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推动中国企业发展

  • 2023-01-24
  • John Dowson

以科技创新推动中国企业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这些重要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加快做强做优、加快形成科技创新的核心能力、基础能力和系统能力,是中国企业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中国企业谋划“十四五”发展战略的重要遵循,是中国企业在伟大新时代实现新发展跨越的重要路径。

  中国企业已经完成历史性发展跨越,亟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掌握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实现从“大”到“强大”的新发展跨越

  在中国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企业已经实现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整体跨越式发展。中国企业的历史性发展跨越既是国家崛起强大、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推动力量之一。今天,中国企业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落后到赶超、从经济全球化的旁观者到推动者、从世界经贸体系的“因变量”到“自变量”的跨越式发展奇迹。在企业数量、整体规模、产业门类、发展方式、管理水平、盈利能力、企业生态、品牌形象、全球产业链功能地位和全球影响力等多个领域和维度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跨越,具有从“破茧”到“成蝶”的历史性意义。特别是2019年以来,中国企业上榜《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连续两年超越美国,成为拥有世界500强企业最多的国家,标志着中国已经从世界企业大国开始迈入世界企业强国行列。

  中国企业的新发展跨越是为了强企,更是为了强国。中国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世界企业大国,中国企业需要乘势而上,加快实现从“大”到“强大”的新发展跨越,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规律,是中国企业推动国家崛起强大、民族复兴所必须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历史责任,是中国企业发挥全球影响、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担当。有了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强大科技创新能力的中国企业作支撑,国家高质量发展才有坚实的支撑,才有更充分的保障,国家利益才能得到更加有效的维护,国家地位才能更好地巩固,中国才能有充分的底气和自信应对任何霸权国家的挑衅,更有力地捍卫世界多极化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企业实现整体发展跨越后,仍然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基础理论创新能力不足和系统创新能力不强等短板弱项,亟需通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发展跨越来补齐提升。对中国企业而言,用好“十四五”这一重大发展机遇期,加快形成科技创新的核心能力、基础能力和系统能力,远比掌握某一项或几项关键核心技术更为重要。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国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带动、改革开放的催动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今天,中国企业规模化扩张的发展方式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面向未来,中国企业需要在做大的基础上加快做强做优,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中国企业的历史性跨越与国家崛起强大和世界经济存在着深刻的互构、互塑关系,中国企业的新发展跨越期也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后疫情时代和“十四五”时期“四期叠加”,中国企业要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下实现新的发展跨越,扛起更艰巨的国家使命,在新的经济全球化变革中担当引领角色、发挥全球影响,就必须在各个行业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核心创新能力、基础理论创新能力和系统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国重企,才能在任何时候都能自主可控而不受制于人,为企业赢得竞争主动权,为国家赢得发展自主权。

  习总多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十四五”时期,中国企业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方面发挥作用,就必须下苦功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中国企业只有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才能在全球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中保持自主地位,才能有底气不被脱钩断链,才能有坚实的基础来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博弈和市场竞争主要通过核心技术和科技创新的比拼来实现。西方世界一流企业长期保持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他们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具备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创新能力。中国企业依靠规模体量难以保持竞争优势,必须加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加强核心科技创新能力,用强大的核心创新能力来加强基础创新能力、完善系统创新能力。

  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更是警醒中国企业,当前最迫切、最关键的就是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重大基础装备和科技创新人才三个方面加快实现突破。一是在国家的统筹领导下,将资源更多地向被“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集中,加快解决关键领域对外依存度高、不能自主可控、受制于人的问题,加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二是发挥中央企业和大型制造企业的骨干作用,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引领构建中国高端装备国产化协作体系,加快解决工业母机、基础材料、设计软件等重大基础性装备技术和高端材料国产化问题。三是努力实现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全产业链化,确保在关键技术领域、全部产业链条、所有关键环节实现中国科技人才全覆盖。

  中国企业今天所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原理没有掌握。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为市场解决“够不够”的问题,这也导致大多数中国企业实用主义至上,更重视能够快速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改进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表层”创新、“事功”创新和“实用”创新,对科技创新背后深层次、源头性的基础理论创新投入不够、重视不足,导致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难以引领更多的像华为5G技术这样的颠覆式科技创新和发展范式创新。

  美国物理学会首任会长亨利·罗兰曾做过题为《为纯科学呼吁》的演讲:“假如我们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因为只满足于火药能爆炸的事实,而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以至于我们现在只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野蛮人。”这段刺耳但又发人深省的话被刻写在某军工企业研究所大厅正中,时刻警醒着每一位从此经过的科研人员,因为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民族不被尊重。这句话也值得所有中国企业警醒,因为没有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的企业没有未来。

  习总指出,历史不能选择,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据统计,一项重大科技创新从立项到形成成果平均需要14年,仅仅依靠科研院所和国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中国企业应当从对民族、对国家、对历史负责的高度,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大对基础理论科学的研究投入,培养一批能够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潜得下心思的基础理论创新人才,打造一批媲美“贝尔实验室”的企业科研中坚力量,夯实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引领科技创新、推动颠覆性创新的基础性能力。

  中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少数“独角兽”企业和大企业的“点状”突破,必须加快完善产业创新链条、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打造创新生态,提升科技创新的系统能力。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普遍低于西方企业,市场饱和、产品趋同、低价竞争已经使许多中国企业对科技创新欠账有了切肤之痛。2018年,欧盟对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家主要企业的会计年度研发投入总金额和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进行综合排名。前50名中,仅有中国华为一家上榜并名列第5,而美国以22家企业上榜占据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中国与韩国、芬兰、瑞典各有1家企业,并列第8,这与中国作为全球企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也不利于构建中国企业的科技创新链条、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生态。

  《建议》明确指出,“十四五”时期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中国企业需要加快补齐在研发端和应用场景构建端的短板,加快构建完善创新链条。科技创新是一项科技成果从理论化研究、工业化生产、市场化销售和社会化应用的完整链状结构。面向“十四五”,中国企业在巩固现有生产能力优势和市场规模优势的同时,还应当用好《建议》提出的“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这一政策红利,持续加大基础科技创新投入,并且高度重视新商业模式的同步创新,主动设计、构建与新技术、新产品相匹配的应用场景和应用范式,提升科技研发和消费拉动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比重,进一步完善中国企业科技创新链的完整闭环。

  中国企业需要抓住“十四五”时期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的现实机遇,以国家平台为枢纽,加快形成贯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平台和跨界创新生态,占领新一轮全球科技的制高点。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工程大国和工程强国,从两弹一星到三峡工程再到载人航天工程,我国基于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带动能力,培育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强国重企、科研院所和产业体系。面向“十四五”,《建议》明确提出,我国将在“十四五”时期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项目是发挥制度优势、整合要素资源、放大个体禀赋、进行集体赋能的重要平台,这与中国企业形成科技创新系统能力在基础、路径、目标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国家平台具有单一企业无法企及的巨大枢纽效应,能够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形成更加紧密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分享收益、共享机遇的机制,为重点领域和产业的企业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企业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强越好,一个国家企业强大的核心标志就是拥有强大科技创新能力。中国企业所要实现的新发展跨越将是一次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全局性变革,也是富强国家、影响世界、塑造未来的变革。如果中国企业都能够以家国情怀、民族智慧、历史担当、全球视野和大国格局去思考科技创新、谋划科技创新、投身科技创新,那么一定可以汇聚成一股磅礴力量,强大中国,惠及世界。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进行一些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使得我们的整个发展模式、增长机制和分配机制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形态,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中国从贫穷到小康再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逻辑。实现共同富裕要致力于三个方面:一是上不封顶,二是要保底,三是要扩中。

  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如愿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享受生活和追求幸福。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刻、准确地理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要准确认识和适应全球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变化,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历史进程谋求战略创新,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