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乡绽放团结花。壮族铜鼓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最广。这是民间艺人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铸造一面巨型铜鼓。卢增令 摄
60年风雨同舟,60年辉煌共铸。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来临之际,本报推出“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图片特辑,用60幅最能代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图,向读者直观地展示八桂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新变化。
党的以来,广西全面贯彻落实习总赋予广西的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三大定位”新使命,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大刀阔斧推进改革,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一举由昔日西南边陲发展成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枢纽。
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局部改革到全面改革,从发展商品经济到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广西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区情的改革发展之路,一批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重大改革落地开花结果,成为具有广西特色的改革亮点。其中,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商事制度改革、沿边金融综合改革等均走在全国前列。
立足“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广西充分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开放发展新格局。目前,广西正积极探索新型跨区域国际合作机制,打通关键节点、关键通道,把“一带”与“一路”连接贯通起来,在形成以北部湾为陆海联运枢纽和门户的国际贸易大通道的同时,主动融入对接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力推进与云南等省份的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和政策、规则、标准的“软联通”,向东借力发展,向西开拓市场。
在广西23.67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上,有包括壮族、汉族、瑶族等12个世居民族和其他44个民族和谐共处。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广西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守望相助、亲如一家,团结一致谋发展,齐心协力搞建设,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八桂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5年来,广西大力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下达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4.85亿元,支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下达资金6.81亿元,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区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食堂改造、校园建设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下达资金55.6亿元,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公路“千村通畅”工程……如今,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三月三”既是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的重要节日,在广西,12个世居民族每年有2700多万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欢度这一节日。近年来,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过程中,广西始终把推进民族文化繁荣作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民间文化活动,建设各民族共享共乐的精神家园。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坚持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与特色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北部湾城镇群、桂中城镇群、桂北城镇群、桂东南城镇群,大力推进右江河谷走廊、黔桂走廊、桂西南和桂东北城镇带建设,“四群四带”城镇空间格局初步形成。
2013年全区经济暨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广西不断优化城镇布局,实施大县城战略,推进产城融合,打造魅力城镇,不断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2014年12月,柳州市和来宾市被列为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柳州模式”和“来宾经验”成为广西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的典范和生动样板。如今,在柳东新区2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合了汽车整车生产、研发、零部件配套物流、教育培训、会展贸易、金融保险、运动文化、检测检验等多个功能区域。来宾市不断增强教育、住房、就业等民生领域的公平性,截至2017年底,累计吸引超过30万农民落户城镇。
“以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为基础,发展美丽经济,建设宜居城市和蓝色海湾城市群”。2017年1月,国务院批复《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北部湾城市群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新型城镇化蓝图绘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前,广西17个市县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和园林县城,12个城市建成区5%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城镇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居民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党的以来,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西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广西是农业大区。近年来,我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形成了粮、蔗、果、菜、茶、蚕、菌、罗非鱼、肉牛肉羊、生猪等10大主要种养产业和富硒、生态循环、休闲3个新兴产业,其中甘蔗、桑蚕、芒果、柿子、柑橘、松脂、八角等产量居全国前列。
乡村面貌日新月异。近年来,广西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消除茅草树皮房攻坚战、城乡风貌改造、“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等活动,建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生态宜居项目,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全区农村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55万减少到2017年底的267万,贫困发生率由18%下降到5.7%。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精神脱贫”成为主攻方向之一。近年来,广西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水平。这些职业农民在农村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创办家庭农场,或兴办现代农业生态园,成为带动周边农户创业致富的领头羊。
2018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定》,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和产业发展,促进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如今,广西乡村一天天实现华丽蝶变,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区、生态惠民,一届接着一届传承好“绿色接力棒”,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
近年来,我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经济十大工程。2017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2.31%,建成自然保护区达7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个,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植被生态质量和植被生态改善程度居全国首位。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我区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推进生态经济、绿色产业蓬勃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转型绿色崛起之路。目前,“环首府生态旅游圈”正稳步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初见成效,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基本建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广西一大优势和品牌。2017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5.2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5580.36亿元。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全区上下,在绿色发展之路上越走越精彩,广西的生态名片越来越靓丽。
自治区成立60年来,广西坚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全面提升。
近年来,广西陆续实施了一大批民生项目:筹措上百亿资金,实施了基层教育基础设施三年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行动计划,提升基层卫生建设能力;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和行政村公共文化中心建设,免费开放图书馆、博物馆;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政府扩大公共购买服务,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活动,让老百姓不出家门就能看到高水平的文艺作品。
2017年,广西财政的民生支出占比达到81.3%,全区各族群众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排全国第三位;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08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今日的广西,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边疆巩固安宁,人民安居乐业,干部群众精神振奋,正阔步前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