结构的调整可以调节国民经济中的结构和比例关系。国家预算手段调控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大小。一般而言,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越大,国家预算调控能力就越强;反之,预算调控能力就越弱。
税收是国家凭借权力,用法律手段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大特征,这三个特征使之成为广泛调节经济的重要财政手段。第一,税收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起调节作用。增(减)税政策可起到抑制(刺激)经济的效果。第二,税收可以调节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第三,税收可以调节各种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国家征收的各种所得税是对企业和居民收入的直接的最终的调节,采用适当的税率,既坚持了按劳分配原则,多劳多得,拉开差距,保证效率,又体现了社会公平原则,防止贫富过于悬殊,维护社会稳定。
财政投资即政府财政安排的预算内投资,是政府直接增加或减少支出,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手段。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等公业的建设。在社会总需求不足,政府投资的增加有利于扩大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在总需求膨胀,特别是投资需求膨胀时,政府紧缩财政投资有利于抑制需求膨胀。我国的财政预算中,生产建设性财政,即国有资产投资预算,是国家重点建设和其他大中型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形成国有资产的主要物质基础。
在明确了财政政策的手段后,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在面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之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运用,这也是咱们宏观调控财政政策这一块的最为重要的考查形式。当我们所处的社会出现通货膨胀之时,也即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或者说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要实行的是紧缩的财政政策。所谓紧缩的财政政策,其主旨乃是在于对财政支出的缩紧与财政收入的扩张,具体表现为降低国家预算、加大税收力度、减发国债;而当我们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时候,也即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或者说流通中的货币少于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那么此时,我们应实行的是扩张的财政政策,目的就在于对财政支出的扩大以及减少财政缩紧的幅度,具体表现为增加国家预算、降低税收力度、增发国债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