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 2023-01-04
  • John Dowson

2020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科技日报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陆成宽)27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人士共同评选出的2020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入选的2020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分别是:抗击新冠彰显中国科技力量;中国史前人群迁徙与族源之谜揭开;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之旅;北斗导航系统全面建成;五中全会《建议》专章部署科技创新;微分几何学两大核心猜想20多年后终获证;嫦娥五号月球挖土1731克;华龙一号并网发电成功;“奋斗者”号载人深潜10909米;“九章”量子计算机问世引发世界关注。

  入选的2020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分别是:全球加速新冠疫苗研发;目前最强逆转艾滋病病毒潜伏方法发现;科学家发现宇宙物质起源之谜首个佐证;迄今最大规模人类遗传变异体目录公布;马斯克发布可实际运作的脑机接口;室温超导在超高压下首次实现;快速射电暴在银河系内起源首次确定;“阿尔法折叠”精准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基因魔剪”首次治愈两种遗传性血液病;中国嫦娥五号“揽月”而归。

  贾志龙表示,这台激光退火仪拥有正向和负向两种激光退火方式,可以在生产过程中灵活调节多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中量子比特的关键参数。

  1月1日,在云南楚雄州禄丰市恐龙山镇一处陡峭荒坡上,一堆恐龙骨骼化石“新鲜出炉”。只见仅3米宽的台地上,大大小小的恐龙化石躺在红色泥土中,犬牙交错挤在一起,其中有一条粗大的股骨和一块椭圆形的腹部肋骨如巨大的蒲扇,清晰可辨。

  我国科学家在辽西热河生物群新发现一种长着恐龙头骨和怪异身体的白垩纪鸟类,命名为“朱氏克拉通鸷”。

  四川农业大学近日举行科技赋能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行动启动仪式,现场发布了《科技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和《服务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2022-2025)》。

  日前,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保卫教授课题组宣布,在大别山高海拔地区发现蛙类新种,并将其命名为大别山姬蛙。

  治疗新冠有“特效药”吗?如何科学使用抗病毒药物?——国家卫健委组织权威专家解答防疫热点问题

  近期,一些用于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被冠以“特效药”之名,引发不少网民的关注和抢购。这些抗病毒药物是否有必要囤?又该如何科学合理使用?

  只要下载某款软件,就能轻易把自己的五官投到原本的演员脸上,享受“参演”电影、电视剧、短视频的快感。

  新冠病毒感染,大部分人群5至7天就能症状好转、逐步康复,但也有少数患者会有肺部感染等症状。

  小站稻兴于天津小站镇,盛于清末驻军屯垦,曾以“贡米”享誉全国。如今,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粮食作物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0年列入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小站“稻作文化”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据媒体报道,野生动物保修订草案三审稿近日提请全国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针对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危害,草案三审稿明确规定,从境外引进的野生动物物种不得违法放生、丢弃,确需将其放生至野外环境的,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新中国成立后,金善宝身兼数职,但仍为九三学社尽心尽力。他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团结广大社员和科技工作者,为爱国统一战线、为中国党领导的合作和协商制度、为振兴中华和祖国统一,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12月28日,在中交集团举行的“交筑·大国重器”媒体开放日上,记者来到目前国内在建穿越长江最深、水压最高、直径最大的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江阴靖江过江通道项目,现场感受我国自主研制的国内直径最大、性能最先进的泥水平衡盾构机“聚力一号”的磅礴力量,这也是国内第一个把保护江豚作为设计理念的盾构机。

  一个研究小组正在测试一种方法,将患儿的血细胞浸泡在母亲健康线粒体的“培养基”中,然后重新注入患儿体内。早期迹象表明,这种干预是安全的,可能会改善儿童的健康和发育,研究人员正在计划后续的临床试验。该研究12月21日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发布资源环境领域系列研究报告。报告表明,党的以来,我国湖泊、湿地、山地、西北干旱区、东部超大城市群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巨大成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