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时代的科技记者与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 2023-02-14
  • John Dowson

WEB时代的科技记者与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当今时代,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亟待提升。科技记者在科学普及、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中扮演着越来越直接而重要的角色。但就目前而言,科技记者要担当起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责,必须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基础之上,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要求,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重点人群,从科学思想与理念的倡导、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科学技能与方法的推广应用、科学精神的推崇与传承等方面,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为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英文单词“WEB”,直接中文含义是“蜘蛛网;蛛网状东西,网状组织。”间接含义是指(计算机)万维网,即“World Wide Web”的略写。WEB时代,实际上指的就是网络时代。

  WEB时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推动着世界范围内人类生产力与生活方式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而在推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科技新闻工作者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在这里,科技新闻工作者,包括了科技记者、科技编辑、科技评论员等。他们承担着采编并传播科学技术新闻,进而推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使命。这就是人们所指的广义的“科技记者”。而狭义的科技记者,本人认为应该是指那些以传播科学思想、科技知识和科学精神为己任,侧重采访报道科技领域发生的新闻为职责的新闻从业者。

  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当今时代,科技新闻已经成为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在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养方面具有关键作用。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何谓科学素养?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它被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亦指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在全球区域已浓缩为一个小小“地球村”的今天,科技记者应该如何把握机遇,以全新的姿态应对挑战?在全力提升国民科学素养的行动中,又该如何发挥优势,展示个性,彰显作为呢?这是本文拟着重探讨的问题。

  目前,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的确令人堪忧,这种现状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有调查说:在日本,每两个公民中,就有1人参观过科普场馆。在中国,没有参观过科技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公众高达86%,没有参观过科技展览的达81%,没有去过公共图书馆的比例达73%,没有参观过动物园和植物园的达68%。更荒唐的是,北京新建的一所智能大厦正面有一张爱因斯坦的巨幅画像,某电视台在大厦前随机采访路人,能认出爱因斯坦的竟然寥寥无几,有人还将他当成肯德基的创始人山德士上校。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整体水平很低。国内外研究表明,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受教育水平是成正比的。目前,我国劳动人口中75%左右只具有初中或小学文化程度,其中文盲、半文盲占8%。而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离开学校以后缺少接受继续教育和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与途径,难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科学素质。其次,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城乡发展不平衡。据近年的有关调查,农村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城市居民的1/6。第三,诸多愚昧迷信的观念和行为还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

  公众科学素养不高,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文化因素的影响、科学知识传播系统不完整等等。但也应该认识到,许多媒体对科技报道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媒体科技记者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科技报道本身也存在某些不良倾向等,这些应该也是制约公众科学素养提高的重要因素。

  与其他专业类型的记者相比,目前在我国,科技记者的最大问题是:其记者队伍呈结构性缺失状态,不仅数量不多,而且职业水平不高。

  从我们前段时期结束的“关于科技报道的受众需求”和“科技传媒的现状”两项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目前的科技记者队伍确实存在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科技新闻报道数量“供不应求”,科技新闻记者阵容薄弱;众多科技成果“养在深闺人未识”。另一方面不少媒体由于自身队伍的素质欠缺,科技新闻报道手法陈旧,形式单调,不能引人入胜。在进行科技新闻报道时,既缺乏知识性、趣味性,又缺乏生动性和鲜活性。

  此外,从思想层面分析,很多记者难以实事求是地进行科技新闻的传播,浮躁、虚夸、跟风、炒作之风盛行,有的记者甚至越过了职业道德底线来传播伪科学,成为“肮脏的信使”,使得科学界很不满。从技术层面来看,他们中有的主观或客观地误读了科学界,导致虚假信息的传播;有的为了单纯追求轰动效应,不从多个信源求证,从而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不少报道中术语堆砌,深奥难懂,让受众敬而远之。

  这正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首席科学家曾光在2003年7月举办的“灾难与科普”高层论坛上所分析的:被称为“阴谋家病毒”SARS能暴发流行的原因,其关键因素之一是媒介科学素养的缺乏。之二就是因为“在公共卫生领域很缺乏高水平的专业记者”。

  当今网络已经成为新闻记者不可或缺的工作伙伴和最大的新闻资源之一。网络时代需要更明智的头脑和更自觉的自我再教育,其目的是成为复合创新型人才,以便更从容地应对网络的挑战。作为科技记者,由于其采访对象(人、事、物)的特殊,除了一般记者应当具备的“较强的新闻敏感和较全面的知识积累,起码的新闻业务知识,相当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外,还有更高的要求:

  其一,需要更为理性的思辩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严谨是科技新闻的灵魂。科技新闻报道的内容,包括概念、原理,以及程度表述、意义评价等都应该准确无误,与事实相符;在对最新研究成果的热情和不过度炒作之间寻找平衡;这是科技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守则。当你在网上获取一条富有刺激性和冲击力的科技新闻时,能否足够清醒,独立思考,辨明真伪,筛选核实?谨记,不能以牺牲真实性来换取时效性。对重大、突发性科技新闻,要步步求证,严格把关。以严肃、严谨的态度加以报道,避免恶意炒作。

  其二,需要不断创新的想象力。WEB时代的科技记者既要有丰富的网络生验,又要有“沙里淘金”的想象力。想象力在当今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比掌握知识、比智力勤奋更重要。科技记者作为新近有效科技信息的收集、组织、整合、传播者,面对信息的可接触范围无限扩张的现状和传播的开放环境,要在网上和网下信息海里求新、创新,这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帮助记者去发现一般人眼中发现不了的新闻,实现“人无我有”;要尽可能地利用网上网下的优势,多角度、多思维、立体式逼近新闻真实,实现“人浅我深”;并大胆尝试,创造受众欢迎的传播新形式,实现“人有我新”。

  三是,需要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WEB时代的科技记者要有全球传播意识,才能被各国受众接受。这需要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要掌握中、外文,而且要求图表、文本、照片、声画等多媒体的表达能力。未来的媒体要求可视、可听、可阅,科技记者,特别是现行的报纸记者需要掌握十八般武艺,在新闻正在发生的过程中以多种形式即时发布,实现新闻的“零距离”。

  四是与时俱进的自我更新能力。对突飞猛进的高新科学技术和日新月异的网络新事物,科技新闻记者很有必要随时给自己“充电”,让自己如同一台电脑,不停地更新系统,升级换代,与时俱进。这种自我更新能力实际上就是一种主动永续的自学能力,因为热爱这份职业,科技新闻记者不仅要读杂书、当杂家,还要在“网海”学会多种技能、谙熟运用多种新工具。这些包括网络传播的新理论、网络新事物、网络新技术、博客、网络会议等等。

  五是强健的体魄和体能。新闻在于发现,也成于发现!不易发现的科技新闻,更要依赖记者勤劳的双腿,去跑,去探索。作为科技新闻记者,少不了科学探险,少不了爬山涉水,少不了风餐露宿,如果没有过硬的体魄和体能,那是无法胜任工作的。

  有关调查显示,在中国公民中,83%的人是通过电视获得科普信息,52%通过报刊获得,20%通过人际交谈获得,11%通过广播获得,5%通过图书获得,2%通过网络获得。另一项调查也发现,86.2%的中国公众相信从电视上获得的科技信息;其次是报纸,达到67.3%。相比之下,美国公众只有6%依靠电视、4%依靠报纸获取科技信息。这就表明,相对于发达国家,大众传媒,是中国公众获得科普信息的主要渠道:可以说,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增强公众科学素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科技新闻报道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近年来,全国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均加强了科技新闻的报道力度,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科技报道仍处于弱势地位,中国公众对科学事件也不是特别关注。有研究资料显示,中国公众对科学事件不是特别关注的原因虽说包括多个方面,但跟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密切相关。

  2004年5月20日,《科技日报》公布的我国第五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公众整体科学素养现状不容乐观!据了解,这是中国科协于2003年按照国际通用方法,对全国(除、香港和澳门地区外)18岁~69岁成年公民科学素养进行的最新一次调查。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达到1.98%,比2001年的1.4%增长了近0.6个百分点,比1996年的0.2%提高了近1.8个百分点。与历年相比,虽然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稳步提高,但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距离,处于落后地位。因为早在1985年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5%,到1990年时,已经达到6.9%。此外,在对18个国家公众对科学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我国名列最后,仅18%;瑞典第一,高达70%。由此看来,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已是刻不容缓!

  眼下,随着全民科学素养计划纲要的推行和“科学发展观”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加,全面建设节约、创新与学习型和谐社会已擂响战鼓。科技记者是广大新闻记者中的一个独特群体,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他们更是重任在肩,理应首当其冲,责无旁贷!的确,公众对健康和安全的理解、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动力、人类运用新技术的能力等等都离不开它。消灭公众科学“赤字”、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毫无疑问都有赖于强化媒体对科学技术领域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要让媒体成为科学和外行民众之间的沟通的信使,最重要的是要拥有一批称职的、有强烈责任心的科技新闻记者。他们是“专家型”的记者,是科技界与公众间的桥梁,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要让公众更多地了解最新科技动态;还可以让公众理解科学思想,使他们能以科学的模式理解世界,从内心深处拒绝封建腐朽与愚昧思想。

  作为肩负提升公民科学素养重任的科技记者,首先应当着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笔者认为,WEB时代科技记者提升自身素质的途径有二:

  1.多方合力培养职业科技记者。专业的科学信息对于外行公众来说,实在是晦涩难懂;惟有具备理性的态度、严谨的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技能的科技记者才能成为沟通二者的桥梁。在此过程中,科技记者最应该避免的是对科学的“误读”,夸张、曲解、误传乃至杜撰信息。笔者认为:解决之道是培养职业科技记者,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能深入采访、虚心求教,自己就成为“专家”;他们在报道时讲求权威来源,做到实事求是、慎重评价;他们在写作时讲究报道艺术,能讲清专业术语,深入浅出,能像写“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写稿。对此,现行的高等院校尤其是新闻院校有必要研究和加强这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对此,笔者所在的湖南大学已经有了这方面的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在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内设立了以李浩鸣教授领衔的“湖大科技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从2003年起已开始着手培养专门的科技新闻学与科技新闻传播学两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同时,我们也还可以尝试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培养,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课题研发,合力培养媒体需要的合格科技新闻传播人才。

  2.紧跟最新科技前沿,与时俱进地加强专业素养。采写科技新闻,自己要先成为“专家”。美国著名的科学记者沃尔特沙利文,多次到南极采访,他在地质学、天文学、物理学方面都有颇深造诣。因而能够很好地胜任工作。如果专业素养不够,报道就有所偏颇。在知识更新周期愈来愈短的网络时代尤其如此。因此,在职的科技新闻记者应当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学习型社会,调动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终身学习和科学传播的能力。及时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了解最新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为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蓄积力量。

  中国科协处邓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实施《科学素质纲要》要面向全体公民,但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人群间差异明显,从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与条件出发,要突出人群上的重点。《科学素质纲要》提出将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作为重点人群,以提高这四类人群的科学素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邓楠认为,在这四类人群中,未成年人和农民是重中之重,在《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过程中,应对提高未成年人和农民科学素质的相关工作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投入。

  因此,各大众传媒及其科技记者,应当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的要求,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重点人群,从科学思想与理念的倡导、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科学技能与方法的推广应用、科学精神的推崇与传承等实质性的方面着手,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为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作出应有贡献。具体来说方法如下:

  1.通过多方努力,力争在所在媒体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上,各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的数目和版面,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科技专栏等增加幅度,加大力度。

  2.以“内容为主”,质量取胜,努力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吸引和抢夺受众“眼球”。让受众对科学技术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新闻的传播功能与影响力。

  传播信息,是一切新闻的首要任务。作为科技新闻记者,首先应当以此为重点,通过多种途径,及时采写和全面捕捉可靠和实用的科技新闻信息,在第一时间刊播在媒体上,让受众不出家门便能通过大众传媒通晓天下科技事,洞悉环球科技情。从而有效地开拓受众视野。在此前提下,要力争主动,深掘内幕,把科技新闻做深、做透、做活,让科技新闻真正成为“受众”喜闻乐见的“精美大餐”。只有这样受众才能饶有兴趣地、主动有效地接收媒体传播的科技信息、科普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崇尚“科学精神”,了解“科学知识”,接受“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与技能”,从而提升个人科学素质和生活质量。

  总之,当今世界高新科学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之际,科技传媒及其科技记者将起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助推器”作用。科技记者提高公民科学素养重在实落!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白川英树先生认为:“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里,大众是需要科普知识的,而媒体是传播科普知识的最好的渠道,所以进步的社会需要科学报道和科学记者,这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准。”3面对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低下、一些愚昧现象还层出不穷的现状,科技传媒和科技记者任重而道远。加快培养职业科技记者的步伐,提升科技记者的职业素养,从而让公众理解科学,拒绝愚昧,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2.赵亚辉:《解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邓楠解读科学素质纲要:创新型国家建设之基》,《人民日报》,2006年3月21日第11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