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宏观连载三十 新宏观之货币循环:月度GDP公式

  • 2023-04-25
  • John Dowson

新宏观连载三十 新宏观之货币循环:月度GDP公式

  编者按: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系统稳定性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解决经济周期是经济学家的使命所在;在令人失望的经济世界中,我们需要反思经济流派的是非得失,呼唤经济学。

  根据产业树模型,假设产业的初始为M,平均工资率为W,平均加工利润率为P,工资收入为L,加工利润收入为K。

  次级产业得收入M(1-W),加工利润M(1-W)P,工资支出M(1-W)(1-P)W,次中间品支出M(1-W)(1-P)(1-W);

  再次级产业得收入M(1-W)(1-P)(1-W),加工利润M(1-W)(1-P)(1-W)P,工资支出M(1-W)(1-P)(1-W)(1-P)W,再次中间品支出M(1-W)(1-P)(1-W)(1-P)(1-W);

  L+K=M表明,产业购买劳动力、中间品的货币流出最终形成了居民工资收入与中间产业的利润收入,即通过产业树模型分解资本品,完成了货币的分配,得到工资分配乘数与加工利润分配乘数。这样就以实际的货币成本投入替代了门格尔的预期边际效用,而维塞尔运用联立方程得出的归算理论没有上文运用等比数列得出的分配乘数更好地体现财货的级差。

  汽车制造业为中国支柱产业,根据2017《中国汽车行业薪酬对标报告》,2017年对标企业销售收入34347亿元,利润2985亿元,人工成本1788亿元,得P=0.095,W=0.057,L=0.388,K=0.612,由此解释中国的畸高储蓄率。

  公式(6)与(7)将宏观范畴中的工资收入与利润收入与微观范畴中的企业工资率与利润率联系起来,但由于企业众多,获取平均利润率与平均工资率的统计成本巨大,因此,上述公式仅具有理论意义。

  在居民支出环节中,工人工资有一部分作为储蓄,加工利润有一部分作为消费,而工具、设备、厂房、土地等的生产与销售属于加工利润的内部调整,对冲后形成消费与储蓄,从而得出储蓄率,其中,用于直接融资的,称为直接储蓄率;用于间接融资的,称为间接储蓄率。下文将间接储蓄率S简称为储蓄率S。

  传统经济学将M2视为货币供应量,以M2/GDP持续增长而惊呼货币超发了,但另一方面,又对CPI、PPI疲软无法解释,于是陷入货币迷失的困境,它反映了货币理论与经济现实的脱节。

  ①存款以消费为目的,称之为消费存款,对应商行超额准备金资产,无债务创造,也无挤兑之虞,不需提法准,商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变,即支付职能。

  ②存款以储蓄为目的,称之为储蓄存款,对应资产,有债务创造,存在挤兑风险,提法准只是减小该风险,而不能根除,商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增加,即借贷职能。

  储蓄存款的增量经商行借贷后产生了一笔增量,与当前的消费需求一起组成货币流量,流出开户行,甚至商行体系,流向中间加工商与工人,然后再经零售商、批发商,流回厂商,创造名义GDP。创造GDP的交易要交税,最后集中上缴央行国库,流出商业银行体系,该货币的结算与清算需要全社会的认可,M2是不同银行债务的累加,而各银行的支付能力千差万别,故货币流量只能是基础货币,由于法定准备金被锁定,因此,线与超额准备金。在电子货币时代,M0消失,货币流量只有超准。

  储蓄存款的存量形成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不流动,而活期存款在二级市场中买卖股票、债券、房产、外汇、期货、理财等,交易频繁,但并未流出商业银行体系,属于银行系统内部负债的结清算,不创造名义GDP,尽管个别储蓄存款存量会用于消费,但会有后来的储蓄增量补充,故储蓄存款存量整体上不消费。

  如果储蓄存款存量进行消费,购买库存,那么,商行以超准支付,人以此偿还,结果储蓄率下降,存量减少,物价平稳。

  如果储蓄存款存量整体进行提现,那么,抵押存货价格暴跌,企业倒闭、银行挤兑。现行会计准则中,将银行存款视为现金等价物,这是微观思维,因为银行存款在宏观上无法全部变现与转出。

  我们还可以从债务货币化反推M2货币论的荒谬。由于累积债务不能偿还,使得M2对应空账,故货币化偿还M2,才让M2真正货币化。

  考虑简单再循环模型,在月薪制下,工人每月获得收入,然后该月花光,企业收支每月一次,可见,创造GDP的货币流速为月度,而虚拟经济的货币流速则不定。

  有人以电子支付为由来论证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了,但这是不成立的。因为如果前半月以电子支付将工资花光,那么,后半月将喝西北风。

  传统货币理论将M2视为货币供应量M,然后根据MV=PQ=GDP,得出V=GDP/M2,即V取决于GDP与M2,并非独立变量,且与货币供应量成反比,这是与现实相违背的,可见,该理论并未找到真正的货币流速。

  因此,货币流速为一月一次。该结果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合著的《宏观经济学》19版184页中的结果一致。

  下面进行定量实证。将每年十二个月度M0、M1、M2分别加总,得年度M0、年度M1、年度M2,然后再求出年度M0、年度(M1-M0)、年度(M2-M0)与当年GDP的比值,得到如下表与图。

  由趋势线)/GDP从4倍上升至6倍,年度M0/GDP从1.65倍下降至0.96倍,年度M0/GDP最接近1。同期,市值/GDP的峰值从2007年的1.22下降为2015年的0.77,GDP增速从2007年的0.14下降为2018年的0.06,即流动性由过剩到不足,而非M1与M2显示的过剩。因此,数值与趋势均证明,影响GDP的货币流量为M0,不是M1或M2。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得短期消费函数:C = α + βY,式中C为现期消费,α为自发性消费,即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Y为可支配收入,βY表示引致消费,它的基本含义是消费是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的和,消费者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可支配收入。

  新宏观认为:凯恩斯的C = α + βY消费函数中的 α并非常量。因为它要么是自己以前的储蓄存量,要么是祖上遗产,而祖上遗产也属储蓄存量。由于储蓄来自收入,即与收入正相关,故 α应该是关于收入的变量,也即不存在一个能适应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固定常量,于是,C = αY + βY=(α + β)Y= KY。

  那么,第一个月的GDP为M,消费需求为M*(1-S),储蓄为M*S,央行提准为M*S*D,收入为M*S*(1-D),则:

  当M*(1-S*D)^(N-1)=0时,货币流量为零,经济陷入死寂。其形状为高点逐月衰减直至为零的脉冲。

  作者简介张二寅,山东宁阳人,现居天津。中国社会科学院MBA,国际财务管理师(IFM),第一经济首席宏观经济学家。当代宏观经济学者,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经济学、控制论等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新宏观创建者,储备需求倡导者,指出储备需求为第四大需求,它实现了对消费不足的价值补偿,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路径。专著《新宏观主义》,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7月。合著《草野集——中国经济再出发》,新华出版社,2016年12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