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古城西安已初见“迟日春江丽,春风花草香”的春日景象。某日午后,当落日的余晖还未散尽之时,张培合先生接受了我们的专访,给我们讲述了他的人生故事。
中等的个子、丰润的脸庞、儒雅的气质、得体的举止,这是张培合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不熟识他的人,很难将文气浓烈的他与工程师联系到一起。偏感性的文艺和偏理性的技术,似乎是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将二者集于一身的张培合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作为穷山沟里飞出的凤凰,张培合的求学生活可谓是不易。因家境贫寒,他不得不跑到机关单位捡牙膏皮,用它换来的钱,再去购回考试所需的纸和笔。因家庭成分不好,他被老师安排坐在教室后排。因师资力量薄弱、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不过关,他的学习基本靠自学。“自学虽然达不到头悬梁锥刺股的程度,但也做到了每天从早到晚拼命学习。” 那时,在张培合的心里,坚信考学是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带着泥土气息的张培合,在高考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十几的境况下,却以远远超出一本分数线的成绩考入二本院校甘肃工业大学(现名兰州理工大学),成为该校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学生。
大学时期的张培合,不仅是个理工男学霸,更是个活脱脱的文艺青年。在学好自身专业的同时,他将阅读视为生活的调味剂。每到业余时间,他便会扎根于学校图书馆,广泛阅读。
一次无意间翻阅了明代书籍《增广贤文》,不足400字的短文却囊括了古人待人接物的智慧和经验,也正是这本古书让他发现古汉语教人内修心性、外修功德的作用,于是开始涉猎古籍。《论语》、《诗经》、《史记》、《道德经》、《资治通鉴》等等都是他的“眼中之物,口中之食”。
大学毕业后,张培合相继在国有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工作,先后担任技术员、工程师和企业实际负责人,承担过企业发展战略、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项目管理、招投标及传媒管理等众多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技能。工作之余,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潜心思考。执笔书写他的点滴感想。
张培合的童年生活十分单调,“劳动”和“读书”足以概括他的全部生活。如果说前者是为了生存、填饱肚子,那后者则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走进城市圈层。当多数小伙伴觉得读书是一种受罪时,他却很是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
张培合曾说,他要做一名说真话、办实事的传统文化研究者、传播者、践行者。很显然,他已将传统文化视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张培合的家乡甘肃庆阳,是华夏文明和道家文化的起源地,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深受当地民族文化的浸染,骨子里透露着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因此,每当说起传统文化时,先生都会侃侃而谈,从诸子百家、先圣先贤、文人墨客到三皇五帝、王侯将相等,纵横古今,引经据典,诗词歌赋随手拈来。
初次感受中国古代文化魅力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有两个知青住在他家,两位年轻人经常坐在他家窑洞里谈古论今,就连夜晚睡觉时也在谈论着一些让他闻所未闻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典故。不知不觉间,在二位知青的熏陶下,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从2002年开始,他在全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各大中小学院校做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讲多达数千场次,实现自己践行者、传播者的诺言。以风趣幽默的语言阐述古典文化的哲思,用先秦诸子的思想教人做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仁勇廉”,教人明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教人懂得坚持走“礼仪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最终教化人们贯穿“责任先于意识、义务先于权力、集体先于个人、和谐先于冲突”的做事原则。
正如贾平凹所说,张培合“积极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讨和传播,只是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不为功利,默默耕耘,这份坚韧值得敬佩,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同样值得铭记”。
2009年,作《慧思集》悄然问世,这部作品以质朴的语言诠释人生哲理、企业管理等多个方面,用传统文化解读当代社会现象,用当代眼光审视传统文化。当“三鹿事件”仍在发酵之时,作者已在文中高声疾呼对国人进行“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教育。作品一经推出便成畅销书,初发行的一万多本,瞬时售空,销量之快,用“秒杀”一词形容也不为过。
2014年,在《微思集》斩获冰心散文奖之后,陕西省著名文学家贾平凹为其主持了“张培合作品研讨会”,甚至有媒体将这一事件称之为“陕西文坛异军突起”,影响力甚是广泛。
数十年的阅读积累,二十余年笔耕不辍,培育出的系列书卷,让中国文坛从此多了一个创作者、一个文化学者。
作为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和研究者,同时又作为一位企业管理者,张培合将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高度融合。
走马看花不如下马探花。数十年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经历,让张培合形成了一套独到见解。“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战略方针等。企业员工自觉自愿地执行显性和隐形的规则流程。”张培合说到。举办几场体育赛、在办公室和走廊里贴挂名言字画、创办企业内刊等,都并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顶多称其为具体执行方式。
身为陕西省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物,张培合先生从整体上肯定了陕西的企业文化建设,同时也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即人员流失率高、团队涣散、高层德不配位、内耗大、员工只同甘不共苦等。针对这类企业病症,他开出了企业文化之药,其中药引正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归根到底再讲“爱和善”,将它注入到企业文化当中,企业就有了灵魂,企业成员则有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家国情怀。无论是企业的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会带有很强的人文关怀。领导和员工之间不再是单纯冰冷的雇佣关系,而更像合伙人、朋友、家人。
张培合先生作为金花投资控股集团的总工程师,在金花集团负责了18年的项目管理和企业文化宣传工作。金花集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关键在于他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植入金花文化。
金花集团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凝聚有限能力,担负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精神,“担责”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即坚守道义。将道家思想深入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老子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被公司视为座右铭,即提醒金花集团的员工,心要保持宁静、说话要诚信可靠、为政要有条有理等。
将企业文化真正落到实处、贴近员工,这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所在。金花集团通过培训的方式,把企业规则、传统文化知识讲授给员工,让他们的习惯与企业文化相适应,进一步凝合企业力量,构建企业的和谐氛围。深受企业文化熏陶的员工,即使走在大街上,也会自愿捡起地上的垃圾,将其放进垃圾桶。
2017年,已过“知天命”年龄的张培合,依然如年少时那般,阅读、写作、演讲,在工程师和文化学者间自由切换。无论外部世界多么纷繁浮躁,他都能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恬淡之心,真正做到冷眼看尽繁华,平淡对待得失……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