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最少买多少股(现在买什么股票最好)

  • 2022-08-28
  • John Dowson

股票最少买多少股(现在买什么股票最好)

 

股票投资小常识:利多:是刺激股价上涨,对多头有利的因素和消息。

金伟民:各位雪球的网友,大家晚上好。我是持有封基,持有封基只是一个网名而已,我的真名叫金伟民,黄金的金,伟大的伟,人民的民。这个网名主要是为了纪念我在2007年第一年入市的时候满仓了封基,这样取的网名,不一定代表我现在持有封基。现在持有的封基基本上已经没了,持有的基本上都是可转债。

(05:23)

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寻找鱼多的池塘,我起了个副标题,叫我的投资观和方法论。为什么会讲这个题目呢?其实这个题目也是我第三本书的书名。最近两天我的第三本新书已经进入校对阶段了。现在回想起来,我的投资观和方法论确实有点另类,不像高大上的那些价值投资者,也不是用数浪的,或者是用一些看K线图的,我的投资观和方法论确实比较另类。

我从2007年开始正式投入股市,到今年不到十六年,取得了对我个人来说感觉比较理想的业绩,所以我想给大家做一个分享,我说的观点和方法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网友,但是至少我想能够有一些启发,我的目的基本上就达到了。

今天我讲的内容分成六个部分,都是我的一些方法论和投资观的总结和提炼。我讲的第一个内容是要用广度了替代深度。

什么叫用广度替代深度?我们先看一下这张图,一个人在投资上的长期收益,其实是和两个维度有相当大的关系,第一个是深度,也就是你买的各种品种,你对此了解的深入程度,当然你了解得越深,长期来看你的收益可能会更好。但是你看我画的那根曲线非常有意思,它不是线性的,不是说我懂了,比如100分,我相应的收益是100,我再懂了200它不会翻倍的,这个收益到最后会增长得越来越慢,最后趋向一根直线。

同样的你如果对投资的各种各样的品种了解得越多,那你最终获得的收益也会越广。所以你看我在这张图上画了一个曲线,是说你最终的收入是深度和广度的乘积。有没有一个最佳值?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

一般流行的观点,主流的价值投资的观点就像巴菲特说的一样,守住自己的能力圈,深研一个或者几个行业。比如说有人买了白酒,或者白酒里面的茅台、五粮液以及一些高端的白酒,从长期来看它的ROE非常高,可以取得蛮好的业绩。或者有人买了医药,或者有人买了银行,在某一段时间里面,我们都会看到它有着亮眼的表现。

(10:25)

对比一下中国的A股和美国的美股,我经常拿那张图来举例,大家可以看一下,标普500是蓝色的线,桔红色的线是沪深300指数,其实沪深300指数从2004年12月30号诞生那一天开始,从这一天的1000点往上升,从趋势来看还是往上的。

但是大家发现没有,跟标普500相比,它到了最近一段时间是在走下坡路,下跌的比沪深300指数还要快一些。但是我们如果以10年的维度来看,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标普500除了最近一段时间跌得相对比较多,它的波动非常小,基本上都是踩着小碎步慢慢往前走。我们的沪深300指数,第一个高峰在2007年10月16号,上证指数创了6400点的高峰,到现在我们的上证指数还在一半,虽然说上证指数不太合理,我们这里拿的沪深300指数。

第二高峰就是2009年4万亿行情的高峰,看起来已经比2007年10月16号的高峰跌了一点了。第三个高峰在2015年6月,这个高峰沪深300指数跟2007年10月的指数其实已经差了一点。第四个大高峰在去年,大家知道去年沪深300指数,我们叫它价格指数,价格指数分红没有复权的,如果今天分红你就会看到9点左右指数还没开盘,沪深300指数就先跌了一点,前两天有一天还跌得特别多,那是因为分红分得特别多导致的。

如果看全价指数,在2021年年初的时候,其实已经创了历史新高了,指数涨的始终也是在标普500上面的。关键是A股的波动性特别强,所以就导致2008年历史上的大牛市,亏了65.95%。我们中国的小散户大部分人可能都会在2007年大牛市差不多已经要到顶点的时候入的市,然后就经历了2008年的大熊市,跌得惨不忍睹。这个时候公募基金有最低持仓要求,所以当年最牛的公募基金是华夏大盘,华夏大盘当年也跌了30%多。

其实在2008年的大熊市,有一个品种不仅没有下跌,而且是历史上涨得相对最好的一年,国债当年是历史上涨幅第二的,企业债是历史涨幅最高的一年,我记得当时是涨了17%。如果熟悉债券,把你的广度拓宽,那个时候有一种债券叫分离债,我记得很清楚,什么叫分离债,当年也发行可转债,但是当年发行可转债跟现在不一样,现在上市的可转债的期权跟债权是合在一起上市的,当年上市的时候是把可转债拆成一部分是纯债,当年我们叫分离债,还有一部分就是权债。

(15:47)

我刚刚还特地看了一下2008年的时候发行的一个,我当时也持有的青啤债,就是青岛啤酒发行的可转债,这个可转债上市的时候就把它一拆为二,有一部分是青岛啤酒的权证,那时候就炒得飞起来了,还有一部分是面值100块钱青岛啤酒的分离债

这个分离债当时的利息跟现在一样,可转债的利息非常非常低,就百分之零点几,所以分离债一上市,100块钱的面值,我记得当时上市只有60几块钱,所以它的年化收益率非常高。我当时就买了青啤债这种分离债以后,避免了很多损失,而且已经扳回来不少。

但是为什么我那年依然亏了20%?因为那年我们国家发生了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就是北京奥运会,当时媒体上都在鼓吹奥运行情会来,这是我们的一个盛会,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2008年8月8号那天,几乎所有的股票加上封基,基本上都跌停了,所以亏了点。

但是不管怎么样,因为我持有了一段时间涨幅最好的品种,就是这些分离债,所以亏损要少得多。当年我记得很清楚,2008年我亏了20%,20%看起来是蛮多,但是横向一比较,指数跌了65.95%,最好的时候王亚伟还在华夏大盘,他是最好的公募基金,当时也跌了百分之三十几,横向一比较我跌的已经少很多了。当年我是第二年入市,经验也不太足,所以去搏了奥运行情。如果做得好,当年确实有人在2008年这样的大熊市,中国A股历史上最大的大熊市,依然能够做到正收益,我当时也是差一点点,如果没有参与奥运行情,那年是可以获取正收益的。

我讲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一个观点,作为小散来说,操作要灵活得多。我刚刚在雪球上发了一篇文章,是关于风格漂移的事情。如果对一个小散来说,2008年当然应该是空仓,我是完全满仓的,但是满仓是用的其他的品种,比如2008年的分离债,还有2011年的纯债,还有最典型的是2015年下半年大熊市里,我拿的是封基A,那个封基A暴跌的时候每次都涨得非常厉害,持有过的人知道,每次下行就是它暴涨的时候。

我通过这些案例深深地体会到,用广度替代深度,你可能在某一个点上不一定比做得最好的人还要好,但是相对来说,用10年的维度去看,你始终没有很明显的落时,始终没有跑输很多行情,这样就像我们说的,就像滚雪球一样,不怕雪球小,只怕你没有滚起来,只怕你每年都倒退。如果每年都有正收益,哪怕债券赚得不是太好,但是在2008年选择了债券,那最多就是一个赢多赢少的问题。

(20:58)

所以对这个问题来说,可能在美国不存在这些问题,但是在中国的A股,因为它的波动性特别大,品种和品种之间的差异也特别大。就像现在炒新能源,其他的那些像银行、地产就比较惨。年初的时候银行、地产还行,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就下坡路走得挺厉害的。所以我想通过这些案例说明一点,我为什么要用广度替代深度,主要也是因为A股的这种特质,导致的我的一些观点和方法。

这个数据是截止到上个礼拜五,今天有一点点修改,跌了一点,大家可以看一下,15年我基本上做过10次左右的选择,从2007年的封基到2008年、2009年的分离债,到2010年的封基,2011年又切换到债券,2012年、2013年是封基,2014年是债券,2015年是封基,2016年、2017年是小市值策略,2018年、2019年、2020年做了三年的白马,从去年开始做了一次大的切换,切换到可转债上。

不是每年都能踏准节奏,你可以说我风格漂移,但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不到十六年,年化能达到23%以上,超过了同期最好的华夏大盘。也有比较严重的失败,对比一下我所谓的失败是严重跑输了沪深300指数。第一次严重跑输是2009年,因为2008年的分离债做得太成功,2009年延续了上一年成功的策略,而对2009年这一年有一个非常大的事情,就是4万亿行情。

这个4万亿行情有点类似今年5月以后,4月27号开始反弹的五六月份的行情。宏观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但是正是因为大水漫灌,出现了这种大涨的行情。但是当年我是没有深刻理解这一点的,所以依然延续了前一年成功的策略,导致了2009年也收益了18%,但是跟指数96.71比起来是远远跑输的。

第二次严重跑输是2017年,大家可以看到也是因为2016年非常成功地小市值策略。2016年沪深300指数跌了11.28%,但是我自己的实盘增长了18.96%,主要是因为采用了小市值策略。结果2017年还是刘士余当政的时候,对壳资源进行了大力打压,十年有效的小市值策略,所以你别说有效时间长,我做过回测,十年有效的小市值策略,在2017年一夜之间崩盘。还好我这年没亏,但是跟沪深300 21.78%的涨幅比起来,跑输了百分之十七点几,是历史上第二次大的跑输。

(25:28)

所以我觉得成功的策略不是延续过去的成功,过去再怎么成功,你去看包括茅台。茅台我从2018年的白马策略开始,我买的茅台是500多块钱不到600,买了之后没多久,就遇到了2018年10月,茅台历史上唯一的一次跌停,一下子一个闷棍下去,但是还好我扛住了。一直到2021年的年初,大家知道茅台在一路走来并不简单,我记得很清楚,跌停已经大家都唱空茅台,后来又涨上去了,2019年又涨,涨了半天,快到1000块钱的时候,有人就说了,1000块钱高台绝对是高估了。

其实我是不太懂,我肯定不像那些全仓茅台或者重仓茅台的专门研究茅台的专家们那么了解茅台,但是我始终知道一点,在A股历史上,跌一定会跌过头,涨也一定会涨过头。茅台的顶部是没人能算出来的,如果真有人算出来,那也是给他碰巧了。所以那个时候有人说1000块钱,我还一直拿着,拿到2000块钱我也拿着,拿到2600的时候最高点,当然那是事后说的最高点,我还拿着,因为我不知道,如果按照市场的说法,1000块钱就有人开始清仓了,到了2000又有人开始清仓,到了2600我也不知道,那时候就有人开始唱3000了,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到3000。

一直跌到2000块钱,差不多跌了20%多,我那个时候正好拿到了可转债的历史上的好多年的数据,在柠檬网上拿到了历史数据,花了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做了一个全面的回测,然后我做了一次比较。我当时为什么会切换到可转债,给大家说一下当时的心路历程。

茅台当时从2600跌到2000,我首先判断,在一年里面茅台肯定不会再涨30%再去到2600了。当然有人可能会歧义现在你说这个话,我当时也是说这个话,否则我也不会2000块钱把茅台全部清仓了。但是那个可转债我当时回测下来,当然这是事后诸葛亮,历史上最好的可以做到70%左右。但是我在量化里面的经验,历史上最好的策略实盘大概能够做到一半左右,也就是35%。

我就横向比较一下,我想茅台再涨35%,相当于要涨2700、2800,以我的经验判断这个可能性太小了。但是可转债涨35%,我自己觉得是可能的,我当时就是这样说的,然后就全仓。从7月开始,其实还是错失了一段行情,即使是这样,我从7月开始切换,2021年我获得了42.13%的收益率,绝大部分都是可转债贡献的。因为茅台当时还做了一个负的贡献,到今天茅台还在不到2000块钱,还是跟我当时卖出去的价格差不多,但是我省下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一年多的时间大概有百分之四十几的收益。所以我事后总结,这次切换还是成功的。

(30:17)

如果按照评论一个基金经理风格漂移的说法来说,我这个基金经理肯定是风格漂移得一塌糊涂,但是我自己觉得这种风格的漂移还是比较适合我,我不是说今天是茅台,明天就可转债后天又是什么,大家可以从表格里面看到,我在15年多的历史上,也就做了10次左右的比较大的切换。频率很高的切换真的是很难,但是我自己觉得,这种以年度为单位的,经过严密测算。

有人问我说,你不是说了吗,茅台一直要到能正常买到零售价你才会卖出?我过去确实说过这句话,但是我去年卖出茅台,不是因为我觉得茅台没有价值,而是我的体系永远是相对比较,我当时觉得可转债比茅台更有价值,在未来一年里面它获得35%收益率的可能性,要比茅台回到2600的可能性大很多,这是我当时的一个想法。

当然也有失败的,你看我刚刚也总结了,不光有过五关斩六将,肯定也有败走麦城的时候。2009年、2017年两次的失败,恰恰不是风格漂移,而是风格不漂移导致的,就是延续了上一年成功的风格,2009年延续了2008年成功的分离债

股票投资小常识:纳斯达克指数是反映纳斯达克证券市场行情变化的股价平均指数,基本指数为100。

的策略,2017年延续了2016年成功的小市值的策略。不管是小市值也好,分离债也好,还是将来还有什么其他的策略,包括可转债,我自己也是在不断警示自己,将来有一点可能也会发生类似的事情,就是可转债的价值,跟其他品种,我也不知道什么品种,很多粉丝问我,说封基老师,建设可转债可能切换到什么?说实话我没有这个本事,但是至少我知道最近这一段时间,我还是会坚守可转债,至于什么时候切换到什么品种,我真的不知道。

大家可以看到这是茅台跟可转债的等权指数的比较。蓝色的茅台你可以看到,如果我一直持有茅台,其实也不错。但是从2021年以后,明显就是走了一个下坡,而可转债的等权指数是一个上升的趋势,我正好是在2021年的时候做了一个切换。当然我也没有正好到2600做切换,我也没这个本事。只有过了这个点,所以我的策略比较偏右侧交易。

有些人比较喜欢用左侧交易,但是我始终认为,左侧交易在中国A股这种极端的市场上很难,因为你根本算不准。我记得很清楚,我第一重仓当时就是茅台,很多人在1000块钱的时候就说茅台贵了,一直说到2600,反过来有人说要到3000了,结果2600是一个顶部。所以你很难预测,不管是用PE也好、PB也好、现金流也好,DCF也好,其实说白了都是对未来收益的一个假设,关键是你不知道未来。相对来说茅台未来确定性还比较强一些,你可以去算原浆酒倒推茅台能生产多少,根据过去的市场价去推算。

(35:12)

但是即使是这样,你即使能够算准茅台的盈利,也算不准茅台持有人的人心,否则就不会出现估值最高从100倍到最低的10倍之间,茅台历史上PE从10倍到近100倍都出现过,你没办法计算人心,所以还是尽可能把自己放得平稳一些,不要做这种极端的事情。先发制人可能是一种优势,但是对我们来说,可能后发制人是一种更加稳妥的方法。

第二个要选择鱼多的池塘,不是选择有鱼的池塘,有鱼的池塘里面有些鱼多有些鱼少,有些品种好有些品种不好,不是什么鱼塘都要去钓鱼的。我有几点跟大家分享,第一个还是要扩大自己的能力圈,但是这个肯定是有代价的,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特别是我们可能绝大部分都是业余投资者,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去做又要深研,又要有足够的广度。我的体会就是适当放弃一些深研,我真的很少去看股票的年报和季报,最多是统计一下4000只股票的归母净利润,它的一些指标。

对于鱼多的池塘去做适当的深研,比如我现在99%的资产都是持有了可转债,那我肯定要对可转债,这个品种相对来说深研一些。但是我的深研跟其他人可能还不一样,很多人去深研一个一个个债,其实现在可转债的数量也非常多了,有400多只可转债,虽然只是股票的十分之一,但是也相当多了。

我是用量化的方法做深研,放弃了对个债的深研,当然个债要到强赎了,或者是要下修了,也会去做一些。我的深研是非常实用的,我再举一些放弃的例子。比如有一些网友问我,今天某某新债上市,封基老师你看这个新债什么价格卖出去比较合适?

我是这样认为的,你中的新债最多也就是一手,1000块钱的东西,这也就是赚个几百块钱,上上下下的差异也就是几十块钱,我真的觉得在这个上面花费大量的精力有点不值得。包括我也不做配债,因为配债内卷得特别厉害,如果我不做,我就不会去深研。

所以你要去扩大自己的能力圈,肯定要付出一些代价。这些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对你影响不大的,比如我从来不去研究什么新债,我自己中的新债基本上就是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在第一天很佛性地把它卖掉了。因为我知道你即使研究了半天,对你的收益大概也就是差个10块、20块钱的差异,那对我的影响基本上是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没必要研究这个。

(40:06)

当然这是我的经验,我知道有很多人会研究这个东西,有可能是他的兴趣,也有可能是他想买很多,但是对我来说我可能就放弃了。有所失才能有所得,得失得失,如果你没有失去,不可能什么东西都要,既要有要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不可能的,你一定要学会放弃。如果没有学会放弃,你不可能什么东西都要。

第二个就是不要局限于某些行业,甚至不要局限于股票。有些人能力圈可能只是在股票上,他甚至觉得可转债只是一个债券。我甚至碰到一个大V,他对可转债的印象就是一个债券,那就很可笑了。我历史上大部分的时间,除了做了几年小市值,做了几年像茅台一样的白马股,其他的大部分年份基本上都是重仓的四大金刚,就是封基、分离债、封基A、可转债。

当然前三者现在基本上,像封基A没有了,分离债纯债也基本上没了,个人现在连买国债一手都是10万起买,封基现在还有一些,但是交易量实在太小,几十只封基,交易量最大的也就1000万左右,其他部分都在几百万,资金量大了没办法进出。所以现在只剩下一个可转债。

将来还会有些什么品种?不知道,不可能一直局限在可转债。我们对各种品种不要产生感情,不管可转债也好,股票也好还是什么也好,到最后赚的钱是区分不出来哪个是可转债赚的,哪个是股票赚的钱。

第三个就不要指望一个池塘永远是鱼多的,价值是比较出来的。相对比较的价值比较容易,绝对比较,因为我是用相对比较做选择的,我永远不会去看这些成本是多少,永远是做相对比较。最近一次切换就是从茅台切换到可转债上,也是比较了它们未来的价值采取做的这种切换,我始终认为,如果没有可转债我可能就会一直拿着茅台。但是如果有更好的品种,可能我会抛弃现在的可转债,价值肯定是比较出来的,这是我一直坚持的观点,不是孤独的,不是像有些人孤独的研究一个茅台,孤独的研究一个可转债,你要有足够的广度,如果没有足够的广度,你就没办法比较。

你在股票里面进行比较,比较来比较去,从长期来看我觉得可能我还会持有茅台,这是比较来说的。

第三个我是采用满仓轮动不择时,刚刚说了价值是比较出来的,除了现金以外,我从来不留现金的,15年多了,基本上很少留现金,现金也是尾盘卖掉了,来不及买其他的东西,多了一些现金,第二天不管是涨还是跌,我依然会满仓我认为这个阶段最值得的品种。

(45:00)

举个例子说明价值是相对比较出来的,在2010年以前,沪深300指数市盈率是10多倍大概就是一个底部了,大家看左边那张图,是2010年以前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最高的时候50多倍,最低的时候10倍多一点,如果按照今天很多人用市盈率去估值的话,基本上10几倍大概就是底部了。

但是我们再看一下,2010年以后沪深300的市盈率,你就会发现其实2010年以前最低的市盈率,是2010年以后市盈率的中枢值了。所以用这种低估的方法是很难判断到底应该满仓还是什么的。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也看到,很多人用估值的方法做加仓或者减仓的动作来操作基金,其实效果并不好,还不如持有一个基金从头持到尾。

看起来非常有道理,但实际上并不是那样。这说明像沪深300

股票投资小常识:买完以后就要每天去看盘,看股票,以防大盘和个股出现突变,做好了前面的一切准备工作以后,一般来说就等待股票上涨就好了,但是股市里面没有简单赚的钱。

这样的宽基指数,它的锚并不是固定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当年我们站在2010年这个时点上往后看,那我们就会发现最低大概10几倍,最高50几倍。如果按照现在很多人的理论,它应该在30倍左右的中枢值上下波动。但是我们看后面,30倍左右的中枢值根本看不到,20倍就是顶部了。

所以你永远很难通过一些指标猜测它是顶部还是底部。所以我想通过2010年,为什么是2010年,我可以给大家揭一个谜底。2010年我们的A股上了股指期货,有了做空的力量了。有了做空的力量以后,它的估值发生了一个本质性的变化,原来的中枢在30倍左右,现在就到了15倍左右,在15倍左右上上下下开始波动。所以我举这个例子想说明真的是很难的,投资看起来很容易,无非就是一个买一个卖,但是实际上不那么容易的。用各种方法去计算也好,推断也好,可能都会进入一个误区。

我们刚刚说了,作为小散应该要多敬畏市场,往往很多人输了钱以后总是觉得市场错了,自己没错,而往往绝大部分情况下错的都是我们自己。我经常说市场才是我们唯一的老师,巴菲特是老师,但他不是永远的老师,他也会说错话,他也会做错事,甚至他说的话完全正确,但是在A股就是行不通。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为什么要分散持有,这两天还专门有人说,分散持有的好处是什么,分散持有的风险大。我说了一句话,我说他恰恰是说反了。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假定有一个股票初始市值是100万,每年都是涨20%,但是有一年腰斩了,最后的结果从100万到157.99万,这个结果不管腰斩发生在第一年还是第十年,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不信大家可以去算一下。

(50:17)

我假设放在第十年,这是最后的结果,我们假设有10只这样的股票,也是九年涨20%,一年腰斩,只不过它每年发生腰斩的年份是不一样的,比如第一只股票发生在第一年腰斩,第二只股票发生在第二年腰斩,这样下来每年涨了13%,最后的结果是涨了239.46%,跟前面的年化相比,前面的年化收益率是9.94%,后面是13%,从年化收益率来看,后面那种分散投资的方法要好很多。

其实最关键,最有优势的不是在收益率高,收益率高是通过每年的再平衡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在于这种每年平稳的增加。当然我举的这个例子是一个理想值,不可能10只股票正好第一只第一年腰斩,第二只第二年腰斩,我是说通过这样的例子来说明,平稳增长的感受要比忽高忽低好很多。

再回想一下第一只股票,前九年每年涨了20%,第十年腰斩,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真的有一只股票九年,每年涨20%,很多人就会觉得这只股票绝对是一个好股票。前面有可能不敢去重仓的,第一年涨了20%,肯定没多少人敢去重仓,随着年份越来越多,涨了九年都是每年涨20%,那这绝对是一个牛股。

往往第九年重仓的人是最多的,最后腰斩的时候会套住大部分人。所以你别看这只股票10年年化9.94,真正能够获得9.94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可能是第七年、第八年、第九年入市的,被套在高高的山岗上。所以分散投资比集中投资更好。

很多人就会问了,封基老师,你说得不对,我看到某某重仓一个茅台,获得了非常好的收益,我要说的是,你看到的结果是你想要的结果,因为你想总归要有一个神,重仓一只,就像重仓医药股长春高新那些,容易讲故事。一个人忘记了长春高新,过了若干年,突然之间长春高新涨了多少倍,但是大家不知道后面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反正有人听了这个故事,前面也赚了钱,后面加了杠杆又去买了长春高新,结果爆仓了,因为他加了杠杆。所以永远要敬畏市场。

我再说一个故事,当年的首富比尔盖茨有很多微软的股票,他找了一个专家给他出了很多主意,把很多微软的股票卖掉了,买了很多其他公司的股票,结果最后有人笑话他,给他算了一笔账,当年如果没有把微软的股票卖掉,持有到现在,那比现在的市值不知道要高多少,所以你卖掉自己公司的股票,然后去分散投资,这样的结果就说比尔盖茨是个傻子。

(55:13)

但是我是不这样认为的,比如对比尔盖茨来说,100亿和1000亿只是一个数值的差异,但是哪怕微软倒闭的概率是0.1%,那对他来说都是一个0到1的差异。所以比尔盖茨当年做的这个决策,我理解是完全正确的,分散投资不是为了更高的收益,而是为了避免0.1%出现的非常时期的概率,对他来说可能都是致命的。但是现在他拿了几百个股票,不管怎么样,都不可能同时发生。当然系统性的风险肯定有,比如明天小行星撞到地球上了,那你再分散都没有办法避免风险。

第五个是要寻找小散的优势。我们比较一下,我导过数据,从票池里导出40只可转债基金,跟可转债的等权指数的比较,我们可以在屏幕上看一下,不管是熊市也好,还是牛市也好,不管是算术平均值也好,还是中位数也好,可转债基金都是全面跑输可转债等权指数的。为什么?我总结了三个原因。

第一个,基金不能买低等级的可转债,而可转债有一个烂股好债的特性,特别烂的可转债才有下修转股价的动力,下修了转股价,就是相当于合法的出了一次老千,你正股跌了可转债可能还赚钱,这些基金是有规定,不能买低等级的可转债的。

第二个部分可转债成交额只有几千万,甚至几百万。对小散来说足够了,但是对基金来说又没办法进出,一个可转债基金一般来说可能都要上亿,少则也是几千万,所以对这些基金来说,可能它明明知道这个可转债相对比较好,它也没办法买,买了以后也出不去,卖不掉,如果非要卖掉,它就有很大的冲击成本。

我们的小散优势是,你看我换可转债的时候,一口就卖掉了,一口就买进了。资金量大了就不行。如果你要想一口卖出,那可能价格被你打下来很多,一口买进的话,价格被你弹上去很多。

第三个可转债还经常有脉冲的,突然之间有一个高峰,同样的道理,基金是没办法捕捉的。它也不可能天天等在那里,而且这种脉冲都是瞬间的,大资金根本没办法做。所以我举可转债为例,不是说可转债基金经理的水平不如我们,而是他有很多制约。就像正规军跟游击队一样,你打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正规军肯定不好使。所以我们做小散的,你不要在大平原上跟正规军PK,大平原上都是飞机大炮坦克,你在山区,在农村,那你可能是用这种类似地道战、地雷战的战术,这是我们小散的优势。千万不要用自己的劣势PK人家的优势。

(01:00:05)

很多人去做期指期权,对这些来说,大家可以看一下,做期指期权的,基本上没有散户,它的起板价就比较高,做一手股指期货,最起码也要好几十万,没有韭菜。那你冲进去了,那你就是韭菜。所以你要想好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不要用自己的劣势跟人家的优势PK。

最后,也是我深刻的教训,就是拒绝成功路径的依赖。我刚刚说过了,2008年靠分离债大幅度跑赢了指数,但是到了2009年,4万亿行情来了没有意识到,继续采用了2008年的分离债的策略,2016年也是靠小市值,人往往都是这样的,我举自己的例子,是想给大家做一个参考和反思,不管是采用了什么策略,在A股不可能有永远的神,一个策略不可能一直赚钱,不可能一直跑赢,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的策略。

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市场保持敬畏之心,向市场学习才是最好的学习。经验是从实践中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不管你用什么样的策略,是用价值投资,还是用贴现投资,还是数浪的数波的,不管用什么方法,最终都要在A股这个不太容易赚钱的市场里面获得我们的收益。

所以我觉得发挥自己的长处,寻找鱼多的池塘,战胜基金经理真的不是难事。当然这也是需要我们花一定的工夫,这个工夫要花到该花的地方,不是说我们只要花了工夫就有收获。要把工夫花在鱼多的池塘里面。花在鱼少的池塘,花在没鱼的池塘,花得再多可能也没用。

今天这个平台我也看不到大家的反馈,如果大家对我的内容有什么问题,可以在雪球上留言,我的雪球ID也是持有封基,我尽可能回答,我的方法确实是比较另类,但是我十几年用下来,至少对我来说是比较合适的。如果能给大家有那么一点点启发和参考,那我自己也是感到非常欣慰的,谢谢雪球提供的这样的平台,也谢谢在线的各位雪球的网友,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股票投资小常识:股市也是财富再分配的地方,你如果一无是处,最终肯定会被其他人赚走金钱。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