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机构“放大招”:调降产品清盘警戒线清盘线 高净值客户难买单

  • 2023-03-02
  • John Dowson

私募机构“放大招”:调降产品清盘警戒线清盘线 高净值客户难买单

  记者多方了解到,近日多家百亿量化私募机构正与托管机构磋商,打算降低部分私募产品的清盘警戒线与强制清盘线。

  “希望调降清盘警戒线与强制清盘线的,主要是去年底新发的私募产品。”一位券商机构资管部门人士向记者透露。今年以来估值波动加大导致这类产品净值普遍回撤至0.8元左右,处于清盘警戒线的边缘。

  通联数据Datayes显示,今年以来所有策略私募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11.22%,逾2000只私募产品净值已低于0.8元清盘警戒线。

  在他看来,私募产品若能成功调降清盘警戒线与强制清盘线,一方面能有效缓解产品提前清盘压力,令管理团队拥有宽裕时间调整投资策略收复失地,另一方面也能降低产品强制清盘抛售所带来的净值下跌压力,无形间缓解投资者与私募机构之间的矛盾。

  “此举能否成功,还得看产品众多高净值出资人的脸色。”一位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客户总监向记者直言。按照私募产品相关条款约定,若私募产品管理团队打算调降产品清盘警戒线与强制清盘线,需征得绝大多数高净值出资人的同意。因此,私募机构管理团队能否说服多数高净值出资人,尤其关键。

  在他看来,目前同意调降清盘警戒线与强制清盘线的高净值出资人占比不高——由于产品在短短数个月出现约20%投资,越来越多高净值出资人已对私募机构相当不满,要让他们同意私募基金调降清盘警戒线与强制清盘线的要求,除非后者同意对产品清盘警戒线以下的投资亏损(即净值0.8元以下的投资损失)兜底买单。

  这位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客户总监直言,不少私募机构管理团队也不愿答应上述要求,导致双方挺难找到“折衷方案”。

  记者了解到,不只是去年底新发的私募产品,不少存续期长达2-3年的旧私募产品如今也遭遇跌破清盘警戒线的尴尬。

  究其原因,这些私募产品通过多轮分红,其净值始终保持在1元左右。面对今年波动加大与投资风格快速切换,它们净值也很快跌至0.8元附近。

  面对这类私募产品的调降清盘警戒线要求,新老出资人则呈现截然不同的态度。具体而言,多数老出资人经历过多次牛熊周期,对产品收复失地能力相当有信心,且此前多轮分红令他们投资总账略有盈利,因此他们都同意管理团队的调降清盘警戒线要求。反之去年底完成份额申购的新出资人则普遍反对产品调降清盘警戒线,反而希望产品提前清盘止损。原因是他们担心私募产品净值进一步下滑,或令他们在短期内蒙受更大的财富损失。

  “如何弥合双方分歧,如今成为一件相当头疼的事。”上述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客户总监向记者指出。目前他们会向新出资人介绍私募产品在多轮牛熊周期迅速收复失地的全过程,希望他们能给予私募产品管理团队更多时间与投资策略优化空间。

  但他发现,部分新出资人对调降产品清盘警戒线有着独特诉求,一是他们只允许产品清盘警戒线元,以此避免自己承受更大的额外财富损失,二是若同意私募产品管理团队要求,将产品清盘警戒线元,私募产品管理团队需对0.8元净值以下的投资损失“兜底买单”。

  “这令私募产品管理团队颇感为难。”这位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客户总监指出。一方面管理团队没有足够财力履行兜底承诺,另一方面未来走势存在极高不确定性,令产品净值何去何从难以捉摸,他们能做的,是尽可能及时地优化策略规避风险与捕捉潜在投资机会。

  他坦言,目前多家私募机构管理团队正与一些主要出资人进行沟通,先赢得他们对调降清盘警戒线的认可,再举行出资会共同磋商相关事宜,从而给这项建议落地减少阻力。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波动加大令私募基金净值回撤压力骤增,越来越多私募机构正尝试在募资路演环节“引导”高净值出资人先明确自身风险承受力,再做出投资决策,从而减少产品存续期间的各种业绩下跌问责压力。

  一位主观策略私募机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今年以来他们在新产品募资路演环节,会向潜在高净值出资人说明三件事,一是产品在长期投资期间或遭遇剧烈波动,导致产品净值可能会回撤约30%,因此投资者需做好产品净值大幅回撤的心理准备;二是价值投资策略的高回报,需要至少2-3年的长期持仓才能兑现,投资者需耐得住寂寞,抵御外部环境变化的干扰,严格落实长期投资策略;三是出资人需高度认可私募机构管理团队的投资理念,不能因业绩好坏判断私募机构投资水准。

  “此举主要是给高净值出资人打好预防针——未来可能遭遇诸多剧烈波动,投资者要获取价值投资高回报的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他向记者指出。此举尽管会吓退部分潜在投资者,但这对私募产品稳健经营提供很好的支持,目前产品出资人没有因近期产品净值回撤而提出提前清盘要求。

  多位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产品代销部门主管向记者指出,目前众多私募产品管理团队之所以遭遇巨大的业绩下滑问责压力,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为了迅速扩大资产管理规模,吸收了大量追逐中短期高回报的投资者资金。如今私募产品业绩集体大幅下滑,加剧了出资人与私募机构的矛盾。

  “如今,我们也在产品代销环节加强对高净值出资人风险承受能力的全面评估,不再向无法接受产品投资亏损的高净值投资者推介股票多头型私募产品。”他直言。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提升高净值投资者对产品净值大幅下滑的容忍度,部分私募机构也做出一些“利益让步”,比如对存续期逾3年的产品不收管理费。

  记者获悉,此举有助于高净值出资人在长期投资过程尽可能减少外部干扰,因为他们通过跟踪分析投资者申购赎回行为发现,众多高净值投资者在资产配置过程未必具备良好的择时思路与买卖逻辑,很多时候申购赎回行为往往受到个人情绪波动等非理性行为影响。减免产品管理费,无形间能令他们更平静等待价值投资的长期高回报。

  “这也让我们在波动加大期间集中精力优化投资策略,无需分心处理投资者问责压力,以及调降产品清盘警戒线等其他事务。”上述主观策略私募基金负责人向记者直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