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前沿】祁述裕:场景理论​正在转化为城市再造的实际行动

  • 2022-10-28
  • John Dowson

【文创前沿】祁述裕:场景理论​正在转化为城市再造的实际行动

  感谢会议主办方的盛情,邀请我对会议做总结。此次论坛内容丰富,议题广泛。13位学者的发言各有特点,都很精彩,亮点很多,我深受启发,也为文化研究领域年轻才俊不断涌现感到由衷的高兴。范周、刘士林、傅才武三位资深教授的评点也非常中肯和精到。总之,这次论坛非常成功,堪称成果丰硕。关于此次论坛我就不重复谈了。我想借此机会就场景理论谈两点认识,跟大家分享。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学术界非常重视研究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翻译介绍了许多学术思想。其中很多思想学术在引起短暂的关注后,就很少被提及。场景理论则不同。场景理论介绍到中国已有多年。近些年,场景理论在中国学术界不但没有沉寂,反而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有渐成显学之势。2019年1月,由吴军、陈波和原国家行政学院多位老师、博士生等十多位学者参与翻译的《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首次印刷就上万册。出版后获得了2019年度社科文献10大好书。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场景理论在中国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场景理论为什么受到学界如此关注?究其原因,是场景理论适应了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第一,场景理论从文化和美学的角度为促进中国城市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种动力分析框架。当代中国社会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城市功能由生产性城市向消费型城市转型,二是居民生活方式由粗放式生活向品质生活转型。城市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如何激发城市活力,彰显城市魅力,增加城市吸引力,成为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场景理论提示我们,城市活力、魅力和吸引力的密码隐藏在丰富多彩、形态各类的场景之中。营造场景是城市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转型升级的基础和重要抓手。

  第二, 场景理论强调生活文化设施是场景的主体。不同类型生活文化设施具有不同的文化和美学内涵,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是城市活力、魅力和吸引力之所在。场景理论的意义不仅在发现场景的价值,还在对不同生活文化设施所蕴含的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进行了精细的类型分析,提供了独到的分析框架。场景理论还强调,生活文化设施不是孤立的存在,生活文化设施只有通过与社区、文化活动、多样化的人群和价值观等有机结合,才能凸显其内涵和价值。场景理论的这些理念对中国正在探索的城市空间再造,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16年,原国家行政学院召开了中国第一次场景理论探讨会,来自多家机构的十多位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就场景理论中国化,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成果在学术刊物上以专栏的方式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

  近些年,研究文化场景的文章层出不穷。从知网检索结果显示,2009年来,以文化场景作为关键词的中文文献总数近90篇。比如,吴军教授的专著《文化舒适物——地方质量如何影响城市发展》,该书以北京市为例,对北京市文化舒适物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堪称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文化舒适物的专著。陈波教授的论文《基于场景理论的城市街区公共文化空间维度分析》,结合中国城市街区的特点,提出了实体空间维度和机制空间维度的观点,在场景理论中国化方面作了创新性的探索。优秀论文有很多,因为时间关系就不一一列举了。场景理论已经成为博士生和硕士生毕业论文的理论分析工具之一。顺便提一下,我本人也撰写了论文《建设文化场景,培育城市发展内生动力——以生活文化设施为视角》,该论文以场景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从案例入手,重点研究了北京中关村创意大街、景德镇创意市集、丽江酒吧一条街的特点和价值,论文意在强调草根性、自发性、大众创造在场景营造中的特殊价值和意义,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该论文获得了2014—2017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优秀论文一等奖。

  令人欣喜的是,场景理论从理论研究正在转化为城市再造的实际行动。刚才,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张宇副院长的发言《中国成都“场景营城”的经济和文化思考》,就提出从城市场景到场景城市、从产城人到人城产等有价值的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场景理论开始引起国家政策制定者和城市管理者的重视,成为政策制定和城市再造的重要理论依据。比如,最近文旅部在制定《黄河流域旅游专项规划》时就提出“文化场景化,场景主题化,主题线路化”的思路。成都市委提出“场景营城,产品赋能”的理念。2020年6月,成都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公园城市场景营城的指导意见(试行)》,成都新经济委员会正在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场景营城工作的指导意见(讨论稿)》等。

  受厦门市委宣传部的邀请,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参与编制厦门市“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草案)。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将场景理论运用于规划编制,提出“品质文化消费生活场景营造工程”的思路。通过构建“文创+”、“旅游+”、 “体育+”、“美食+”、“音乐+”、“会展+”等场景体系,以重点景区、街区、园区等为依托,打造空间全景化、体验全时化、休闲全民化的文化消费服务新场景。

  我说这些是想强调,场景在中国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更有理论张力。就业态来说,场景涉及生产、消费、传播等各领域。从空间类型来说,场景包括产业集聚空间、时尚品质消费体验空间、创意设计创新空间,文化遗产活化空间、实体和虚拟共享空间等。

  祁述裕: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创新工程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兼任国家发改委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和旅游部“十三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文旅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兼职研究员,武汉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化创意产业》执行编委,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