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于“口碑翻车”一说,我不认同,其实电影很是带给了观众很多的惊喜。至于这部影片到底是什么片?在解答这个疑问之前,我想到了同样是还原历史事件的另外一部经典电影《绝命海拔》。
《绝命海拔》是改编至美国小说《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故事源之于1960年由罗布·霍尔和史考特·费雪带队的两支探险队攀登珠峰的真实经历。《绝命海拔》2015年上映,豆瓣评分7.7分。
而《攀登者》还原的是1975年中国国家登山队第二次征服珠峰的经历,在这次攀登中,中国人竖起了闻名世界的“中国梯”,在往后的登山活动里帮助世界上数以千计的登山者成功冲顶。
那么这两部电影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差距呢?各自的优势又是什么?
《绝命海拔》的优势处在于真实
对于《绝命海拔》,美国媒体对它的定义其实是关于登山的灾难片,描写的是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之下,人类的渺小和挣扎。也许正因如此,《深渊》的导演巴塔萨·科马库选择了比较真实地去还原当时的事件,而把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故事性适当地进行了削弱。
导演的这种意图,让这部影片没有太多刺激的画面、跌宕起伏的剧情、爱恨情仇的冲突,只有白茫茫的一片雪山,只有冰冷无情的寒风。但是这也相对真实地还原了攀登珠峰的真实情形,真实的攀登就是那么的寂寞,而真正的无限大喜悦只在登顶一刻。如果要比较真实还原度,《绝命海拔》是要比《攀登者》做得更好的,毕竟《攀登者》里的方五洲身手真的有点好过头了。
但是《绝命海拔》的负面评价也是很明显的,就是觉得关于人的部分太单薄了,以至于观看的过程中,其实部分观众会觉得有点闷和流水账的感觉。
《攀登者》的优势在于有血有肉有灵魂
《攀登者》拍摄的主旨并不是要还原一场攀登珠峰的事件而已,而是要弘扬攀登者的精神,其实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个攀登者,每一个人都在积极求上,不管哪个时代。
所以《攀登者》的优点恰恰就是感情线和故事主线的双线并行,让整个故事变得有血有肉有灵魂。
1、情感元素的添加并不是要拍爱情戏,而是新时代下的一个新角度
《攀登者》上映以后吴京和章子怡的感情戏上了热搜,胡歌、井柏然、都有感情戏,这也成了很多观众不满的地方。但是我们也看到,现在有一波观众是天生对感情戏反感,只要谈情说爱,他们就接受不了。
但是其实最近我们在军旅片里看到了很多的感情戏的添加,这次《攀登者》里感情戏成了隐藏主线,《我和我的祖国里》的《相遇》的爱情故事成了7个故事之一,是为什么?
因为这是一个新的角度,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歌颂我们的英雄故事,但是只是歌颂他们的勇敢、无畏和无私,但是我们却很少去关心这些英雄们的人性一面。英雄也是人,他们确实为了祖国大业抛开了一切,但是他们还是人,人就是有感情的,包括爱情。新时代下,新的角度,这种个人感情的添加,让故事变得更加的真实和让人动容。
《攀登者》里方五洲深爱着缨子,李国梁深爱着黑牡丹,杨光暗恋者赵红,这些都是真实的情感,还有曲松林对于使命的执着的情感,还有很多年轻人对于英雄的崇拜的情感、对于大自然的恐惧的情感等等,这些情感让故事有血有肉,而不是讲述一场生硬的登山任务。
2、对于登山的艺术化表现
攀登雪山本身其实是很沉闷的画面,但是为了突出这种任务的艰险,《攀登者》还是采用了比较明显的动作片的手法去描绘。这应该是得益于监制徐克在动作电影方面丰富的经验。
这种震撼的画面我们可以正反两面去看待,正面来说确实对于一般观众而言,更能深刻体会到攀登珠峰的艰难险阻,负面来说可能会有一点失真。但是从这部电影的主旨出发,我认为是成功的,电影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综合以上两点,《攀登者》也许在还原度和真实性方面不如《绝命海拔》,但是从人性光辉的表现,从电影的视觉震撼力及故事的共鸣度来看,《攀登者》应该更胜一筹!
《攀登者》的角色原型,比电影中的经历还要惨烈
杨光的原型夏伯渝,在一次的攀登中失去的不仅仅是右腿,而是两个小腿都全部冻死。而后来他是真实的凭借自己的一双假肢,2018年登顶珠峰。
曲松林的原型屈银华在1960年的那一次攀登,当时还没有“中国梯”,所以他们是用人梯创造的奇迹,而屈银华是赤脚在冰天雪地里攀登了一个多小时。所以当时的他并不是仅仅失去了前脚掌,而是连双脚后跟全部都没了。
李国梁的原型邬宗岳烈士,确实作出了同样的牺牲壮举,为了保护摄影机,选择了牺牲自己。看到这些国家登山队的队员们的真实故事,看到他们为了祖国的付出,让人敬佩万分。
所以我个人认为,《攀登者》是到目前为止,拍摄的所有登山片里最有血有肉的一部,也是把登山运动艺术化最极致的一部。回到开篇的问题,这到底是登山片还是爱情片,其实真的不用纠结,其实这是一部抒发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攀登者精神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攀登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