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宏观 经济学的奥秘

  • 2023-04-25
  • John Dowson

新宏观 经济学的奥秘

  微观经济的个体消费偏好在整体上消失了。因为个体的偏好加总后形成整体需求,它一方面查缺补漏,另一方面要有购买力保证,即有效需求受制于宏观层面的货币供给。

  微观经济的生产函数执着于供给端,无关需求,而没有需求是无法生产的。因此,以生产函数为核心的供给主义本质上属于实物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格格不入。

  宏观经济学的Y-E、IS-LM、AD-AS模型的共同缺陷在于将供给与需求割裂,认为两者均自发于市场,回归于市场,而现实却是供给与需求在货币上是紧密相连的:厂商在表面上作为商品供给方与劳动力需求方,而实际上它同时作为货币的需求方与货币的供给方;消费者在表面上作为商品的需求方与劳动力的供给方,而实际上它同时作为货币的供给方与需求方。即存在两大循环——实物循环与货币循环,并且货币循环居于实物循环之前,货币信息命令实物生产,典型如订单经济、合同经济。

  在央行出现前,货币为实物,来自于挖掘,也即市场内生,不需还本付息,故货币等同实物,货币循环包含于实物循环,因此有了货币中性,萨伊定律成立,均衡存在。

  但是,央行出现后,货币为价值符号,它需要市场主体借贷而生,市场外生,需要还本付息,还有货币储蓄使货币投资必然亏损——由于市场以利润表为主,而利润表分期计提折旧,故尽管现金流短缺,但账上利润却很丰满,由此误导企业家借贷以继续投资,结果债务累积,库存积压,当债权人集体主张货币收益时,债务人现金流迸裂,如果债务人为企业,即为大企业危机;如果债务人为消费者,即为次贷危机;如果债务人为国家,即为主权债务危机。由此货币非中性,萨伊定律失效,明斯基时刻来临,债务周期出现。

  价格均衡并非重点,市场主体关注的是资产负债率、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尤其是微观层级的现金流宏观层级的货币流,它们决定了市场主体的生死,这就是所谓的凯恩斯流动性偏好,但其根源并非发自心理,而是央行建立的货币循环对货币经济的统治。

  新宏观在迂回生产的基础之上,加入魁奈生产表分配理论,构造了产业树模型,然后确定货币流量为基础货币扣除法定准备金部分,货币流速为一月一次,消费函数为收入*(1-储蓄率),得出月度GDP=M*(1-S*D)^(N-1),其中,M为基础货币,S为储蓄率,D为法定准备金率,N为月度序数,当货币流量触及低限时发生流动性短周期,货币当局可以通过量宽、降准以及降息以降低储蓄率,达成增加货币流量予以消除,当债务存量远大于货币流量,以至于无法支付利息时,即所谓明斯基庞氏融资,形成债务性长周期,从而完成了经济周期的量化。

  当S=1时,加总即得货币乘数公式,周期总GDP=M/D,可见,货币乘数理论的缺陷在于将直接再存款,相当于完全储蓄,而利率高于存款利率,这是违背经济理性的。

  当D=1时,加总即得投资乘数公式,周期总GDP=M/S,可见,投资乘数理论的缺陷在于因为漏掉了储蓄的贡献而夸大了流动性的衰减程度。

  当S=0时或D=0时,加总即得费雪公式,周期总GDP=M*N,可见,费雪公式的缺陷在于没有债权债务的位置,仅适用于储蓄率为零、货币流量不变的简单再生产情形,由此得出货币中性的误导。M2是债权存量,故不适用于费雪公式。

  传统经济学能对现实施加影响的只有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其中,货币政策的量宽(包括无限量宽、外汇占款、逆回购、再等)、降准、降息(促进储蓄率降低)的效果可由月度GDP=M*(1-S*D)^(N-1)来描述,它通过调整M、S、D使月度GDP增加,货币流量加大,从而形成流动性短周期,但它无法克服债务性长周期,因为它在累积债务;传统财政政策的本质是保障I=S,也就是避免流动性陷阱,让借贷继续,本质还是使月度GDP=M*(1-S*D)^(N-1)成立,因此,它同样无法克服债务性长周期,只是将债务有企业或消费者转移至政府,结果国债高企。因此,传统的宏观调控体系失效。

  新宏观根据顺差拉动可以实现摆脱债务周期,但又不可持续这一事实出发,优化出储备需求以替代顺差拉动,在实施储备需求之前,或者实施之后针对储蓄剩余的常规调控如下:

  (a)流动性下限,也就是基础货币扣除法定准备金,公式表达为:月度GDP=M*(1-S*D)^(N-1),它应该逐步递增才能保证名义GDP的增长,具体方式有量宽M、降准以增加D,降息以减小S。

  (d)物价区间,包括消费品价格指数CPI与中间品价格指数PPI,其值一般设定波动范围为年正负3%。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