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转瞬即逝,2022年已缓缓拉开大幕。中国的经济在高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出现更为的丰富、细腻的内涵。每个阶段都有一种商业模式在萌芽、发展,壮大、成熟,《管理学家》试图在2022年初探索新一年的商业趋势,这些预测都来自之前的萌芽与发展,有可能会在今年进入高速生长的状态。在疫情带来的动荡之中,我们期望新一年的商业世界,希望一切变得更好。
出海是新时代企业和品牌的全球化布局,是中国势力的体现。出海最初始于联想、海尔、TCL等公司,后来从制造业发展到互联网产品,不管是收购或是新建,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有着最为强劲的执行力,出行产品、游戏、电商、短视频平台等。而2022年可能会有更多的品牌出海,借助亚马逊这样的海外电商平台,它们将自己类目繁多,名字洋气的产品分发到全球各地,但英文名称背后都是中国企业注册的品牌。早年的制造业通过出海,获得可观的海外净利润,控制产业链,现在品牌出海更多的是输出中国文化,展现大国风范。
元宇宙在2021年还是一个没有确凿概念、众说纷纭的名词,来自于科幻小说《雪崩》,《星际迷航》里的全像加班可以视作元宇宙的一种类型。2021年元宇宙还停留在口诛笔伐、PPT阶段,2022年可能就要进入到实操阶段了,毕竟空谈是谈不出什么真知灼见,只有实践者才有资格发言。先行者已经出现,2021年底扎克伯格将公司改名为Meta,取元宇宙英文单词前面的部分,百度也推出了metaapp,相信2022年将会在消费领域推出众多的体验者。虚拟世界和交替数字现实融合,英伟达、微软也制定了他们的元宇宙计划,试图创造沉浸式在线环境,为工作、社交和娱乐提供一个虚拟与现实深度沉浸平台。而游戏开发商在这方面可能具有先天优势,借助元宇宙概念发挥最大的作用,吸引更多玩家。总之2022年随着VR器材的介入,飘在半空中的元宇宙将逐一落地,成为新的商业奇观。
去消费化这个词可能来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Rob Walker,他将对社会物资重新分配、循环利用的做法称为去消费化。
这种观念由来已久,但在2022年它应当被理解为在海量的商品面前,人们不是为了而消费,而是为了商品背后的价值观、追求、意义这些形而上的内容来消费,也就是说吸引人进行消费的动机是品牌内涵。在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年代里,商品的品质、造型、功能大部分都是高度同质化的,只有那些不断地宣导其自身所具备的独特且有公益价值的品牌才能成功吸引到人们的眼球,在类似的功能和品质面前,人们更愿意为某种价值观念买单,不过诸如“行销全球**国”、“**专家”这样的口号并不在此列,它们仍然是消费化时代的典型代表。去消费化的品牌价值,应该是在耐克的just do it上再上一些价值的东西。
顾名思义,丰饶型社会对应的就是短缺型社会。在物质高度丰富的时代,人们的需求早已轻易被满足,新的需求、潜在需求随之被催生出来,人们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消费理由,从时间维度来看有618、双11、双12、520,还有517吃饭节、527爱妻节;从需求维度来看市场也被无限细化,性别、年龄、生理状态都已经被物质主宰。人类已经从热衷消费,变成被指引“这样消费会更好”、“这样享受会更好”。在物质丰饶的海洋里,我们早已不需要完美的偶像产品,而是想要有特色的真实的普通物品。它们是在海量的物质世界里独特的存在,虽然很快会被模仿,但总有独领赚够钱的一段空窗期。对商业世界而言,丰饶社会就是从红海游向蓝海的那一段旅程,是创新、是特立独行。
悦己文化在2022年上升到更高的高度就是及时享乐。人类经历了两年的新冠疫情、长久以来的天灾人祸,以及因疫情而受限的出行旅游等,多多少少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对今天和当下的需求更大了,物质的极大丰富对功能性的消费已经达到了最高的满足,人们不再对功能性的需求进行消费,而是发现悦己才是最大的乐趣、最实在的表现。前两年火爆的泡泡玛特就是最好的体现,这种没什么太大艺术性也几乎没有功能性的可爱玩具,是年青一代及时享乐的表现。而在2022年,这种无用性的享受型消费行为将会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变成普及的现象。人们更爱自己,也更珍视每一个实实在在的当下。未来的不确定性,让人们变得更为务实。
小确幸一词来自文艺界,原本指那些微笑而确实的满足。在疫情时代,无常和变化成为常态,让人们的安全感不断下降,在及时享乐、去消费化的同时,不管是消费者还是经营者都不再被虚无的东西打动,更看重实实在在的东西,流量胜过声量,物美价廉胜过概念,得到的胜过橱窗里的,2022年作为“未来5年中最好的一年”,小确幸像微信小程序游戏“跳一跳”里面那些小墩子,虽然小但是有足够的支撑性,让缺乏大型快乐的人们获得一些小而密集的快乐,支撑着每一天的日子。同样售卖能打动人一瞬间的商品或者营销方式,也被视为小确幸营销成功案例。2022年不需要贩卖焦虑,因为已经有足够的焦虑扑面而来,稀缺的反而是这种小而确凿的实实在在的幸福,人们越来越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微小的满足就已足够让人快乐一段时间。得过且过,就是好日子,不要贪婪,小、刚刚好,就够了。
数字化在2022年将覆盖从产业到个人,全方位无缝地进入到我们的现实社会。企业加速转型,转为虚实结合的新经济体;个人也通过数字化为自身赋能。单向经济变成反馈经济,大数据也开始发挥作用,让企业、组织与客户、个人产生更紧密的连接。私域流量、直播已经或将衍生出新的模式与形态,玩法与规则,让人更为沉浸其中,并成为内容贡献者。同时,数字经济也开始反哺用户,与之共享个人提供的数据所带来的利益,数据贡献收入或将成为人们源源不断、细水长流的收入来源。数字化或为企业带来组织方式上的变革,竞争也许会变成另外一种形式,比如在协同共生的大思路下展开。曾有管理学家举例认为,在数字化过程中小米是成长性、竞争性企业,因为它有一个“竹林生态”战略,即以更多的伙伴共同成长作为基本概念。而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中,美的集团是很好的例子,用“端到端”的伙伴价值成长,把这一系列价值打通,企业价值也因此被释放了出来。2022年可能会有更多类似的企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转型之路。
从投资界衍生出来的行业黑线年成为主流商业模式。重做的字面意思十分简单,就是将原本成功的模式在资本的加持下重新走一遍以获得几何式增长。互联网大厂从中小公司挖人就是一种重做,付出数倍的薪水买来一段成熟的方,以求领先于同行业。对品牌来说,重做就是资本市场选择那些原本就有成功方的行业、品牌,再灌注足量的资本加持,使其发扬光大、遍地开花,通过规模化地复制获得更多的利益。重做带来的好处是使品牌更加有声量了,经营更为正规,发展更加快速,但从消费端来看,它需要用户付出更多的代价来获得原本廉价的商品。重做是增加品牌溢价的最优的方法之一。2021年品牌重做主要集中在餐饮行业,那些重油重辣、有记忆点、连锁性的品牌被投资机构们重做了一遍,从中式点心、火锅到鸡爪零食、拉面,2022年可能还有更多消费类品牌被纳入到重做的领域中。
自从碳达峰与碳中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双碳就成为中国在2060年前所面临的重要环境和经济议题。2030年中国的碳排放要达到峰值,2060年的时候要完成碳中和。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领域,满足双碳目标成为一种消费趋势和潮流,譬如许多消费品公司推出“碳中和食品”,餐厅菜品、牛奶、巧克力棒、冰激凌甚至百威啤酒都把碳中和当做自己的责任。你也许会好奇这些国外品牌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低碳目标的?以百威啤酒为例,它们在英国试点生产500万瓶超低碳铝罐,用一种新的惰性阳极铝技术,并利用可再生电力生产,碳足迹比普通铝罐低95%。
早年依赖大平台而生长繁荣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平台红利被为数不多的头部KOL所占据,更多的人开始流向更多的领域,去平台化指的是有更多的平台接纳更广泛的群体在其中贡献内容,并凭借自身的内容生产力获得关注和流量,它与最初那些平台给流量扶植起来的KOL不同,他们是被自然流量灌溉生长出来的鲜花,也是通过算法而捧红的群体,同时他们因为分布在全网之中,摆脱了对单一平台的依赖,甚至还能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吸引流量产生社会价值。2022年,全网的平台化将会变得更为剧烈,越来越多类似张同学、手工耿这样的草根群体被看见,他们也因此能产生经济效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