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和几年前开启的中美贸易摩擦,让国际局势中的不确定性大增。中美国力差距缩小,守成大国对体系中的潜在挑战者敌意加剧,中美双方在贸易和外交领域的频繁摩擦使得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与此前40年有极大差异。
中国深度参与的全球产业分工链条因此面临断裂风险,高出口和外向型经济拉动的增长也可能难以为继。
正是在外部环境风云变幻之际,中国提出了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意味着产业分布、城市格局洗牌在即,从出口、内需和基础设施投资层面的生产力分布将开启新一轮板块运动。
以更积极地姿态参与国际合作,新的洲际联通基础设施如中欧班列有望从陆地上实现与欧洲的高效贯通,中欧投资协定签署,这都是新格局下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表现。中欧班列这一新兴洲际通道,还肩负着更多的使命——基础设施出海,用中国庞大的制造业供应链来链接海洋贸易难以企及的世界心脏,从而输出工业发展和文明,重塑地理。
大内需时启。由于具备庞大的中等收入人群,中国此前在工业发展比较优势上的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渐消,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凸显,基于内需形成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枢纽级制造品牌具备了可能性。从内需中挖掘经济的发展空间和动能,产城竞合模式也超越了原有的地理区位竞争范畴,谁有能力更好地构建与国内消费人群和产业链条之间的联系,谁就站在了城市竞合更有利的位置上。
对国内大循环的强调,也在呼唤对内开放和统一的国内市场。从区域均衡发展层面看,内陆腹地的广袤空间迎来了发展契机。产业园区这一为中国工业化的方案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经济组织形式,既呼唤更为专业的运营者,也日益成为城市产业竞争的重要基础设施。
回顾180年的现代化演变历程,可以发现中国从沉沦到复兴之路,其中隐藏着不可忽视的三重因子——独立自主之路,区域经济模式多样性,不甘沉沦之心。
独立自主之路,确保了中国作为工业化后发国家,在国家工业政策和产业发展层面,拥有长期的、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
区域经济模式的多样性,使得中国的崛起是多地驱动式的崛起,此起彼伏,如同满天星斗。中国经济的活力并不由单一地域、单一要素左右。它意味着自下而上的能动性得以发挥,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中国因而成为新经济绝佳的试炼场。在充分的试错空间里,工业化进程、现代化发展和改革能以渐进的方式进行,由此,中国经济得以实现接力式的长期稳定增长。
而这种区域经济满天星斗、百花齐放的格局之所以得以形成,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正是有从张謇开始的不同时期的创变者们对国家命运的强烈使命感,在一腔热血和一颗不甘沉沦之心的驱动下,才有众多的生产力边缘地带摆脱区位发展劣势,让区域崛起从可能性、偶然性,成为现实必然性的可歌可泣故事。
时间维度的工业化推进,空间层面的区域发展创新和个体创变者不甘沉沦、永不屈服的灵魂,这就是中国崛起和中国模式的秘诀,也是中国发展的基本盘。正是有了这一中国基本盘,区域创新风起云涌,各领当时,中国实现了强劲而稳定的长期增长,摆脱了落后与贫穷,一步步走向复兴。
中国基本盘出版工程第一季《中国基本盘》的主题就围绕中国基本盘的三重因子展开,按照时间和空间维度相叠加的区域工业化模式创变演进谋篇。
主体分为五大章节,分别论述了近代民族资本在夹缝里的艰难腾挪,计划经济时期创造的工业奇迹,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机和活力,以互联网平台经济、新国货浪潮等新商业现象为代表的中国创新力,新发展格局下超越地理的新变量等主题。
中国制造业大升级之际产城竞合模式的变革,被视作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园区经济在新发展格局下的机遇与挑战……
这11个案例虽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但始终离不开对5种关系的思考——中国与世界,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边缘与中心,独立与依附。这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避无可避的主题,案例的价值和典型意义也正是在不同的参考坐标里反复被审视而得以确认。
通过分析和总结经济空间演变轨迹里的典型模式,探寻工业化进程里的历史现场,我们期望逼近那些在历史大模型中将某种模式由可能性变为必然性的惊险瞬间。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除了是工业化城市化在不同地理空间演进的历史,更是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史。它并非被动承受的产物,而是中国精英分子主动求索的成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