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分析

  • 2023-02-09
  • John Dowson

贸易战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分析

  频现。分析把握宏观调控难点,辨析澄清这些观点,对于引导市场预期、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7 月 31 日,中央局会议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了下半年经济工作,明确了宏观经济政策方向,有助于我们理解贸易战背景下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进入二季度以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演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金融风险有所上升,市场对于宏观调控政策理解显著分化,有的论调在媒体上广泛传播,但与政策实际存在较大偏差。比如,有的认为宏观政策已经转向或“全面修正”,“放水”论调开始出现;有的认为财政政策不积极;有的认为货币政策全面放松,去杠杆阶段已经结束等。如果对这些论调不予辨析澄清,它们不仅会影响,也会影响市场预期,干扰宏观调控实施,以至影响经济金融稳定。

  首先,宏观调控并未全面转向。从政策逻辑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中求进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稳是总基调,稳是大局,这决定了我国宏观调控要以稳为主。从调控对象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平稳,增长率、通胀率、失业率等主要指标均处于合理区间,整体上不存在大问题。这决定了我国“宏观政策要稳”大方向不变。从未来走势看,我国经济外部不确定性较大,存在潜在金融风险,有必要提高政策前瞻性,做好政策储备,注重预调微调,但宏观调控没必要过度反应。从 7 月 31 日中央局会议看,要求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同时财政政策积极取向未变,货币政策稳健基调未变。因此,目前宏观调控难言转向,只是根据当前形势和任务,进行了一些预调微调。

  其次,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人质疑财政政策积极性,主要是对积极财政政策存在误解,也没有考察近几年财政预算实际安排。积极财政政策是相对于稳健或适度从紧财政政策而言的,是指在一定情况下采取扩张性政策,安排一定规模财政赤字,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从我国财政实践看,1994-1998 年上半年实行适度从紧财政政策,1998 年下半年-2004 年以及 2008 年 11 月至今实行积极财政政策,2005-2008 年11月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并不意味着赤字一定增加,2004年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但赤字规模持平于 2003 年,类似于今年的情形,2011 年和 2012 年赤字甚至是减少的。此外,看待财政政策是否积极,还需考虑具体财政安排。2015 年以来,我国创设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当年发行 1000 亿元,2016 年 4000 亿元,2017 年 8000 亿元,今年 1.35 万亿元。这部分不列入赤字,但纳入地方政府性基金,用于支持在建项目,实际起着扩张财政作用。如果将专项债券也作为赤字,2018 年赤字率可达 4.1%,高于 2017 年的 3.8%。从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看,2018 年基金预算赤字 13884 亿元,而 2017 年盈余 762 亿元,2015 年、2016 年赤字仅 1721 亿元和4248亿元,2018年财政政策积极性可见一斑。市场之所以认为“财政政策不积极”,主因在于财政支出进度慢、专项债券发行慢,而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上半年财政支出增长 7.8%,增速比去年同期低 8 个百分点,比财政收入增速慢 2.8 个百分点,为 2011年以来首次慢于财政收入增速。同期,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3673亿元,仅为全年发行任务的27.2%,进度明显滞后。下一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重在落实已有安排。7月23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积极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在聚焦减税降费的同时,加快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支持在建基础设施项目。

  第三,货币政策不会全面放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发展全局、人民财产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当前,去杠杆取得初步成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处于关键期。如果此时全面放松货币政策,再度“大水漫灌”,那就回到老路上,金融风险继续积聚,可能酝酿更大危机。7 月 31 日中央局会议明确,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这表明,货币政策闸门不会大开“放水”,当前并未如有人声称的进入“稳杠杆”阶段,未来还将继续推进结构性去杠杆,降低地方政府和国企杠杆率。上半年,虽然央行实施了三次定向降准,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冲性的,并不意味着政策大幅放松。这是因为:第一,外汇占款不再是补充基础货币主渠道,上半年仅增加 405 亿元;第二,前 7 个月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 1.04 万亿元;第三,央行创新工具虽然实现货币净投放,但额度有限,截至 7 月末,SLF 余额同比减少 1272 亿元,MLF、PSL 余额分别增加 5279 亿元和 4010 亿元。从政策效果看,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下行,表明流动性稳中偏松,但并未有效传导至实体经济,企业利率抬升,新债券发行困难,融资渠道持续偏紧。当然,从妥善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角度,货币政策注重预调微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鼓励支持实体经济,但这并不意味着全面放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