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20-2021)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 2023-04-30
  • John Dowson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20-2021)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11月28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2020-2021)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伟,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联席主席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闫衍等嘉宾出席论坛。刘元春代表论坛研究团队发布了论坛主报告《迈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中国宏观经济》。与会嘉宾就2020-2021年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刘伟在致辞中向到场来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本期年度论坛聚焦“迈向双循环新格局的中国宏观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内外复杂因素叠加背景下中国重塑发展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战略选择。从外部环境看,我国面临某些西方国家的战略性、全方位的阻碍甚至是打压,增加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挑战性和不确定性;从内部来看,我国GDP总量、人均GDP在去年都迈上了新台阶,但也面临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经济增长质量总体不高等问题。

  刘伟表示,因此,构建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不仅是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背景下的权宜之计,更是推动中长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战略选择。首先,国内循环是根基,只有真正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其次,提升产业链的核心是创新。一方面是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另外一方面是制度创新,提升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完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此外,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互为推动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闯过关口的迫切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

  刘伟指出,在双循环过程中,既要更好发挥政府顶层设计、统一布局、组织协调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基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既要夯实基础研究,又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既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又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论坛第二单元,刘元春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0-2021)。报告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分析了当前经济复苏的形势、面临的问题、下一步的趋势;其次,研判2021年中国经济的运行逻辑、可能的风险和挑战;最后,确定超常规政策退出的时点和方式,研究战略转换的路径和风险。

  刘元春在报告中指出,2020年的中国经济呈现出V型反转与稳步复苏的特征。在疫情冲击下,2、3月份我国采取了大面积的封锁、防疫政策,导致了整体经济的全面下滑。4月份武汉重新开城,我国疫情阻击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并有序组织复工复产,并且在5月份“”期间推出了一揽子规模化刺激政策。这一系列政策也推动二季度中国经济开始逆势上扬,三季度持续恢复。从不同行业角度来看,我国第二产业恢复良好,制造业和建筑业一马当先;同时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反转现象好于常态路径。然而第三产业整体及批发、零售、交通、住宿、餐饮、租赁、商业服务等行业依然处于负增长状态,还没有重返常态化的路径。

  基于202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报告指出,我国经济成功抵御疫情冲击并呈现十大亮点。第一,实际GDP增速实现V型反转,经济景气度显著回升。对比世界三季度-9.8%的增长速度,我国单季度经济名义增速达到5.54%,这也保证了我国经济整体收入状况由负转正,并同时带来预期的变化。第二,工业增长回归常态,服务业生产持续恢复,生产者经营预期持续改善。第三,高技术产业韧性十足,增加值和投资双双逆势增长。第四,外贸外资超预期增长,累计同比增速双双由负转正。在今年8-10月,我国出口实现两位数增长,同时外资也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第五,投资和消费需求持续恢复,内需增长动力逐渐增强。第六,随着经济稳步复苏,城镇调查失业率持续下降,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实现增长。今年前10个月新增就业超过1千万,提前三个月完成全年的就业目标。第七,随着经济复苏,公共财政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明显改善,下半年基本正常化。第八,外汇市场、股票市场等金融市场总体稳定。不同于以往情况,今年前10个月的金融市场不仅没有出现下滑,反而出现了逆势上扬的态势。第九,房地产市场在“房住不炒”的基本定位下温和调整。第十,很多高频数据较为靓丽,预示复苏态势在持续加速。这一点在我国出口数据上体现尤为明显,随着各国经济恢复脚步加快,我国的集装箱指数、运价指数等都出现大幅上扬。

  报告预测2021年GDP增速将达到8.1%。但是明年经济增速整体呈现出“前高后低”的态势,四季度的增长态势预计将下滑到5.4%左右。并且四季度是明年经济状况一个很重要的参照系,四季度经济的常态化是我国明年经济发展的关键。

  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刘元春认为,中国成功取得了新冠疫情阻击战和经济保卫战的双重胜利,为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的启动创造了最佳的战略时机和宏观基础。除此之外,2021年是中国经济持续复苏之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常态化的一年,是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与转换之年,更是中国开启“十四五”规划实施战略转换的第一年。世界疫情的逐步消退、中国超常规政策的常态化、中国发展战略的转化和调整、内生新动能的逐步抬头将成为左右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最核心的4大力量。

  第一,必须理性、科学认识清楚2020-2021年份宏观经济运行逻辑的独特性,全面认识到疫情冲击、疫情防控、经济纾困、疫情消退、超常规政策退出在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上带来的新规律和新现象。

  第二,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疫情阻击战、中国经济保卫战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不同步性给予了中国十四五规划战略转型的契机,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面临的新任务具有强烈的挑战性。

  第三,必须认识到当前经济复苏远没有达到常态化水平,经济复苏的核心力量依然来自于超常规的疫情纾困政策,且具有强烈的不稳定、不均衡、不确定等特点。

  第四,科学认识明年各类宏观参数同比增速过高带来的经济景气假象,多角度多层次对2021年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进行科学研判。

  第五,明年的宏观政策需要以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为锚,以全面扩大内需、缩小供需缺口为基本目标,为新战略启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妥善安排抗疫政策和纾困政策的退出,积极应对金融风险显化的挑战,逐步回归常态化宏观调控模式。

  第六,高度重视政府债务率快速的上升和面临的结构性问题,超常规的积极财政政策需要在2021年二季度开启逐步向常规性积极财政的转变。

  第七,货币政策在2020年3季度开始做出边际调整,但规模、全社会融资总量以及货币供应量等参数的增长速度依然大幅度高于名义GDP的增速(5.5%),这些货币政策参数在2021年要进行进一步的适度调整。

  第十,应对未来风险挑战,中国需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必须抢抓疫情期间我国经济率先复苏的窗口期,大力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论坛第三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闫衍主持,朱光耀、蔡昉、曹远征、王一鸣、李稻葵发表演讲。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常设性高端学术及知名品牌活动平台,依托学校在经济学领域的突出学科优势,聚焦中国宏观经济重大前沿问题开展研究与讨论,发挥“国家高端智库”咨政启民的功能作用,共谋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与策略,形成了包括年度论坛、季度论坛、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等系列学术产品矩阵。自2006年开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并发布报告近120期,在国内宏观经济学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学术影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