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穿透海量数据 看港股投资者结构之变

  • 2022-08-02
  • John Dowson

中信证券:穿透海量数据 看港股投资者结构之变

  香港作为中国离岸金融中心,投资者结构更加成熟和国际化。市场普遍认知香港市场由国际资金主导,但更核心的问题是,在不同行业中,外资的主导影响力如何?在不同市场阶段,外资和中资买卖和持股偏好如何?港资(香港本地资金)的影响如何?当前香港市场经历的“内地化”已影响哪些行业的定价?在这篇报告中,我们穿透投资者托管数据和分析海量的公开交易数据,对港股过去的投资者结构进行剖析,并通过基于数据,剖析不同投资者(如外资、香港本地资金、南向资金等等)的配置偏好,最后在重要市场窗口,看各类资金的行为异同。

  截至2020年7月彭博的最新数据显示,港股各类投资者持股占比为个人8.0%、机构投资者51.8%、公司(含一般法人)21.1%、政府10.7%。从交易占比看,根据港交所最新报告,香港本地个人投资者占比不断下降,仅占10.3%,外地个人投资者占6%,机构投资者交易额占比达到83.7%。即我们传统认知上的,港股由机构主导的市场。但如果对比美股,港股的机构化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美股机构持股:93%)。

  互联互通机制开通后,中资在香港市场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截至2020年6月30日,南下资金累计净流入超过1.3万亿港元,持股比例接近4.0%;更重要的是,股价取决于边际的成交,成交占比内地投资者达到14%左右(活跃时19%,比如今年初)。结合海量的托管数据,目前港场仍以外资为主,特别在科技、医药、消费以及地产板块的持仓市值占比明显高于其他资金。与此对应的是,中资在半导体(28%)、银行(22%)、汽车(13%)、材料(11%)、医药(9.7%)等行业的持股占比过去几年有明显提升。

  1)共同基金 vs 对冲基金,共同基金是最重要的港股机构投资者,重仓金融(35.4%)、信息技术(12.9%)和能源(9.0%),这和参照指数的权重也有很大关系。而保险、银行等机构投资者更偏爱金融股,金融股占这些机构持仓的比重超过50%,对冲基金而言,更偏向可选消费,接近50%,可见其对宏观经济周期更敏感,也更偏向交易可选消费;

  2)外资 vs 港资,外资整体来说对于科技、消费、医药的配置偏好较强,再看港资,虽然和外资有一定相似性,但总体而言,港资更偏好金融、房地产,这其中也有较多香港本地的公司;

  3)南向中资主要重仓在银行(内地保险机构为主)、信息科技、房地产。过去几个季度,沪港深通基金对消费、科技、医药板块增配明显,虽然它们在整体南向资金占比仍然偏小。

  1)2016-17年供给侧改革,国内经济复苏时期,南向资金跑步加配周期板块,但外资对于强周期板块的配置意愿依旧不强,以加配可选消费的汽车和运动服饰为主;

  2)2018年贸易争端引发剧烈波动时期,可以明显看出港股与美场的相关性大幅提升,港股大幅下行往往伴随着外资大规模流出金融、科技等权重股,转向材料、能源、公用事业等避险板块;

  3)2020年初“新冠疫情”市场暴跌时期,外资出现大规模恐慌性抛售,而内地资金则加速“抄底”高股息率、低估值的银行板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