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现实隐藏着无限理论创新经济学到了讲述中国故事的年代

  • 2023-01-06
  • John Dowson

经济现实隐藏着无限理论创新经济学到了讲述中国故事的年代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桂冠,也是社会科学中最早与国际接轨的学科。如今,全国各地大学的经济学教学和科研已经差不多与国际接轨了。很多学校几乎使用清一色的国外教材,上课的教师甚至不少也是正宗的外国人,就连中国人也被要求使用全英文教学。在这种背景下,学习习总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对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者,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而且通过学习也的确发现,习总的讲话,为广大的经济学教学和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句话,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要接中国的地气,讲述中国的故事,并且也有必要在中国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中国的经济学理论。

  首先,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八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等等各个方面,的确已经到了一个既要重视自然科学,又要重视社会科学发展的崭新阶段。今天的中国正站在这样一个十分关键的历史时期。

  过去,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比较强调自然科学而不是社会科学的重要性,这有一定的道理。毕竟,我们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国家投入也不可能无限供给,因此,集中力量发展我们较为落后的自然科学,以科学技术引领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的发展也的确如此,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八年的飞速发展之后,目前,中国的自然科学水平已经发展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在一些高、精、尖的领域,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甚至已经引领世界潮流。然而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来看,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仍然显得十分落后。无论从数据库的建构、教学、科研方式、方法来看,还是从教学、科研体制的灵活度、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薪酬待遇以及社会科学整体上在世界的影响来看,都是如此。正如习总在讲话所说,这种落后主要表现在,“我们的发展战略定位不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不强,哲学社会科学培养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问题比较突出”。与自然科学相比,可以说,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的短板,现在需要尽快弥补。

  笔者以为,经济学属于哲学社会科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目前经济学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已经、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一方面,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正在对其他社会科学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与交融正在飞速发展。因此,在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就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习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其次,就目前中国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研究、话语体系、学术体系等等角度来看,绝大多数领域基本上已为国外理论所掌控,这些理论大多是发源于国外的经济、社会与现实当中,因此,非常公允地说,它们必然具有或多或少的意识形态色彩。很显然,直接拿来肯定不一定适合解决中国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经济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当中,应该坚持这样几个基本的原则:

  比如,西方产权经济学认为,私有的产权是具有最高效率的产权配置形式。这一理论是在成熟市场经济体、相对健全的法治、相对个人主义、宗教自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历史只有三、四十年,依法治国才刚刚被确立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基本方略,我国拥有上千年的集体主义传统,自秦汉以来,宗教始终没有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多大作用。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不应该简单地在国内复制和推行纯粹的私有化改革。相反,我们仍然可以借鉴产权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在国有企业经营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不断调整股权结构,允许国有、民营相互持股等诸多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等渐进的方式和方法,来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并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的试点-经验总结-推广经验等方法来检验这些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的适用性。

  又如,国外的经典自贸区理论,往往是在国家之间建立一定的关税同盟、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方法,通过跨国境的经济活动来推动外向型经济活动的发展。但仔细分析中国的四大自贸区就会发现,它乃是对国外经典自贸区理论的一种创造性运用和拓展。一是,它借鉴了国外自贸区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但却进一步对之进行了扩展。我们不是简单在国境地区的开放和制度创新,相反,我们是在自己的家门口开创一片区域,来吸收和学习国内外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先进政府治理经验和方法。二是,与此同时,我们还与东南亚、韩国、瑞士乃至更远的欧洲等分别商谈建立跨国自贸区的可能性,这是和国际上基本理论一致的做法。换句话说,在今天的中国,我们会发现,国家正越来越多地借鉴国内外的经济理论与发展经验推动中国发展,但这种借鉴却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而大多是一种创造性的应用。

  第二,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核心是所谓的实证经济学方法体系以及简化抽象的分析方法,对此,我们应该大胆借用和学习,但切记不能直接简单粗暴地生搬硬套国外的理论到中国的实践当中。

  仔细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八年的发展进程,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绝大多数的改革实践,往往都是在中国现实的基础上,在国外经济学经典理论刺激下,经过试点-改造-推广这样的方式确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是如此,乡镇企业的改革是如此,物权法的确立过程也是如此,人们对加入WTO正负面影响的认识,也是在经过很多年的实践发展之后才取得广泛共识的。同样道理,如今的政府职能转变、十三五规划和供给侧改革,也同样是在国外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作用和功效不断锐减条件下,所采用的一种被动型主动性应对。

  笔者以为,国外的实证经济学方法体系和抽象简单分析方法,是一种去伪存真、化繁为简的哲学思维。用习总的说法,就是“鞋子适合不适合,只有脚知道”。或者说,就是诸多文件中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通俗地说,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哲学观和方。

  这就要求广大的经济学教学和研究者,在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中,一定能讲述清楚经济学的理论假设、理论优点以及该理论的局限性所在,争取给学生一个全面、客观和正确的认识,而切记不可教授学生生搬硬套相关理论,也不能告诉学生简单的结论,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考核学生,因为那样会误人子弟,也会坏了教师或者经济学的名声。

  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日益发现,过去我们去国外讲述中国的经济学故事,老外包括研究者或普通大众,大多报着一种爱理不理的态度。但今天我们在国外讲述经济学故事,报告学术论文的过程中,却总有相当多的听众。还有,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拿学位甚至在中国创业。这就告诉我们,经济学理论已经到了一个要讲述中国故事的年代。

  一是,中国改革火热的现实,不断产生出非常鲜活和令人激动与困惑的现实问题,在等待着经济学家、政策研究者和政府的方案下锅派用场;二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那基本上是在英美等发达国家过去两百年的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体系,这一体系与东方古老大国的经济、、历史、文化、社会传统完全不同,粗暴简单地复制经济学理论到中国又被证明没有出路。因此,理性的选择应该是,运用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和抽象分析方法,寻找中国经验与经典理论的关联之处与不一致之处,在这些众多基础性工作的基础上,建构基于中国经验的经济学理论。对此,深处中国改革最前沿的中国经济学家,理应有担当。

  【赵红军,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区域经济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教委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此文是他在本校学习贯彻习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的讲稿,经作者本人整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