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博在节目上表示,进入2022年的新的机遇期,面对单一策略超额空间逐渐压缩的现状,已经有部分先行的管理人开始使用多策略、多框架、多市场的方式,整合各流派的策略风格,并且积极布局海外,来迎接更加广阔的蓝海市场。
孙博:我们先讲一下美国对冲基金的发展的历史,对冲基金实际上开始的时间在美国非常早,可能早在1949年。我们大家都读过intelligent investor这本书,作者是巴菲特非常推崇的导师本杰明,很早的时候这一批前辈就开启了对对冲基金商业模式的探索。
到1970年算是整个美国经济的谷底,到80年代又开始有一些量化基金的萌芽,90年代的时候量化的策略种类就开始丰富起来了,比如说开始了一些统计性的套利策略,或者是一些近似CTA的交易风格。
08年有一个非常大的金融危机,到了2011年的时候,量化整体的行业有了非常大的突破性的增长,首次突破了全球规模2万亿美元的规模,而且量化基金在广大的投资者心目当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认可。
美国其实有非常多的全球非常知名对冲基金,比如说排名第一的桥水,桥水的最大的股东写的一本书叫principle原则,写了有两期写得也非常的好。还有一些也是家喻户晓的名字,比如说renaissant technologies,这个是科学家jam Simons做的非常有名的量化基金,该量化基金前后也有三四十年的历史,平均每年的年化收益非常高,包括其他的比如millennium,Two sigma等等都非常有名,华尔街应该说是可以说家喻户晓的量化对冲基金的名字。
如果我们按照交易的频率或者说换手持仓的长短来看的话,持仓时间最短,而且交易频率最高的我们叫做高频交易。那么相对慢一点的持仓比,如说在两天到20天也就是超过一天,但是在20个工作日以内可能就是1个月这样的时间期限来说,一般说是中频。
中频的话有很多的统计套利的策略,相对还有一些低频策略可能要超过20天以上,比如说传统的CTA.当然CTA里边其实也有中频和高频,我们这里说的是传统CTA或者是我们叫做systematic macro strategy,或者一些相对持仓比较集中的中性策略,其实都算是这两个大的范围之内的。
从交易的标的上也有各种各样的交易品种,比如说首先有权益类的策略,也就是我们说的股票策略,然后还有期权,还有期货,还有外汇债券,这些其实都是可以作为量化交易的非常好的一个交易的场景。在量化交易里边相对在量化交易里边相对比较小众,却备受推崇的一个领域是叫高频交易。
孙博:回顾中国的量化行业发展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2010年到2014年大概是行业的萌芽期,2015-2021年是成长期,2022年可以说是迎来新的行业的机遇,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是国内金融工具的丰富度和量化管理人策略的多样性,这两个非常重要的维度。
具体来看在2010年以前,国内比较少有人从事量化投资这个行业或者这样的投资方法,投资者能够选择的标的主要是被动的指数基金或者ETF套利的工具。直到2008年席卷席卷直到2008年席卷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叠加国内市场推出了股指期货这一重要的对冲工具,才吸引了大量的海外的量化从业人员关注到了中国量化投资的机会。
继而迎来了一波海外基金经理的回国潮,萌生了中国第一批的量化私募管理人,2010年交易所开放的券商的融资融券的申报,并且随着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推出,极大丰富了量化策略的对冲工具使用范围,市场中性策略进而得到了广泛的实践。特别像2015年,市场上迎来了上证50ETF、股指期货、中证500股指期货的面试,进一步扩大了量化对冲策略的发挥空间。同时在2010年和2015年这个期间,各类型指数增强策略和套利策略,CTA策略等等相继登上市场。
这一阶段的量化产品更多是单一策略的运作模式,也就是说各家管理人打磨的策略框架优化产品要素的探索时期,但股指期货在15年开始因为监管的原因,交易规则的改变,所以随后是长达三四年的限制。所以到从2016年开始,市场上出现了最早的量化多策略,量化选股等一些,更具有一些想象空间的产品类型。
那么直到2019年恢复了股指期货的使用,从交易规则的层面上来讲,才使得中性策略再次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市场上。因为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行业竞争,超额收益已经从原来的年化30多个点40多个点逐步压缩到年化是20多个点30多个点这样的一个范围。
由此进入2022年的新的机遇期,面对单一策略超额空间逐渐压缩的现状,已经有部分先行的管理人,包括仲阳天王星,开始使用多策略、多框架、多市场的方式,整合各流派的策略风格,并且积极布局海外,来迎接更加广阔的蓝海市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