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费”文化的思考

  • 2023-01-07
  • John Dowson

如何“消费”文化的思考

  春节将至,年终奖和假期又成了人心向往的两件“大事”。带着近一年的辛苦,在零碎的假日里“花钱买快活”必然是年底娱乐生活的一部分。电影院里年末一部接着一部刷新着大家的朋友圈,的谈资里不感慨下冯大导演的《芳华》或是评论一番陈大导演的《妖猫传》都显得自己和年末有些脱节。除了大电影,演唱会、话剧、音乐剧、舞剧和各种展览也占领了魔都的各个角落。和朋友约会前打开手机上的票务网站,随意刷了几下,选择之多也是让人无从下手。一方面是觉得文化活动的增多无疑是件利民的好事,另一方面是如何选择才能让自己“买到”真正的高兴。自然,谁都不愿花了钱走进影院才发现是部烂片。电影票价不高,很多人也不会当回事,换成舞台表演就完全不一样了。如今,话剧或是音乐剧的票价平均都在三百元上下,如是海外引进的原版音乐剧或者是带点流量的明星演唱会,最高价格动辄上千。

  本人作为剧迷、展迷,一年掏给所谓“文化产业”的钱也不少。而去年底魔都突如其来的十几部音乐剧也是打了我个措手不及,不得不权衡一下该投入在哪一部上。介于音乐剧是舶来品,便花了高价欣赏了一部百老汇原版引进的音乐剧。可惜,现场舞台故障,原本的音乐剧变成了演唱会。说明了一个问题——在消费主义面前,文化与娱乐的边界还存在吗?这些制作公司瞄准的到底是向市场输出好的内容还是大众的心理和口袋?音乐剧虽然是年轻人中的小众文化,但娱乐消费的根本也和大多的综艺节目无异。靠流量小生撑起的无营养节目比对《朗读者》《国家宝藏》等口碑综艺,光看豆瓣的评分就知如今的80、90甚至是00后也并非是对“文化娱乐”无判断力的族群。

  面对现在这群年轻的消费主力军,投身于“文化产业”的公司该如何产出值得我们消费的内容?而我们作为消费者,该如何“消费”文化和娱乐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边缘问题。(费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