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葬礼“瓦罐坟”:儿子把六旬母亲关坟墓,每送一顿饭加一块砖

  • 2021-02-06
  • John Dowson

原标题:五一长假发愁去哪 当然是在家刷梦幻西游劳动节活动 盼星星盼月亮,五一小长假临近了,虽然国内疫情有所好转,但仍然不可以掉以轻心。出门要避免到人口密集的场所,戴好口罩做好防护措换脸重生全文阅读

古代葬礼“瓦罐坟”:儿子把六旬母亲关坟墓,每送一顿饭加一块砖换脸重生全文阅读

中国自来是以孝治天下,推崇的就是“百善孝为先”。深宅在清朝时期,国家规定凡是民间有75岁以上的老人者,可载入县志。而百岁老人更是可以获得由礼部亲自颁发的“百岁牌坊”,甚至乾隆时期还专门举办了一场全是百岁老人的“千叟宴”。

由此可见,我国古时候真是将“孝文化”刻进了骨子里。但关于“孝顺”理解,却在千年的演变中逐渐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卧冰求鲤,奉儿埋母等等扭曲的传说,证明封建社会思想的僵硬。

而再有一种,便是“瓦罐坟”的存在。在古代,我国的某些地方却又流传着一种迷信叫做“活子孙寿”。意思是若是家中的老人活的很久了,就是在活子孙的寿命,会压制着子孙的运势。于是随之而生的,便是“弃老”的现象。

在生存资源极度被压缩的情况之下,为了种族的延续,为了整体利益的需要。“弃老”以及“弃病”等现象虽说残忍,但对种族来说这也是最大的“人道”了。比如说日剧《楢山节考》中那个到了七十岁就要把老人背上山的小山村,就是因为太穷了才会有这样的习俗存在。

然而我国的“瓦罐坟”这样的存在,却是令人匪夷所思。瓦罐坟顾名思义便是将墓修建的如同一个瓦罐一般,坟墓里面是挖空的。等到家中的老人年逾60岁,便由其亲人将老人背进坟墓之中。

老人过完60岁的生日后便就一直会住在这个坟墓里面,家中的后辈会为其送饭。每送一次饭,便会在坟上添上一块砖。一直到那块砖彻底的封上墓穴,老人便真正的在墓中死去了。关于这样的风俗到底起源于哪里并没有准确的考证,但在唐朝韩锷的《岁华纪丽》中是这样记载的:

“兴起于云南地,挖出墓穴,于四周砌上青砖,于顶部用砖发券,仅留一出入口,形似瓦罐,故得此名。”

这是一种极为怪异的现象,因为我们竟然能从这样的故事看到传统的“孝道文化”。这与传统的弃养并不一样,若真的是“弃老”。何必还送水送饭,何必还专门打一墓穴?真正的弃老是日剧《楢山节考》中那样,直接将老人送上山任其自生自灭。

有专家学者质疑“瓦罐坟”的真实性,确实我国找不到关于“瓦罐坟”存在的痕迹。但我们却能找到类似“瓦罐坟”的遗迹,比如说1971年在山东莱州市东宋村出土的“丘子坟”,便是人过60不死,后代便必须按律令将其囚于石坟之中,送至60天断饭的证据所在。

而在这座“丘子坟”之中考古学家们挖出的便是一具以“坐姿”入葬的尸骨,以及两件元代的青花玉壶春瓶,还有些金银玉器等。很明显,这户人家并不是穷的吃不起饭了,甚至家中应该是富裕的。

若是真的不敬老,也不会给家中之人陪葬这样的珍品。而这样我们大致可以判定,六十岁弃老似乎是这块地方一种已经制度化的习俗了,弃老者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违背或改变这种习俗。于是送饭以及陪葬品,是弃老者已经尽力变通的结果了。

当然这也仅是一个猜测而已,事实的真相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再寻到。类似这样的墓穴在全国各地都有,比如说鄂北地区盐池湾村的“寄死窑”,比如说山西晋中昔阳县的“生藏墓”,更多的,这些墓葬被统一称为“活人墓”。

不变是到一定年龄便将家中老人背到这活人墓中,给老人送饭。不一样的是送饭的时间,有三天,有60天,有一天一块砖,有一顿饭一块砖等等。但却都是软刀子割肉,目标就是让老人去世。

奇怪的是,在正史中我们根本看不到这样的习俗到底是缘何而存在的。只能在野史之中找到零星点点的记载,而当史学家们对这中习俗表示质疑的时候。一个地方又一个地方出土的这些墓葬又生生的证实了他的真实性。到底为何,这些地方会出现这样怪异的墓葬习俗呢?

换脸重生全文阅读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18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5G终端连接数已超过2亿,居世界第一。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表示,2020年我国新增58万个5G基站,推动共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