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只要什么都不说,就可以慢慢在人群里变透明。
就像下雨了要关窗,放晴了才会重新把门窗打开那样。心情不好的时候,人总会自然而然的拒绝太多情绪的外露,宁愿把自己包裹起来,隔绝大部分外界信息。
就这么一无所有了半个月,直到前几天终于感觉一切好了一些,又悄悄改成了“别让我停留。”封面换成了很久之前收藏的一个女孩的背影。发辫上别着的玫瑰总让我联想到湄公河边闷热的天气和面目模糊的爱情。
特别快乐的时候会忘记分享,特别难过的时候会不愿袒露,因为越到后面发现这些情绪都和大部分人无关,没有细致描述的必要,也得不到百分百的共情。
虽然看看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你仔细想想,其中还是充满了很细小的仪式感。
以前看到“三天可见”的时候像吃了闭门羹一样,当我自己有过因为很大压力太大大到逃避全世界之后,开始理解那些忽然被横线截断的过往。因为你永远不知道那条直线之后的心绪如何汹涌不安。
“可能最近他正在经历一些事情吧。”那条横线是他与人群的防线,我会这样帮对方解释。
多的是理解,希望他快点好起来。
也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不是想换就换吗,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小孩才喜欢变来变去的。
不,不是这样的。
人越长大,越需要这种可以重新清理和开始的仪式感,这其实很珍贵。
这是成年之后成本最低的“自我重启”的方式:
不是一场遥远的自愈旅行,不是朋友结伴吃一餐海底捞那么尽兴,甚至都不是卫生间里悄悄哭了五分钟那么方便快捷,反而像是一种收纳整理,让那些熟悉的东西换一个格局,或许会带来一些新的灵感。
不打扰他人,但自己的确得到了些许的安抚,像是换一个发型,买一件衣服或者换一条回家的路。让自己的社交形象换一张“脸”,引导自己换一种心情。这是一件好事。
不好去打破它,但不代表他们不想打破他。
他们或许不再那么热衷于分享,但依然需要变化,并且感知到自己的变化,用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告诉自己:“不要沉到底下去。”
但无论人到了多少岁都还是会期待变化,喜欢开始时的新鲜,喜欢重新开始的感觉,只不过用了一种更加不易被察觉也不需要解释的方式去表示。
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小小的‘洗牌重来’的权利,无论这种权利多么多少小。
用一种不易被察觉的方式,一种只属于自己的方式,平静又温柔地对自己说:
“打起精神来吧,换个心情,我们重新开始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