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与展望

  • 2023-01-23
  • John Dowson

2020年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与展望

  2020年,我国GDP增速呈左偏V型态势,内在韧性支撑宏观经济较快修复。工业率先复苏,投资有效对冲,消费反弹明显,外贸超预期增长。价格方面,CPI同比增速前高后低,PPI同比增速降后缓升,人民币汇率总体强势。财政收入稳步改善,财政支出有力托底;货币政策力求正常,总量合理适度,政策灵活精准;金融政策统筹疫情防控和风险防范,强化市场化法治化建设,扩大对外开放。

  展望2021年,宏观经济继续稳步复苏,GDP增速将继续向潜在水平回归,投资结构趋向优化,消费具备提升空间,出口仍具强劲势头。预计价格水平整体温和,CPI前低后稳,PPI稳步回升,人民币汇率在高位双向浮动。建议以积极财政保持适度支出强度,统筹减税降费与财政可持续性;货币政策既灵活精准又合理适度,实现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均衡;金融政策聚焦健全风险防控体系,持续强化债券市场法制建设。

  1.宏观经济增速逐季转好。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GDP增速呈左偏V型态势。一季度国内疫情集中暴发,宏观经济出现短暂的断崖式负增,GDP同比下降6.8%。二季度,国内疫情形势稳定控制,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工业生产、投资率先修复,带动当季GDP同比增长3.2%。三季度,消费和出口全面发力,经济延续向好,单季GDP同比增速加快至4.9%,累计增速转正至0.7%,较上半年加快2.3个百分点。四季度GDP同比增长6.5%,全年GDP增速收于2.3%,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显示出我国经济的强大修复能力和旺盛生机活力。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评价2020年我国经济,重点不在于全年增速,而在于经济运行能于年内迅速恢复至疫情前的合理增长区间。这一点意义重大。因为这意味着疫情冲击导致的临时性失业、市场微观主体生存压力、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现象、居民消费信心受创等风险大大降低。换言之,我国宏观经济这艘航船捱过了巨浪、越过了险滩,经济运行未受到持久性创伤,增长结构未出现严重失衡,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期完成。这为“十四五”规划的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更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2.工业率先复苏,第三产业基本恢复,第一产业总体平稳。与疫情防控形势几乎同步,二季度以来,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稳步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增速均明显反弹,并且复苏态势愈加明朗——其中工业最为亮眼,部分行业率先进入主动补库存阶段,提振工业生产增速二季度即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疫情对服务业打击最为明显,但受益于国内精准防疫措施带动生活秩序稳步恢复,以及线上服务爆发式增长、压抑需求释放等因素,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速逐月回升,至年末已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四季度第三产业GDP同比实现超预期增长,并成为当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农业同比增速总体稳定,其中生猪出栏同比降幅明显收窄,存栏呈恢复增长态势。

  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有所强化。面对疫情,投资成为逆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着力点,发挥着推动经济持续回升的关键作用。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同比上升0.43个百分点,改变了2016年以来的总体下降态势,对GDP的贡献率超94%。

  三大类投资方面。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领跑,积压需求释放、房贷利率下调是支撑2020年房地产投资高增的主要原因,叠加信贷、债券及销售回款等带动房企现金流持续好转,房地产施工进度提速。受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增加、进度加快等影响,基建投资(不含电力)累计增速实现温和增长,同时以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治理为代表的“新基建”带动投资效能提升。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仍处于负增状态,但降幅逐月收窄,表明单月的增速实现了显著正增长。并且,从制造业工业产能利用率来看,四季度单季已超2019年同期值,累计利用率也逐季回升,全年回升7.7个百分点,原因是工业企业利润连续高增、政策积极鼓励银行加大对企业中长期投放,企业投资信心得到明显改善。

  2.消费稳步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消费上半年受疫情冲击较为显著,但下半年出现明显反弹,从一季度末到四季度末,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增幅居“三驾马车”之首,并且是四季度GDP超预期回升的主要拉动力。这一点从社零同比增速变化趋势上得到了进一步印证,三季度起,社零月度同比均保持正增长,年末累计同比降幅较年内低点大幅收窄超16个百分点。应当指出的是,2020年线上消费对稳定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物网上商品零售额在社零整体中的占比全年保持在20%以上,为有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

  3.对外贸易实现超预期增长,净出口对GDP形成正向拉动。出口方面,疫情全球蔓延导致供给紧平衡,我国产业链相对完备的优势凸显,在全球供给端的作用得到强化。同时,防疫物资出口高增等推动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出境游、留学等基本停滞导致服务贸易逆差收窄。进口方面,下半年国内投资、消费稳步回暖,人民币升值利好等,对原材料和中间品进口产生较强拉动。以人民币计,2020年我国进出口、出口总值双创历史新高,国际市场份额创历史最好纪录。

  4.CPI与PPI走势明显收敛。CPI同比增速前高后低。上半年,受猪肉等食品价格上涨、一季度疫情扰动部分产品供给等因素带动,CPI同比增速维持在2.5%以上。下半年,随着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提升,猪肉价格逐渐回归,叠加2019年的高基数,CPI同比增速出现明显下降,全年呈持续下行之势,其中11月单月同比出现负值(-0.5%),为2009年10月以来的首次。

  PPI同比增速降后缓升,呈现“V”型。受疫情全球蔓延影响,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遭受阶段性重创,5月单月PPI同比增速创下近五年来最低值(-3.7%)。下半年,随着国内经济逐步回暖,企业开工、基建投资等明显好转,叠加同期国际油价低位回升,带动生产资料PPI、整体PPI同比降幅持续收敛,环比增速连续七个月为正。

  5.人民币汇率总体强势。2020年,各国疫情发展形势是汇率的重要短期影响因素。以4、5月份为分水岭,在此之前人民币对美元出现较为明显的贬值趋势,彼时国内处于防疫最吃劲的阶段,疫情防控的比较优势不够突出。二季度起国内疫情形势好转,三季度海外疫情反弹,全球经济继续遭受冲击,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预期不减,美元指数整体呈下滑趋势;同时我国抗疫成效显著,经济率先复苏,有力支撑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强势走高,12月上旬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报6.53,人民币走出了十二年来最强单季走势。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快速升值主因以下四方面:其一,我国经济率先复苏,基本面相对美国占优;其二,我国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短端流动性,市场利率上行,中美利差走阔;其三,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持续回暖;其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力度加大,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提升,证券投资项下资金流入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支撑。

  财政收入稳步改善。这与宏观经济逐步复苏相互印证。2020全年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速收于-3.9%,节奏上则表现出逐季好转态势。其中,税收收入同比增速为-2.3%,主要税种同比增幅均逐步回升;非税收入同比增速为-11.7%,主要受2019年高基数影响(20%),同时涉企收费继续下降。

  值得指出的是,为支持实体经济渡过难关,2020年出台实施了7批28项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对小微企业的帮扶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2.5万亿元。

  财政支出托底作用强化。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近25万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防疫、脱贫攻坚、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表现为卫生健康、社保就业支出增速相对居前;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累计压减超50%。这一增一减的鲜明对比,体现出特殊时期积极财政政策的有为、有力。

  此外,在基建稳增长需求上升的背景下,交通运输、农林水事务类基建支出增速相对平淡,主要由于基建类支出多由政府性基金支出承担,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更侧重于“六保”领域。

  增加政府债券发行,助力落实“六保”任务。2020年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出现较大幅度增加,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达史上最高水平。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数据,2020年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同比增速超60%。与此同时,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整体较快。7月,历时近一个半月、总额1万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发行工作收官;前三季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券累计发行量已完成全年计划的91%。

  从政府债券资金投向看,用于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领域的资金约占八成,生态环保、农林水利等领域约占两成。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适度支持中小银行化解风险,发挥了财政政策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性进一步提高。

  总量政策合理适度。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货币政策全力应对,全年共推出9万多亿元的支持措施,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务求正常。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0.1%,增速较2019年高1.4个百分点;人民币累计新增19.6万亿元,比2019年多增2.8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3.3%,增速较2019年高2.6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年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8.6%,较去年大幅提高4.2个百分点,且单位活期存款占到九成,是企业现金流得到稳定支持的一个表现。

  分阶段看,2020年上半年总量政策适度宽松,着力支持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流动性;三季度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向好,资金面较为平稳,短期市场利率恢复至年初水平,货币扩张周期进入尾声。人民银行2020 年第四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72.5%、22%的银行家认为货币政策“宽松”“适度”,较第三季度分别增加10.4%、-13%。

  强化政策灵活精准。2020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性显著增加。根据经济发展实际灵活调整力度、节奏和重点,成为货币政策基本原则。

  1-4月,为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人民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超预期投放流动性,出台专项再再贴现政策,大幅降准、降息,社融、M2增速快速抬升,货币政策处于近五年来最宽松时期。5-7月,宏观经济触底反弹,供给恢复、需求回暖,货币政策注重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在此期间,结构性宽松与结构性收紧并存,资金投放精准性进一步强化,两项直达实体经济政策工具出台。8-10月,人民银行多次表示坚持正常货币政策的决心不变,货币政策持续向常态化回归,M2增速稳中有降。年底人民银行适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释放短期流动性,对冲市场波动。

  社会融资量增质优。初步统计,2020年末社融规模存量285万亿元;全年社融规模累计增量35万亿元,比2019年多9万多亿元,并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债券利率下行让利发行人。2020年新发行国债、地方债、公司信用类债券利率较2019年低0.47个百分点,让利超1000亿元。二是信贷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制造业中长期余额增长超35%,比2019年高20.3个百分点,增速连续14个月上升;普惠小微增长超30%,比2019年高7.2个百分点;房地产余额增速连续29个月回落。这“两增一降”反映出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质量明显提高。此外,信贷对精准扶贫、绿色产业等支持力度有所加大。三是企业利率下降。年末全国企业加权平均利率较2019年末下降0.51个百分点,创2015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

  统筹疫情防控和风险防范。上半年,金融政策着力引导多渠道支持防疫工作。推动商业银行积极认购地方政府疫情防控专项债,推动发行专项金融债券,通过债券承销、资产证券化、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帮助缓解企业流动性压力。持续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鼓励其内外多渠道补充资本金,允许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认购中小银行可转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通过开辟发行“绿色通道”、简化线上流程等方式,为疫情防控金融债、企业债、公司债、地方专项债等提供服务支持。

  下半年,防范金融风险权重抬升。明确标债资产和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界限、认定标准及监管安排。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相继出台,结构性存款压降力度持续加大。金融科技及互联网平台公司监管进一步强化,反市场垄断得到强化。

  加强市场化法治化建设。《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要求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要求增强公司业务信息披露全面性和透明度。新《证券法》正式实施,企业债券发行全面施行注册制,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推出。

  债券市场法制建设持续深化。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零容忍”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要求严厉处罚各种违法违规及逃废债行为。基础制度进一步完善,最高法发布《全国法院审理债券纠纷案件座谈会纪要》和《关于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若干问题的规定》;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统一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明确违约处置有关事项;多部门参加债券市场法制建设座谈会,推动全面提升市场法治水平。

  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明确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整体性制度安排。QFII、RQFII规则合二为一,放宽准入条件,扩大投资范围。持续完善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框架,促进金融机构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产品和服务。此外,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逐渐淡出,市场对汇率的决定作用进一步强化。

  预计经济继续稳步复苏,GDP回归潜在增长水平。展望2021,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望继续提升,并主导经济复苏的步伐。同时,消费修复还将进一步加快,出口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叠加2020年较低基数,预计2021年GDP同比增速有望达到8.5%-9%。值得指出的是,考虑到2020年疫情扰动影响较大,建议将2020年和2021年的平均增速作为经济增长的度量,由此两年的平均增速回归潜在增长水平。

  投资方面,制造业投资持续回暖。随着经济持续复苏,投资结构趋向优化。工业企业利润正增长和持续改善,内生地提高了企业投资能力;加上疫苗普及,国外疫情逐步遏制,全球经济复苏共振,国内制造业投资回补空间将进一步打开。预计2021年制造业投资有望接棒传统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成为经济复苏主导力量。

  基建投资适度加快。2020年专项债发行规模达历史峰值,相关资金和投资项目将在今年逐步落地,由此将推动基建投资增速小幅提升。同时,考虑到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预计从国家到地方将陆续出台新基建相关鼓励政策,由此将带动全国多地出现发力新基建之势。

  房地产投资增速稳中有降。《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次强调“房住不炒”。“三道红线”正式实施后,房企融资限制政策进一步收紧,新增房贷受到较强约束,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策略将趋于稳健。同时,在房地产调控趋紧背景下,居民房贷大概率同比少增。综上预计房地产市场将整体有所降温,并将向投资端传导。

  消费方面,在经济修复和促消费政策带动下,2021年居民消费具备提升空间。随着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就业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将持续改善,提振消费回升的内在动力;低基数效应抬升2021年消费增速;餐饮等线下消费正常化将成为消费提升的重要力量。

  进出口方面,疫苗落地后,海外经济复苏步伐有望加快,短期内全球面临供给紧平衡,加之美国大选尘埃落地,全球贸易阶段性繁荣可期,将正向拉动我国出口,预计2021年出口仍将保持强劲势头。国内需求显著回升,制造业投资增速提升,人民币汇率保持高位等,都对进口起到明显推动作用。

  价格水平整体温和,CPI前低后稳,PPI稳步回升。CPI方面,考虑到猪肉价格高基数和生猪存栏量大幅增加,2021年上半年猪肉价格将明显回落,相应CPI同比也将持续走低;此外,随着服务业生产和需求持续改善,非食品CPI将小幅回升。综上预计2021年CPI整体平稳。

  PPI方面,2021年全球经济共振复苏,将带动大宗商品价格大概率保持上涨势头,由此预计PPI稳步回升。同时考虑到房地产投资增速将有所下降,预计PPI温和回升。

  人民币汇率在高位双向浮动。一方面,2021年全球疫情形势将趋稳,全球经济有望逐步复苏,我国经济率先复苏的比较优势随之收窄,并且2020年人民币已积累一定涨幅。另一方面,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将有更多境外资本流入,并且如前所述,2021年我国出口将延续强势,也对人民币汇率产生较强支撑。综上两方面因素,预计2021年人民币汇率将在6.6附近双向波动,整体处于合理均衡水平。

  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稳中向好,但后续复苏进程仍需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因此,2021年应继续保持一定的财政支出强度。一是建议适度扩大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优化发行期限结构。二是促进专项债券形成实物量。避免资金“淤塞”,在适当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的同时做好项目储备,向成熟项目倾斜,优先支持在建工程后续资金,着力提质增效。三是持续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推进地方政府债务“阳光化”,强化科学管理和信息公开。

  统筹减税降费与财政可持续性。受大规模减税降费、经济增速下行等因素影响,地方政府税收减少、支出增加,基层财政出现困难,需要平衡好减税降费和财政可持续性。一是建议将减税降费与税制改革结合。扩大内需、优化收入和财富分配,运用改革办法促进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二是提高财政资金边际效应。优化支出结构,可重点支持社会撬动性大的项目,同时强化全面绩效管理。

  既灵活精准又合理适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宏观政策操作“不急转弯”。应当看到,今年1月金融数据同比增速回落主要是受去年高基数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复苏基础不牢,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离不开资金支持,外部不确定性依然较大。建议货币政策一要强化稳定性,关注对续特殊时期应急政策的调整和接续,释放稳定预期,延续重效率基调。二要注重精准性,不搞大水漫灌,进一步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新发展理念相关领域的支持。三要更好发挥债券融资功能,提高资金直达性。

  实现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均衡。要警惕经济恢复过程中的金融风险,关注债券和违约、高杠杆、资产泡沫等。建议进一步强化政策跨周期设计,构建基于长远利益的宏观调控目标,尤其是在多目标要求下,有必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式明确当期调控重点,并提前做好“相机抉择”,呵护经济金融平稳运行。

  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一要关注资金流向。避免部分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等领域,警惕资产泡沫风险。二要强化外部金融风险防控。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夯实我国经济基本面。三要积极破解中小银行资本金瓶颈,在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帮助补充资本的同时,也要谋划专项债的市场化退出安排。

  持续强化债券市场法制建设。一要落实好已有政策,促进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高效透明、标准统一,对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公开“亮剑”。二要做好债券市场基础法制“查漏补缺”,夯实市场信用基础,保障各类主体权益,助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