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创新推出的一种工作机制,针对梳理出的27个高频难点问题,每月围绕1个主题、选取2-3个具体问题,听汇报,明责任,搞研究,提措施,督全程,解问题。
市政务服务局副局长孙舫介绍,这种机制试运转半年来, 成为“接诉即办”改革持续深化的产物,“每月一题”来源于“已诉”,但更关注“未诉 ”,旨在“未病先治”。
那么,“每月一题”与基层治理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孙舫表示:提级响应、高位推动解决民生难题,就是在为基层减负。高兴的不仅是老百姓,还有基层干部。
北京青年报记者连日来在对基层的采访中发现,通过“每月一题”机制,基层在解决一些“老大难”问题上更为彻底,甚至带动了一批、一类问题的解决。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每月一题”的27个问题清单中,“垃圾清运不及时”是位居前列的重要一题。
朝阳区劲松街道百环家园等小区因垃圾清运不及时,今年多次出现过垃圾堵门问题。究其原因,街道工作人员表示,主要是在垃圾站、楼、处理厂之间的清运流程中,垃圾清运车的周转率不高,一旦不能及时返回,小区垃圾自然容易出现“肠梗阻”。对于这些问题,劲松街道曾专门开会研究,但因为条块分割街道无法直接调度这些清运车辆,对于垃圾清运不及时只能“一次管一次”,问题无法根治。
全市推出“每月一题”工作机制后,针对“垃圾清运不及时”被列入清单,朝阳区委及时介入,出台《朝阳区“垃圾清运不及时”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区委建立与区监督中心12345联动机制,单个点位连续出现2次及以上的举报,由区监督中心向区委预警,由区委跟进督办。区委同时协调车辆增派运力,无需街道出面。这些,让劲松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科长黄克难感到“如释重负”,“委的协调力度,比街道和社区大,效果也强很多。可以说,垃圾清运不及时的‘老大难’在我们辖区算是彻底解决了”。
“每月一题”,别瞧仅仅是个“一”,实质上却是一种“纵深式”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机制。这个“一”不是一次性地堵住跑冒滴漏的水管;不是一次性地清理堆放的垃圾,而是“把脉”到深处,重药去沉疴,将问题“连根拔起”,彻底解决。在这之中,基层治理得以完善,干部们为老百姓做事的“命中率”更高了,劲头也更足了。
“每月一题”涉及民生方方面面。除了上文提及的 “垃圾清运不及时”外,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每月一题”机制的推动下,平谷区拥有2000多人口的大村——东店村解决了十年诉求不断的公交站点设置太远的问题;怀柔区顶秀美泉小区解决了持续4年多的高楼断水问题,每逢周末用水高峰期用大车“拉水”到小区门口的场景再也见不到了。在“养老机构收费和服务、居家养老保障方面”,西城区太仆寺街社区在市级相关部门的直接推动下,和饿了么等平台签约,定点提供老年餐,彻底解决了社区老年餐桌供不应求的问题。
高位协调一个具体问题,行业主管部门利用管理优势加以彻底解决,唯其“彻底”,社干们才能舒展眉头;唯其“彻底”,老百姓们才能息诉“顺气儿”。
“当初说好了两年,现在10多年过去,有的老人没有等到拿房本的那天。”对于海淀区花园新区的276户居民来说,薄薄的“大红本”一直是心里最大的牵挂,也是社区一直难以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小区没能完成原本规划的建设任务,这是房本下不来的核心原因。”清河街道花园楼社区、居委会主任王春梅介绍,花园新区项目属于原址回迁,但在后续搬迁腾退过程中,老楼的18户居民不愿搬出,导致2号楼及其公共服务配套无法开工建设,项目也就无法达到规划验收条件。
像花园新区的情况并非个例,海淀区双榆树东里甲20号楼的160户居民,长达17年未拿到房产证,其原因更加复杂:建设过程中,开发商擅改规划、一房两卖、随后失联……
各种复杂的历史问题,导致房产证难办,成为全市不少社区居民反映强烈的一大顽疾。今年市级“每月一题”12类主题的第一项,便是聚焦群众关心关切的房产证难办问题。该任务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牵头,会同属地政府部门、项目主体建设单位等,形成“一揽子”工作方案,解决一个问题带动解决一批问题。
像花园新区这样没有完成搬迁腾退的小区,决定进行“容缺”办理,已入住的回迁户可以尽快办理不动产登记手续;像双榆树东里甲20号楼这样存在违建的小区,则委托检测机构进行避雷、安全检测鉴定,认定房屋可以安全使用的,可为购房人办理产权登记。
根据市规自委的工作方案,对于房产证办理难这一大类问题,要求通过深入小区、入户走访、与居民代表座谈等方式,倾听群众心声,寻找解决思路,按照“尊重历史”“无错优先”“有错必究”的基本原则研究制定解决方案,以加快推进全市解决历史遗留项目不动产登记问题。数据统计显示,在“每月一题”机制的推动下,今年以来,全市已为5.2万套房屋解决了不动产登记难题。
中关村街道东里南社区、居委会主任曹红莉说:“‘每月一题’机制帮我们解决了长期面临的房产证办理难这一突出矛盾,确实为社区减轻了负担!社区少了这一重大矛盾点,党群关系更加和谐了,居民们也感到很高兴。”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一个问题带动一批问题”的解决,成为“每月一题”机制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不仅仅是房产证难办问题,“垃圾清运不及时”同样遵循这样的解决规律。
今年5月25日,家住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北里东区社区15号楼的一位居民向12345打电话反映了自己的困扰:“各种废旧衣服、塑料泡沫堆放我家楼下,一推开窗户就能看见,夏天还有味儿……”接到投诉件后,东花市街道北里东区社区马林、副主任夏莉莉、网格员邢亚君立刻查看并了解了堆放垃圾的情况,原因是小区内空间狭小,低值可回收物体积大没地方存放,所以一直暂存在东区15号楼南侧。夏莉莉找到了物业负责人进行清理,可四天后,原位置的“顽疾”再度“复发”了。夏莉莉发现小区内其他位置也存在一些低值垃圾乱堆放的情况。
一个“点”带出一个“面”,为了彻底解决整个社区居民低值可回收物的堆放问题,东花市街道北里东区社区想了三招:一是找专门回收旧衣服的公司,在东区南门设置了衣物回收箱,并给居民做好提示;二是在中区一些楼的桶站中增加了一个可回收垃圾桶;三是协调一家物业公司在小区外的停车场专门辟出一块空间,用于临时存放低值可回收物。
夏莉莉坦言:“市里、街道、社区频频在提‘每月一题’,这也为基层解决难题拓展了工作思路,比如督促我们‘举一反三’地想办法。每天社区需要面临的问题很多,有的问题反映上来的可能只是一个‘点儿’,但是通过解决这一个事儿,就把整个面上的问题解决了,提高了效率、根治了问题,还实现了‘未诉先办’。”
市政务服务局副局长孙舫在接受采访时分析了“每月一题”的几大特征,特别强调了提级响应为基层减负。
她指出,实际上“每月一题”要解决的问题分为三层:一是各区、街道(乡镇)能够自行解决的问题,及时高效解决;二是对于超越基层事权的复杂难题,可提请上级主管部门协调解决;三是对于跨行业、跨区域的“老大难”问题,在把问题分析透、责任分析清的基础上,可向专项小组办公室提出建议,提请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协调解决。“对于‘难啃的骨头’如涉及现行政策法规问题,就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因此,很多市级行业主管部门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高位推动解决民生难题。”
实际上,解决房产“办证难”问题,正得益于高位推动。“今天终于拿到了房产证,我这一等就是20多年!”5月7日,家住石景山区鲁谷街道园社区的王先生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房产证,红色的证书上,“不动产权证书”六个烫金的大字格外显眼,翻开证书,里边还有户型图和不动产单元号,权利性质那一栏标着“房改房”。
和王先生一样,家住园的20号、21号、22号住宅楼的478户居民盼领房产证都盼了20年。这478套房屋的房产证办理问题,是多年遗留的难题。
现场、信访、12345电话诉求……这事成了园南社区于雄伯的一块“心病”, 在“每月一题”制度的推动下,石景山区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工作专班按照自然资源部下发的《关于加快解决不动产登记若干历史遗留问题的通知》,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建委和市税务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切实解决历史遗留房地产开发项目不动产登记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有关要求,针对历史问题精准施策,制定《关于解决园20号、21号、22号三栋住宅楼历史遗留问题办理房产证的工作方案》,并四次召开联席会议,督促相关单位加快园项目转移登记、契税核定及土地出让金缴纳等工作的办理进度,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于雄伯看来,有了“每月一题”制度的支持,社区在解决居民房产证问题上也更有底气了。“以前就是我坐在居委会的办公桌上干着急,”于雄伯说,“每月一题压实各部门和实施主体职责,让各部门精准对接”,由街道牵头,做好居民的安抚和解释工作;由区信访办做好居民的信访接待工作;由区不动产中心协调测绘大队做好房屋房改前的准备工作,对房屋的整体面积进行测绘;区住建委也配合做好政策解读工作,多部门配合,这个遗留多年的难题迎刃而解。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西长安街街道市民服务中心副科长刘怡,她所在街道的“老年餐桌”常年不能满足辖区老年人的需求,市区两级有关行政部门在“每月一题”的推动下,出台了一系列对养老驿站的扶持政策以及社会企业参与养老助餐的鼓励政策。“有了政策层面给予支持,我们接下来跟供餐企业去提要求,就不用只靠刷脸了!”刘怡说。
当前,本市市、区、街乡镇联动力推“每月一题”,七一前解决实事清单84项,“我为群众办实事”力度空前。从北京青年报记者日前基层摸排的情况看,作为由“接诉即办”延伸出的新的工作机制,每月一题开辟出一条基层治理的新路径,也是满足“七有五性”的民需、切实为基层干部减负的新思路。具体说,每月一题厘清了基层治理中的三种关系。
首先是厘清了“短线”与“长线”的关系。垃圾堆清理了一次,过两天又“复发”了;刚建好了一个社区的老年餐桌,另一个社区的需求又“冒”出来了。基层问题千条线,一针难穿竟为何?诚然,在基层治理中要重视解决好一个一个的个案问题,但把个案问题往深里究,剪断乱线头,归总牵一发方可治本。“每月一题”正是起到了这样的“归类抓总”“举一反三”的作用,用市政务服务局相关负责人的话说:不怕问题多,就是要从“根儿”上解决常年困扰百姓的顽疾难题。于是,朝阳某社区“垃圾清运不及时”不再“一次管一次”,而是通过高位协调加派车辆、提高运转率、形成机制、跟进督办。在这里,“一次清运”是“短线”,“机制建设”是“长线”,“短线”带来的是“社区干部喊破嗓”,而“长线”带来的实效则是“干部群众都满意”。因此,每月一题厘清了“短”与“长”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厘清了基层治理中“面子”和“里子”、“表层”和“纵深”的关系。
二是厘清了“现时”与“将来”的关系。12345热线一直在探索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北青报记者在此番采访中发现,不少市级部门通过“每月一题”的深入走访了解基层难点、痛点,于是,就有了西城区对欠薪问题的挂账督办、海淀区为解决房产证问题将协商会直接开到社区等创举,慧眼预见“痛点”在,矛盾未成型时抓。“每月一题”将尚处于隐患期的矛盾“消解于无形”,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基层干部赢得了时间和精力去做好本社区、小区治理的长远谋划。
三是厘清了“横向”与“纵向”的关系。12345派单是横向的,市、区、街乡镇通力解决;而当下“每月一题”调动起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机制,把横向的属地管理和纵向的行业管理结合起来,如齿轮啮合,有序转动,浑然一体。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每月一题”的设置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服务的延伸,如平谷东店村彻底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进村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延伸;怀柔顶秀美泉小区解决300余户居民的断水问题是“老旧小区改造”的延伸。从机制上看,行业主管部门的深度介入和协调,无疑有助于纵向问题的根治。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越是困难越向前,越是“硬骨”越要啃,为民谋利无止境。人们有理由期待“每月一题”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子接着一锤子敲,在动态更新中一件接一件地化解老百姓的急难愁盼。(记者 解丽 李泽伟 林艳 蒋若静 刘婧 王斌 武文娟 青萍)
本报讯(记者蔺丽爽)由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生态环境部制定并发布的《机动车排放召回管理规定》将于今年7月1日起实施。根据规定,机动车存在排放危害的,其生产者应当实施召回。…
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中心区支队副支队长孟昆玉,从警20年,长期扎根公安交通管理第一线,执勤在长安街沿线。他曾每天设置三个闹铃,一年365天每天起三更、睡半夜,两次守护五星红旗的朝升暮降;曾因其笔直的站姿、标准的手势、不厌其烦地服务群众,被几名大学生作为暑期作业拍成视频传到网上,被网友誉为京城“最帅”;也曾为了保证国庆70周年安保工作,先后16次深入路面实地踏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