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经济的微妙时刻:看清2022年这一轮楼市松绑的关键底线

  • 2022-08-01
  • John Dowson

中国房地产经济的微妙时刻:看清2022年这一轮楼市松绑的关键底线

  #各地花式松绑楼市底线在哪#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085篇原创文章:毫无疑问的是,2022年,中国的楼市和房地产经济,来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深度博弈阶段。统计显示:5月份刚刚过去20天内,就有56个城市松绑楼市。根据网上的公开数据,仅仅五月就已经有超过56个城市发布了稳楼市政策60多条,全年房地产调控政策次数高达290次,继续刷新着历史同期纪录。而时间跨度稍微拉大一点,2022年以来,全国已经有超100个城市或地区楼市调控政策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其中涉及到放松限购限贷、降低首付比例、下调房贷统计利率、放松限售限价、公积金首付比例降低、购房补贴......明细的各个城市楼市松绑的内容这里就不拉列表了,几个数据值得一看:放松限购/限贷方面,目前共计有19个城市或地区出台了相关政策。降低首付比例方面,目前共计有20个城市或地区出台了相关政策。公积金首付比例降低、额度增加、条件放宽方面,目前共计有64个城市或地区出台了相关政策。放松限售方面,目前共计有7个城市或地区出台了相关政策。购房补贴方面,目前共计有28个城市或地区出台了相关政策。在本轮政策放松过程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南京松绑限购政策“半日游”:南京房地产业协会官微“南京房协”日前发文称“自5月20日起二手房交易无需提供购房证明”,后又迅速删除相关文章,恢复了原来的限购政策。关于南京楼市调控我有专题文章(中国楼市又一次出现的“调控放松一日游”,释放了什么信号?)。无独有偶,5月22日,据湖北日报讯,湖北省武汉市经开区全面取消住房限购新政。但两个小时后就删除了通知。这样的情况,很微妙,南京和武汉这两个新一线城市,省会标杆,地区龙头,在疯狂试探调控政策底线的过程中,很明显是触雷了,碰到红线了。底线认知,底线风险意识,是看懂这一轮国家意志和顶层设计针对楼市和房地产经济管控思路的关键,同样是预判未来中国楼市房价走向的重要基础,没有之一。这篇文章,就将基于当前微妙的地方楼市调控一系列的松绑和过程表现,对当下中国房地产经济和楼市,国家意志和顶层设计维度设置和保护的关键底线,进行深度挖掘分析。硬核内容,错过不再。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PS: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如果这篇文章在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1第一条底线,是行业的红线:金融安全是国家最关注和敏感的政策松紧的变化,其实说到底,还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经济管理上一种磨合协调,追求平衡的过程。地方政府想要的,和国家想要的,包括市场需要,其实完全有可能不一样,所以就需要有一条主线和规则框架来进行约束和引导。以经济发展为例,国家想要的是指标达标,稳健长远可持续,而很多地方政府更看重指标,甚至为了指标的达成,会进行一些超纲的操作,所以国家就必须要提前划出安全,生态,金融等等维度的红线,制定一个基本规则框架,然后让不同城市和地区的政府在这样的框架里面去发挥职能。所以很多城市就不会为了短期的业绩和指标,去大力搞类似于矿产,造纸,皮革这样的重污染,但是经济效益很好的产业,有规则框架,就相当于有做事的准则。回到房地产经济上来看,从国家的规则框架这个角度出发,首当其冲的红线是什么?是金融安全。而这个行业红线,调控底线,其实在曾经的行业龙头,头部民营房企代表恒大的经历和一路表现,就得到了证实。几个细节值得回顾:2021年开年,郭树清:房地产是金融体系最大的“灰犀牛”2021年10月20日,中央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作书面致辞表示,目前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个别问题,但风险总体可控。到了2022年5月份的中央局会议强调,要有效管控重点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当前,受个别大型房地产企业风险显性化影响,房地产信贷风险有所抬升。近期披露的上市银行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末,五大国有银行的房地产不良余额均较上年末有所增加,且部分银行增幅较大。多家银行负责人表示,当前的风险属于局部性、阶段性,房地产信贷风险总体可控。很明显,从灰犀牛,到个别问题,再到风险总体可控的表达。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恒大就是个别问题的代表,这是央行在2021年记者会上的公开回复。什么是个别问题?并不复杂,那就是恒大这样大量从境外融资的房企,无论是规模还是风险,已经触及到了国家对国内金融安全的红线。海外资本的钱哪有这么好拿的?一般来说,这样的投机资本只会支持两种具备确定性的中国企业,一种是类似于阿里巴巴这样有垄断表现的行业巨头,另一种就是恒大这样有可能“大而不能到”,能够一定程度上绑架中国国家经济安全和金融稳定的规模行业。恒大,就成为了境外资本想要在中国国内制造债务陷阱,威胁中国金融信用的载体和伏笔。为什么境外资本,连中国国企背景的股票都不买,因为这些资本都是投机资本,都是掠夺资本。境外资本的如意算盘非常的响:要么蹭行业优势,躺着赚钱,但凡是资金有一点风险,就利用规则,汇率操纵,甚至是资本挤兑,通过金融手段一举攻破一国的经济防火墙和金融系统。这才是境外资本的本性所在。而中国也通过现实证明了,在中国外汇管制,资本节制的环境中,玩这样的金融手段,此路不通!恒大违约是不是到2022年没有什么新闻了?按理说人民币汇率贬值,恒大销售受阻,应该偿债压力更大,会有更大的问题爆发出来,但实际上,没有新闻,就是最好的新闻,说明国家已经出手,全面解决恒大被境外资本扩张所酝酿制造的风险。和阿里巴巴一样,其实恒大的结局,已经没有什么悬念。金融安全,国内经济防火墙,不仅仅是房地产,是所有中国经济行业,都绕不开的第一底线。从这条底线年行业和市场的现实情况来看,救市场,托举楼市,可以。但是在金融层面上对行业放松,不可以。恒大不是个例,还有多少大小房企,还被美元债约束着?风险不出请,行业不会救。

  2房住不炒的底线年,全国多地花式松绑楼市调控,但是市场反馈乏乏,是不争的现实:一季度,房地产行业各项数据指标可谓“惨烈”。房地产开发投资27765亿元,同比增长0.7%,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已连续12个月回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3.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8.6%;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2.7%;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5.6%。而房企一季度拿地面积仅为133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了41.8%。市场信心亟待恢复,但仍在艰难博弈。百强房企1-4月累计业绩规模同比大幅降低50.2%,降幅较一季度进一步扩大。4月单月业绩同比降低58.6%,环比降低16.2%,环比降幅大于近年同期水平。与此同时,房企偿债压力依然有增无减。行业变局之大之快让地产人措手不及,大部分房企开始调降全年销售目标,这是在市场下行压力下,这是房企“悲观预期”最直观的表现。造成这样的低迷行情,原因和过程自然不用赘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直击要害看本质,其实明眼人都知道,问题就出在信心和预期上面。信心和预期的问题怎么解决?太简单了,行情治百病!这个只要有炒过股票的人都知道,大跌阴跌还是跌跌不休多久都没问题,但凡是有连续几天的行情回调和牛市表现,马上信心和预期就能得到恢复。对于楼市其实也是一样,别说房地产行业和市场知道,难道汇集了人才精英的管理部门,地方政府不知道?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做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明摆着的解决方法不用,那就不是方法不对,而是国家不给用,就这么简单粗暴。拉行情能解决一切情绪面和预期面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不用?“房住不炒”的主线就是底线,而“不炒”的意思,就是不能通过拉动价格和行情来刺激楼市。现在能够被允许的政策调整,目的都是为了稳经济,稳就业,房地产的泡沫一直都是想处理的,之前的去库存也是为了处理泡沫,只是没达到预期的效果,而2020年下半年开启的这一轮全国楼市调控,最核心的目的,就是要遏制房价的非理性上涨。叠加疫情冲击,经济基本面和货币增量的支撑乏力,理性上涨的理由也没有了。从这个宏观主线年全国各地顺利发布的楼市松绑政策都能看到很明显的一个共性,那就是非常自觉的规避了对房价的刺激。全国二手房指导价,有动静和调整吗?并没有。房地产税明确推迟了吗?也并没有。有城市敢明目张胆拉行情去库存了吗?还是没有,就连成都和西安有楼市回暖,成交回升,也是价降量升的表现。房住不炒,其实已经不算什么底线,而是正确和基本要求了。这点觉悟,恐怕不用拿出来强调了吧?

  3流动盘扩大和金融化增强的底线,成为了政策的底线现在的刺激政策只不过是在托底,是为了拉动经济,是在防止崩盘,根本就不是为了炒房子。南京和武汉已经为大家试探过决心了,还是很坚决的。为什么会被叫停,其实原因很直接,那就是这两个城市的调控,已经有放松和扩大流动盘的动作了。南京市是放开二手房限购。武汉也是区域放开限购。和南京直接叫停不一样,武汉的限购取消其实已经实施。博弈的挺精彩。当然这样的冒险和尝试也说明了这些城市的楼市压力和财政紧张。之所以这么敏感微妙,从国家的角度和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从城市的角度来看,放开限购,对于新一线城市来说,认为可以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信心;但是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严控流通盘,保障存量房价值,刺激增量房转化,安全第一。在信心和预期不足的情况下,放开流通盘,有出现踩踏下跌的风险,这个在我写南京的调控文章里面已经分析过了。现在武汉的做法就比较头铁了,继续执行。

  4禁止有可能产生“次贷危机”的杠杆错配,是金融系统的底线最后还有一条底线,不得不说,是针对楼市的金融底线日,有媒体报道称,早已被禁止的“接力贷”又在广州某些银行悄然启动。“接力贷”,指用父母购房资格买房,父母作为主人和子女一起承担还贷责任。据报道,“接力贷”的主人年龄需要在18到65岁之间,按子女年龄最长贷30年,父母+子女流水满足月供两倍以上,首套利率最低5.4%,二套5.6%。事实上,“接力贷”早已不是新事物。最早在2006年,“接力贷”就曾现身多家大型商业银行;上一次引发广泛讨论是在2019年,杭州某银行推出一款可贷到80周岁的“接力贷”产品。虽然从设计初衷来讲,“接力贷”可以让原来的还款周期延长,意味着每月更低的还款额度,借贷人的还款压力也会减少。但事实上,这会影响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绕开限购、限贷政策漏洞的“接力贷”长期处于灰色地带,也在广州等地被明令禁止。本次重出江湖更是不到24小时,当日深夜就被紧急叫停。银行赚钱和开展业务,也要讲究底线,特别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本质和根源就是将杠杆加到了大量不具备偿还能力群体头上)前车之鉴,出于银行自身业务需求推出的金融接力贷,本质上也是在向居民家庭加杠杆,而且还是那种转移风险的杠杆。之所以需要接力,主要是因为购房人首付能力和月供能力不足,在接力贷中,当父母的资金需要支付医疗等其他费用时,可能会造成对子女的支持力度下降,进而造成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下降,严格来意义上讲是一种需求的过度刺激。

  写在最后:趋势展望,本轮多城花式楼市松绑以后,中国的楼市和房地产经济将何去何从?客观来说,博弈的过程越长,规则框架和各种底线就越清晰,以上其实已经把当下中国楼市和房地产经济的底线多个维度,都已经进行了逻辑梳理和深入分析。那么,接下来,基于对底线的认知,中国的楼市和房地产经济,将何去何从?文章最后,从专业(本人就是房地产行业从业者)的角度,谈几点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不一定对,供大家参考:1、对于真正的刚需群体而言,现在是国家和政策友好的窗口期,从需求出发,挑挑拣拣,现房为王,不用多说。2、对于多套房的群体来说,随着各个城市楼市调控放松的延伸,最后处理多余房产的最佳时机,稍纵即逝,也不要想着什么卖方市场了,降低预期,与时俱进,才是正途。3、2022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如果得到强劲恢复,或者说技术面上条件成熟,那么房地产税只可能会迟到,但是一定不会缺席。4、已经蠢蠢欲动,按耐不住的一线城市炒房和水军群体,随时做好被二手房指导价更新带来的毒打和教育。5、未来的房产是分化的,大部分房子失去了投资的价值,回归居住的基本属性。6、楼市还有投资机会吗?有,值得参考的模式和类型,会越来越像新加坡,少部分的,特殊的,核心的房产仍然具备投资价值,但和普通人没关系了,以后基本在有钱人之间流转。不仅投资门槛高,而且交易过程成本也会水涨船高。7、不要误读调控,也不要对国家态度心存侥幸,救市场,保就业,保稳定,只要行情的红线卡死,别说什么火中取栗,完全就是飞蛾扑火,这是给不死心的炒房群体和还想投机套利的群体说的。8、房价不会是未来的主要矛盾,不是房价会跌,而是租房的比例会加大。具体请参考长沙的调控调整(论楼市调控拿捏,就服这个大学生毕业两年就能买房的新一线城市?)大概就写到这里吧。以上就是针对进入5月以来,中国多个城市楼市调控过程中的微妙表现,进行的专题底线和规则框架深度分析内容,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