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作为实务备考中的一大重点、难点,经常让同学们头疼不易,应大家所需,实务团队为大家精心打造了“评论金句”系列专栏。每期从知名媒体的时事热点评论中选取20个好句,并进行主题分类和使用方法的简单总结,帮助大家攻克评论写作难题!
1.在掌握论证方法和结构的基础上运用。金句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大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但评论的评分是从立意、标题、结构、逻辑和语言等多个方面进行的,因此不要忽视评论的其他方面。
2.活学活用,切忌生搬硬套。金句的使用不是固定的,可以灵活变化字句,使用到合适的文章中,切忌追求词句表达的优美将不符合立意的内容运用到评论中。
3.先理解,再记忆。不需要将金句一字不差地背诵,理解金句的表达逻辑,积累其中的好词,学习其表达方式,然后再进行适当地记忆。
1、可以说,年轻人排斥的并不是高价雪糕,而是超出消费预期的欺诈行为。这种欺诈不仅在于雪糕不标价这样明显的小处,更在于整个大环境下市场刻意营造的高价消费生态。
2、年轻人对“雪糕刺客”的拒绝的背后,是不愿被强买强卖的独立意志,也是其消费观的回归与成熟;所有笑骂透射的,是于消费主义风潮逆行的冷静与清醒,而非被着度日。
3、在此必须重申,凡是需要消费者掏钱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花的每一分钱都应该基于消费者自愿。这要求店铺和平台在提供商品和服务方面,充分尊重消费者并给予充分的选择自由。这是法律规定,也是市场经济的常识。
4、很多人购物或许并不是基于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强烈需求,而是在全民剁手、全民狂欢的浪潮下被盲目的从众情绪裹挟,跟随大众寻求一种参与感和满足感。
5、我们更期待的是热度褪去之后,以鸿星尔克为代表的国民品牌,能够具有禁得起追问的企业担当,以及持续长久的品牌热度。如何重塑品牌力,将爆红的偶然转变成崛起的必然,是国货需要思考的根本命题。
6、这一波对于这家高端餐厅的,其实显示了另一种趋势:消费者正在摒弃符号崇拜,反而追求更本质的消费内涵。店家应该尊重消费者、尊重美食,发掘餐饮独到的价值内涵,而非仅仅停留在浅层模仿上。
7、孤掌难鸣,因为有人积极配合,才会有商家“盲盒”诱导消费花样层出不穷。换言之,只要“盲盒”诱导消费还有人“接盘”响应,就还会有人“操盘”各类新型变种。
8、相对于“月光族”,“抠门”消费似乎更加理性,这种拒绝过度消费的心理变化,一方面说明,面对非理性消费下的飘浮躁动,很多年轻人不为眼花缭乱的网上物品,不为五花八门的优惠打折所动,使网购回归自然、回到现实,更加符合生活的本质。另一方面,“抠门”消费从实用出发,按需选购,其消费观念更趋于理性和科学。
9、如此高比例的借贷用来支付“非刚需”消费,其中潜藏的风险值得引起警惕。这并不是否定大家“提升生活品质和休闲”“为兴趣买单”的权利,而是认为,年轻人不应该用过度的去进行超额消费,进而掉入“消费主义陷阱”。
10、企业不仅要把流量吸引过来,更要固化下来。这就要求,企业要用心打造优质产品,抓死流量,减少蒸发量,将“野性消费”转化为长远的理性消费。唯有如此,企业才能行稳致远,立于不败之地。
11、选择进行产品价格与实际价值匹配度更高的“平替”消费,是一种对以俭代奢、量入为出型朴素消费的回归,是一种消费观念的沉淀、进步与成熟。对消费主义的背离,于社会和消费者个人而言都是迈出了有益的一步。
12、消费是经济大循环的终点也是新一轮起点,近年来,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已经连续六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13、年轻人尝试跳出消费主义的裹挟去反思与审视购物行为,务实地追求性能,节俭地进行选购,是种可喜的变迁。
14、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以隐形消费“糊弄”食客,扩大了收费范围,最终是缩小了商家自己的格局。
15、在消费浪潮下,在一些大V的带动下,许多人都跟风消费,集不齐的盲盒、用不完的口红、敷不完的面膜、背不完的包包,许多青年完全淹没在消费主义塞给他们的各类商品中。冲动消费带给你的是一时的快感,但是那些用不完的东西又何尝不是浪费。
16、引导消费者往下跳的价格陷阱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商家的利益驱使、平台的保障机制不完善、消费者的野性消费……然而最根本的还是买卖双方存在的信息差,带来了信息不对称和买卖双方地位不等,消费者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17、当社会的消费不再是对实际需求的消费,而是对符号化的物品中所蕴涵的“意义”的消费,我们就迈入了鲍德里亚口中的“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中,商品和令人憧憬的某些身份、地位发生了联系,而年轻人恰恰对此深信不疑。
18、让消费者拥有线下消费“后悔权”,是现代商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体店对产品与服务自信的表现。实体商家应当看到,疫情当下,只有创新销售模式,改善消费体验,惟有尊重消费者权益,创新消费环境生态,才能激发消费潜力,赢得更多的“回头客”。
19、购物节能调动起激动和狂欢的因子,不失为一种短暂的情绪释放。但在体验这些感觉时,我们需要自我控制,需要一种节制的情感宣泄。大众文化不是物质文化、消费文化的代名词,购物节也终究解不开“购物结”。
20、“饮鸩止渴”式的营销手段,只会让电商虚假促销陷入恶性循环。一些商家不要等到消费者彻底失望,才意识到自己一直都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